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朵阿順班

鎖定
早期越劇男小歌班。1906年小歌班誕生後建立。當時無班名,後因旦角演員衞梅朵和丑角演員馬阿順藝技出眾,觀眾便以兩位名角之名稱其為“梅朵阿順班”。
中文名
梅朵阿順班
類    型
小歌班
建立時間
1906年
所屬劇種
越劇
全    班
六七人

目錄

梅朵阿順班簡介

全班六七人,由唱書轉為舞台演出,以一旦一醜的對子小戲為主,無絲絃伴奏,前後場由演員兼任,臨時湊合。1907年,繼“錢景松李世泉班”進嵊縣藥王廟開戲館後,也進城內城隍廟開館演出,許多觀眾為之入迷,聲譽大大提高。接着又揚名於新昌、上虞、餘姚、諸暨、紹興等地。1910年進杭州拱宸橋茶樓和榮華戲院演出。1916年進杭州美紀公司遊藝場(大世界前身)演出。

梅朵阿順班常演劇目

《十件頭》《賣草囤》《倪鳳煽茶》等小戲和《雙金花》《雙珠鳳》《龍鳳鎖》《珍珠塔》《妻黨同惡報》等大戲。演出無定本,全是“路頭戲”,表演生動活潑,富有諧趣。為適應城市觀眾欣賞要求,又增演新戲《十美圖》《仁義緣》《沉香扇》《三仙爐》《玉連環》《二度梅》《雙獅圖》等。
1917年6月,由嵊縣人俞紀春包班,並由嵊縣人陳千千帶領進上海,同年6月9日演於鏡花戲園,開炮戲為《贈金釵》。其時陣容擴大,為招徠觀眾,並邀紹興大班名伶林芳錦、胡鳳林等同台獻藝,開創了小歌班與紹興大班聯合演出之先例。6月11日上演喜劇《笑笑笑》,這是小歌班有名的“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深受觀眾歡迎。之後又上演了《蛟龍扇》《九美圖》《玉連環》《金龍鞭》等經過刪節、加工提高的戲,被媒體和觀眾稱為“改良戲”。該班是第二副進入上海的小歌班,他們吸取第一副入滬的小歌班袁生木等人演出中的失敗教訓,取消一人兼多角和用嘴巴叫喊聲替代嗩吶吹奏聲的做法,使演出消除不倫不類的弊病,以演員藝技而獲觀眾認可,因而在兩個戲院內演出長達6個月。衞梅朵是當時革新派的代表,他在滬演出期間,帶頭要廢除後台老闆,引起與戲院老闆間的矛盾,由此他被加罪逼離上海。戲班兄弟與衞情同手足,見衞離去,也隨他而走,戲班遂於1917年11月被迫解散。?
“梅朵阿順班”在滬演出,頗具影響,為小歌班在滬打開局面奠定了基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