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花開得好

(傳統舞劇)

鎖定
傳統舞劇。《梅花開得好》擷取關東人民生活的片斷、描摹關東的人文精神。向觀眾展開了一幅關東風俗畫,刻畫了一位偉大的母性形象,同時也刻畫了五行八作的子女們各自不同的性格與遭遇,從中折射出關東地域文化特徵和民族文化精神。舞劇以一個東北羣眾比較熟悉的民歌作總題,也暗喻了關東人民正是以梅花傲雪的精神生長在寒冷的黑土地上和他們與自然既抗爭、又依存的關係。
中文名
梅花開得好
外文名
Plum Blossom
類別:
傳統舞劇
主    題
描摹關東的人文精神

梅花開得好簡介

中文名稱: 梅花開得好
外文名稱: Plum Blossom
類別: 傳統舞劇

梅花開得好劇情介紹

序你唱皮影戲,我拉四絃琴;一根藤上結的瓜,媽媽恩情深。啊!搖車搖出一家人,磨盤磨出一家親;若問梅花幾時開?送走寒冬迎新春。
梅花情——小看戲農家院,搭戲台,自己演,自己樂!二丫頭扮演女主角,配戲的是那“板凳哥”;傻柱子冒傻氣,假戲真做鬧開了鍋!梅花情喲情切切,情絲牽動兩個“哥”……
梅花喜——小兩口啞姝莽哥小兩口,又是打來又是逗;打得太陽紅了臉,逗得月亮害了羞;梅花喜喲喜悠悠,喜事樂壞小兩口。
梅花夢——小上墳墳塋長荒草,媳婦走得早;撇下光棍漢,孤獨心難熬。梅花夢喲夢纏繞,夢中人鬼情未了。
梅花俏——小貨郎年輕小貨郎,沾花又惹草;漂亮小妹妹,不知有多少?傻丫頭,上當了,搬來老孃齊開炮!梅花俏喲俏姑娘,俏罵貨郎苦自找!
梅花笑——小拜年年年都有小拜年,回家給媽拜年去;大路走來兒和女,大丫頭有了喜,騎着心愛的小毛驢;二丫頭拋繡球,板凳哥做了夫婿;老大領回新媳婦,走出山口拜了天地。若問貨郎麼樣?謎……梅花笑喲笑相聚。

梅花開得好責任者

演出單位: 瀋陽關東歌舞團
責任描述
創作者編導:馮嫦榮、江宏向、陶承志、關韜、朱旭。導演:李紹棟。副導演:江宏向。作曲、作詞:陶承志。配器:陶承志、趙晉南。舞美設計:竹筠琪,李會清(特邀,燈光),孫寬(燈光),李思思(特邀,服裝),趙雲華(服裝),徐萍(化妝)。

梅花開得好演出者主要演員

梅花情:劉洋(飾二丫頭),劉心實、王曉雷(飾傻柱子),李宏鈞(飾板凳哥),朱旭(飾媒婆)。
梅花喜:畢妍(飾大丫頭啞姝),劉兵(飾莽哥),尚曉陽(飾道得去)。
梅花夢:劉心實(飾大哥),羅雪(飾亡妻大秀),佟瑞(飾二秀)。
梅花俏:朱旭(飾四弟),尚曉陽(飾山姝),牟尼(飾巧姐),洪曉曼(飾蔫丫),李姝(飾小辣椒),高峯等(飾老擓們)。
梅花笑:陳俐(飾媽媽)。
樂隊:關東歌舞團樂隊。指揮:陶承志。藝術指導:王舉。

梅花開得好評論擷萃

評論擷萃清香報知春消息力荔
正像梅分五瓣那樣,各以民間歌舞、小戲命名:“小看戲”、“小兩口”、“小上墳”、“小貨郎”、“小拜年”,關東老百姓的不同生活側面就在這樣的命題下展覽出來。
《梅花開得好》採用了東北秧歌和皮影戲的形態作為舞蹈語彙基礎,使舞劇具有濃郁的關東特色和民間藝術的韻致,看起來新鮮有趣,品起來鄉土味十足。有幾個舞段比較突出,如“板凳舞”、“籬笆舞”設想不錯。《梅花開得好》是一塊初經雕琢的美玉,或者説,是一樹花蕾初綻的早梅,讓人看到了她繁花似錦的前程,但還須精心加工、培育。
(摘自《藝術景觀》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