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迪-維斯納病

鎖定
梅迪-維斯納病(Maedi-Visna Disease,MVD,visna),是由梅迪-維斯納病毒(MVV)引起的綿羊的一種慢病毒病,其特徵為病程緩慢、進行性消瘦呼吸困難。二類傳染病、寄生蟲病。 [1] 
外文名
Maedi-Visna Disease,MVD,visna
別    名
梅迪-維斯納病
常見症狀
病程緩慢、進行性消瘦和呼吸困難
分    佈
歐洲大多數國家

梅迪-維斯納病疾病概述

梅迪和維斯納病最初是用來命名在冰島發現的兩種綿羊疾病,其含義分別是呼吸困難和消瘦,目前已知這兩種病症是由同一種病毒引起的。美國的綿羊進行性肺炎(Ovine progressive pneumonia,OPP),荷蘭的綿羊Zwoegerziekte病均由本病毒引起。 [2] 

梅迪-維斯納病分佈危害

本病主要分佈於歐洲大多數國家,包括丹麥、荷蘭、希臘、奧地利、比利時、捷克、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挪威、波蘭、瑞典、瑞士和英國,美洲的加拿大,亞洲的以色列、塞浦路斯等也有本病存在。1985年6月中國從進口的綿羊後代中分離到梅迪-維斯納病毒。
從1935-1951年,本病在冰島廣泛流行,由於無有效藥物治療,死亡羊10萬隻。為了控制和撲滅本病,冰島又撲殺病羊65萬餘隻,給冰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病對綿羊的繁育和改良及綿羊的貿易造成嚴重影響。 [2] 

梅迪-維斯納病疾病病原

本病是由反錄病毒科(Retroviridae)的一種外源性非致瘤病毒所致。成熟的梅迪-維斯納病毒呈球形,直徑90-100nm,具有單層的囊膜。病毒粒子的中央有電子緻密的直徑為30-40nm的核心。本病毒在被感染細胞的胞膜上以出芽方式釋放。
病毒在蔗糖溶液中的浮密度為1.15-1.16g/ml。在pH7.2-pH7.9之間最穩定,在pH≤4.2以下易於滅活,在56℃經10分鐘可被滅活。4℃條件下可存活4個月。該病毒可被0.04%甲醛或4%酚及50%乙醇滅活。對乙醚、胰蛋白酶及過碘酸鹽敏感。
以實驗感染羊的血清進行交叉中和試驗證明,MVV、OPP病毒及Zwoegerziekte病毒在抗原性上一致或密切相關,但不同株間可能有微小的差異。
將蝕斑純化的MVV接種綿羊,隨後從綿羊分離病毒,發現分離病毒株在抗原性上與原接種病毒不盡相同。這種在體內發生的過程,也可以在組織培養物中病毒與抗體的作用後發生,這樣的抗原變異現象被認為是持續感染的原因。
應用沉澱反應檢出的抗原是P23、P25、P27和P30等主要結構多肽以及病毒囊膜糖蛋白gp135。
MVV可在綿羊的室管膜、脈絡叢、腎和唾液腺的細胞內增殖,引起特徵性的細胞病變(CPE)。CPE擴展至整個單層培養物,產生大量多核鉅細胞,每個鉅細胞的中心有2-20個細胞核,隨後發生細胞變性。細胞培養物中的CPE出現在接種後2-3個星期。當病毒經多次傳代後,特別是在大量接種時,可在3-15天內出現CPE。同樣的病變出現於小鼠、大鼠和倉鼠腎傳代細胞(BHK-21)培養物內。能支持MVV增殖的其他細胞培養物還有牛、豬、犬和人的脈絡叢原代細胞及牛、豬源的傳代細胞。持續感染的細胞培養物有細胞轉化的特徵:失去接觸抑制,生長加快。MVV不能在雞胚中生長,用其感染動物也未成功。 [2] 

梅迪-維斯納病流行病學

感染動物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目前已知僅有綿羊和山羊對本病易感,而且綿羊和山羊之間有交叉感染性。所有品種的綿羊對MVV易感,但只有某些品種的綿羊出現症狀。
本病主要通過初乳傳給新生羔羊,羔羊接觸感染母羊的時間越長,發生率越高;可以通過呼吸道水平傳播,飼養密度過大有助於本病的傳播。MVV也可以通過污染的飲水、飼養和牧草傳播。病毒可經過子宮傳給胎兒,但比較少見。目前還沒有從公羊的精液中檢測到MVV的報道。無脊椎動物媒介傳播尚無報道。 [2] 

梅迪-維斯納病臨診症狀

MVV的潛伏期特別長,動物在接觸病毒1-3年或更長時間後才出現臨診症狀,繼之呈進行性臨診經過。患畜呈現呼吸困難、衰竭和進行性消瘦,有的還表現出關節炎和間質性乳房炎症狀。另外,某些病例還見到進行性癱瘓。感染綿羊可終身帶毒,但多數羊不出現臨診症狀和病變。 [2] 

梅迪-維斯納病機理病理

給綿羊腦內接種MVV,可以引起人工感染,而鼻內接種則產生類似“梅迪”的損害。儘管患畜產生高濃度的中和抗體,但在潛伏期和症狀出現的時期,各種組織包括腦、腦脊液、肺、唾液腺、鼻分泌物和糞便中都常存在低滴度的病毒。病毒易從脾臟和淋巴結分離到,因其對網狀內皮細胞有特別強的親和力。由抗凝血的沉澱白細胞層中也能分離到病毒。淋巴細胞可能攜帶病毒,而且可能是病毒的複製場所。在MVV感染中,中和抗體似乎沒有阻止病毒在血液中傳播的作用,儘管在血清中存在着中和、補體結合等抗體,但這種血液接種於易感羊,照樣可以引起人工感染。這可能是因為在血液細胞內存在着前病毒DNA,由於病毒基因組潛伏於感染細胞內,因而不能被宿主免疫系統識別,結果病毒得以長期存在於機體內。另外,如果病毒可以在機體內發生變異的説法成立,那麼病毒變異株的出現為持續感染提供另一種機理。在MV實驗病例,早期由於免疫抑制,損傷較輕,而當MVV特異性免疫反應升高後,損傷較為廣泛。這説明病理損傷至少有一部分是由於免疫反應引起的。
有人從維斯納腦病炎症灶的神經膠質細胞的冰凍切片發現存在病毒蛋白質,表明病毒抗原在少數細胞的表達本身就是疾病發生的一種激發因素。另外從T淋巴細胞中找到一種可溶性的類似於干擾素的因子,它是在T淋巴細胞和感染MVV的巨噬細胞相互反應後被誘導出來的,其效應至少有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能延緩單核細胞向巨噬細胞的成長過程,進而限制病毒的複製,更加重要的是它可誘導Ⅱ級主要組織相溶性抗原(Class Ⅱ MHC antigen)在局部巨噬細胞表面上表達出來;②識別病毒產物連同這種抗原在巨噬細胞上的表達,對某些T淋巴細胞後代的增生可能是一種有力的刺激。如果這種反應持續,那麼所見到的慢性淋巴組織增生可能就是由它引起的。
基本的病變是淋巴組織增生,在肺、腦、滑膜和乳腺上均見到大量的淋巴樣組織增生。腦、組織小動脈和關節出現變性退化。肺的重量為正常肺的2-3倍,體積增大充滿整個胸腔,肺硬化並呈灰紅色。關節病變為關節囊、滑膜、滑液囊增生和關節軟骨及骨頭的變性退化,主要發生於腕關節和跗關節,最終導致纖維性關節強硬。在肺部,常見的變化是化膿性支氣管炎並伴有上皮組織增生,這常常是引起動物死亡的直接原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