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登高橋

鎖定
梅登高橋位於杭州高級中學西側,舊名通濟橋,俗稱梅家橋,明代始稱梅東高橋。
中文名
梅登高橋
別    名
通濟橋
歷史稱
梅家橋
重    建
1971年

梅登高橋景點介紹

杭州高級中學是古代的貢院。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有考中榮升、考不中和考死三種命運。科舉考試完畢放榜,高中的身戴大紅花、坐着轎子,前面有鑼鼓“鐺鐺”敲着,從貢院出來,經文龍巷、文星巷、長慶街、青雲街,遊街揚名,意味從此過上了青雲直上的日子。考死的從河水路運回家。至於考不中的,拎着裝着筆墨紙硯和生活用品的考籃,從梅東高橋灰溜溜地回家。所以,杭州人將此橋叫成“沒登(上科舉)高橋”,以訛傳訛成為梅登高橋,以至於忘了“梅東高橋”的本名

梅登高橋發展歷史

梅東高橋位體育場路中段,西橋北,跨中河。宋時稱梅家橋,亦名通濟橋。《鹹淳志》:“通濟橋,豐儲倉後,葛家橋東,俗稱梅家橋。”明代始名梅東高橋。《西湖遊覽志》:通濟橋,俗稱梅東高橋。其旁有胭脂橋。清雍正時,橋周鹽販匯聚僦居,鹽商項樂,在此建宅,有花萼堂等十二樓堂。1921年,橋東建有私立兩浙鹽務初級中學。1929年9月,“民國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在梅東高橋東原清軍大營盤基地舉行,因此修場築路,自洗馬橋經梅東高橋到寶善橋建成碎石汽車道,稱大營盤路,熱鬧一時。梅東高橋於1971年擴建體育場路時拆毀重建,成為鋼混結構梁版式平橋,道通車輛。
清代,梅東高橋一帶乃是熱鬧之地,《卧陶軒集》中有《梅東橋晚眺》詩:“古橋行近市,凝睇列廛居。紅燈夜煎餅,白頭人賣魚。細流煙棹艤,舊句酒帘書。不厭囂塵地,短嬰慚未如。”清張世葷《妙峯遺稿》有《梅東橋夜坐》詩:“秋清夜永漏聲遲,橋畔人稀獨憑時。水面雲生迷樹影,山頭霧沒見星移。露零淺草蟲先覺,月入深松鶴未知。靜景尋求須靜者,千家夢熟正奔馳。”
範述曾(431—509),字子玄,一字穎彥,南朝吳郡錢唐(今杭州)人。居梅東高橋。幼從餘杭呂道惠習文,精研五經,通曉其義。呂道惠曰:“此子必為王師。” 範述曾初仕宋為晉熙王國侍郎,入齊為南郡王國郎中令,遷尚書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為人正直,敢直言直諫,譽號“周舍”,擢中散大夫。南齊明帝建武元年(494),任永嘉太守。為政清平,不尚威猛,以恩信示民,隸屬橫陽縣,山谷險峻,罪犯往往逃到這裏,團聚在一起,與官府對抗,屢剿未平。述曾親自前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他的感召下,罪犯們走出了山林投誠,編户屬籍者達二百餘户,從此這裏商賈流通,居民安業。帝下詔獎勵,召述曾為遊擊將軍。離任時,郡友送錢二十餘萬,範分文不收,百姓皆出拜辭,號泣之聲達數十里。梁武帝踐祚詔曰:“述曾昔在齊世,忠直奉主,往蒞永嘉,治身廉約,宜加禮秩,以勵清操。”遂遷太中大夫。範述曾所得俸祿,皆分施老弱病殘,及老,家中一貧如洗。著有《易文言注》、雜詩賦數十篇。
湯右曾(1656—1722),字西崖,仁和(今杭州)人。梅東高橋有舊宅。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三十五年任貴州鄉試正考官,三十九年受刑部給事中。四十一年,轉户部掌印給事中,朝廷準備改鑄大錢而銷燬舊鑄的小錢。湯即上疏匡正,認為“若毀小錢則民間必驚憂”,提出“患錢重,則改輕而不廢重;患錢輕,則改重而不廢輕;使母子相權而行”。因此法行,即被錄用。此後,歷官提督河南學政、奉天府府丞、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翰林院掌院學士、日講起居注官、經筵講官、吏部侍郎。為官公正清廉,勤於職守,有“敷教則寬嚴相濟,取士則盡拔孤寒”美評。有詩才,人稱詩公,與朱彝尊齊名,著有《懷情堂集》等。
張雲璈(1747—1829),字仲雅,錢塘(今杭州)人,居梅東高橋。張映辰子,嵇璜婿,梁詩正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嘉慶十二年(1807)選為湖南安福縣知縣,後調湘潭。張雲璈有才幹魄力,為官清廉,深得百姓稱戴,有“張佛子”、“張青天”之譽。辭官歸居後潛心著述,樂在其中;或登山玩水,或與文士和詩賦詞,著作宏富,有《簡松草堂詩集》、《簡松草堂文集》、《蠟味小稿》、《歸草》、《知還草》、《復丁老人草》、《金牛湖漁唱》、《三影閣箏語》、《選學膠言》、《選藻》、《四寸學》、《重錄》等。
湯萬英,字明俊,錢塘(今杭州)人。性純好學,年十七補邑學博士弟子。不喜治舉子業,在讀了百家諸子後,慨然曰:“斯不足為吾學,士貴知時切務。”乃搜討象緯、歷律、邊防、河漕、屯鹺、鼓鑄,旁觀風鳥、堪輿、醫卜等,多歷年所,洞若觀火。又幡然悔曰:“吾聞天下有至道,藏之於虛,行之以實,而發之有,無所不通之用,在是乎?”於是研求六經、四子、濂洛關閩之書,而學乃大進。尤精《易》。與陳存之手訂《大學衍義補》,藏於家。家住梅家橋,閉户著書,終日若無人。性不善飲,常獨遊西溪,命童子攜粥,盤桓梅林,見者異之。明崇禎十四年(1641)杭城大疫,他施藥百姓,救活了數百人。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先生聞後嘆曰:“嗟乎!君死社稷,凡為臣子,何忍偷生?”語畢,復大嘔血。卒前一日,畫“五倫”兩字教兩子,並歌曰:“名不可逃兮,亦不可求。多病喪身何怨尤。已矣哉!山之顛,水之涯,秋風蕭蕭兮,送餘歸。”歌畢而歿。著《易説》20卷。
梅東高橋昔有周宣靈王廟,祀神周雄。周雄生於宋季,憤元亂,鋭志恢復,抑鬱以歿。其忠誠憤激,宜與日月爭光。陸次雲《湖堧雜記》載:“周宣靈王,睦人也。以孝子而登神者,杭州有廟數處。有青蛙出其廟中,人尊之曰青蛙將軍。每春月,從睦陵附木筏至杭。駕筏者載之,不敢驚。蛙入岸宅廟中,或入民室。民居以盤,飾以彩,祀以香果,導以鼓吹,送返廟則得福,否則殃,亦異矣。而所聞金溪之蛙,更甚異。其蛙入民室,民之奉之者與杭同。有健兒不之信也,以匕首剖蛙成兩,更投之於沸鑊。盈鑊之中蛙無數,遂出之,覆成一蛙,遁跡去,仍見之於廟內,宴如也。有衲子為之説戒,蛙亦聽而點首。青蛙與常蛙不甚異,而貌加端,色如碧,足非爪也如靈芝,聲不可得而聞也。不飲、不食、不飢渴。洪昉思(昇)曰:“‘蛙神若此,尊之者殆非無故。今蛙移於金華將軍廟中。神通遊戲,殊不可測。’”綜上所述,可知昔時杭州湧金門西金華將軍廟的由來之一。
梅東高橋東,昔有範明廟。1984年“文普”調查名範文廟(範公祠),址青龍街76號。遺址當時已成長慶街道紙品印刷廠,蓋有五層大樓兩幢,僅留原廟前院古樟樹一棵(在廠車間門口),高14米,主幹直徑1.15米,枝葉復壓約113平方米。後為長慶街道新華針織廠,1998年東河改造,拆建為住宅區。
範明廟祀神有三種説法:一祀范仲淹。《康熙仁和志》、《雍正浙江通志》、《乾隆府志》:範明王廟,在梅東高橋東,相沿系文正公范仲淹為此地土谷之神。康熙十一年(1672),巡撫範承謨以其苗裔,到廟中致祭。一祀神為範述曾。馮景《解舂集》:以神為範述曾。字子玄,錢塘人。詳見《梁書·良吏傳》,以其恩施鄉里,故立廟祀之。一祀範明。《晉書·顧眾傳》:顧眾為義興太守,起義師討伐蘇峻之亂,為賊帥張健、馬流所敗,保固紫壁。有人勸顧眾過浙江者,眾不許。臨平範明謂顧眾曰:“此地險要,可以制寇。”眾乃命範明為參軍。範明率宗黨五百人,合諸軍進討。賊張健退走阿曲。範明捍禦鄉邑有功,建祠祀之。
範明乃鄉邑小民,無字、無官、無諡,故直謂範明廟。此解頗為合理。古昔,大凡立祠建廟多達官貴人,且有封諡,不宜呼姓道名及諱。如祀范仲淹,必書“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諱仲淹”;如範述曾,必書“齊太中大夫範公諱述曾”,哪有敢直呼其名者。故範明廟祀神必為草民範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