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縣區

鎖定
梅縣區,隸屬廣東省梅州市,中央蘇區縣, [1]  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於北緯23°55′—24°48′、東經115°47′—116°33′之間,轄區總面積2482.86平方千米。 [2-3]  截至2018年,梅縣區轄下轄19個鎮 [123]  ;另轄1個鄉級單位。 [4]  區政府駐程江鎮 [184]  憲梓南路13號。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梅縣區常住人口556735人。 [122] 
梅縣區始建於秦朝,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州府制,梅州改稱梅縣。2013年10月,國務院同意批准梅縣撤縣設區,與梅江區同屬梅州市轄區並稱梅城 [5] 
梅縣區是漢族客家民系聚居地,迄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素有“文化之鄉”、“長壽之鄉”、“華僑之鄉”和“足球之鄉”的美譽。歷來崇文重教,名人輩出,有新中國開國元帥葉劍英,抗元英雄蔡蒙吉,翰林李士淳,“嶺南第一才子”宋湘,作家、雕塑家李金髮等一大批光耀中華的名人賢士,郭沫若先生曾讚美“文物由來第一流”。 [6] 
先後獲評“中國旅遊強縣”、“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全國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等 [7]  。梅縣區是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8]  2019年1月9日,梅縣區憑藉客家山歌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9] 
2021年,梅縣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7.71億元,同比增長6.2%。 [147]  2022 年梅縣區地區生產總值為238.26億元,同比增長0.1%。 [192] 
中文名
梅縣區
外文名
Meixian District
別    名
程鄉縣
行政區劃代碼
441403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北部,梅州市中部
面    積
2483 km²
下轄地區
19個鎮
政府駐地
程江鎮憲梓南路13號
電話區號
0753
郵政編碼
5147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1.87 萬(2020年户籍人口)
著名景點
葉劍英紀念園
古梅縣八景
鬆口八景
靈光寺
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 展開
機    場
梅州梅縣機場
火車站
梅州西站(高鐵)
車牌代碼
粵M
地區生產總值
237.71 億元(2021年)

梅縣區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從考古工作者在水車、畲江、梅西、鬆口等22個鄉鎮先後發掘的數十處新石器遺址——“山崗遺址”表明,距今4000—5000年間,梅縣境內便有人類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梅縣地為南越地。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派兵攻取南越,統一嶺南,置桂林、象、南海3郡。梅縣地屬南海郡揭陽戍
秦末漢初,趙佗割據嶺南,建南越國,梅地屬南越國揭陽縣地。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重建南海郡,梅縣屬交州南海郡揭陽縣地。
三國時,為吳國廣州南海郡所屬。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從南海郡劃出部分地域增設東官郡,將揭陽縣劃分為海陽、潮陽、綏安(今漳浦)、海寧(今惠來)4縣,梅縣屬廣州東官郡海陽縣地。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郡置義安郡,領海陽、潮陽、綏安、海寧、義招5縣,梅縣地方仍屬海陽縣地。
南齊(479年—502年)時,從海陽分出部分地方置程鄉縣,轄境包括今梅縣、蕉嶺平遠全部及豐順之一部分,隸屬廣州義安郡,是為梅縣建置之始。
梁、陳時(502年—589年),程鄉縣先後隸屬義安郡東揚州(曾改名瀛州)、廣州義安郡(注:《輿地紀勝》雲:“齊立程鄉縣,屬義安郡;梁屬東揚州,又改屬瀛州。陳廢瀛州。隋平陳置潮州,而程鄉以縣屬焉。”《方輿紀要》曰:“齊置程鄉縣,梁陳因之。”而《光緒嘉應州志·沿革》則稱《隋書·地理志》雲:“南齊所置程鄉縣,梁陳兩代既廢。”據查,《隋書》並無此記載)。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廢義安郡,撤銷程鄉縣。在義安郡廨置義安縣,原程鄉縣境為其所轄。開皇十一年,置潮州,復立程鄉縣,隸屬潮州。
唐代,程鄉縣先後為江南道、福建經略史、嶺南道領屬的潮州或潮陽郡所轄。
南漢劉晟乾和三年(即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於程鄉置敬州,僅領程鄉一縣,州、縣並置。此為潮梅分治之始。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滅南漢。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仍領程鄉一縣,屬廣南路。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廢梅州,程鄉縣隸屬於潮州。宋元豐五年(1082年),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宋宣和二年(1120年),梅州賜名義安郡,屬廣南東路。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廢梅州,程鄉縣隸屬潮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為路。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隸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三年,復降為州,領程鄉縣。元貞元年(1295年),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
洪武二年(1369年),廢梅州,程鄉縣隸屬潮州府。
清康熙年間設惠潮道,程鄉隸屬廣東省惠潮道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領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4縣,加上嘉應本屬(原程鄉),稱“嘉應五屬”,直隸廣東省。嘉慶十二年(1807年),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復設程鄉縣,程鄉屬嘉應府管轄。嘉慶十七年(1812年),撤銷程鄉縣、嘉應府,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宣統三年(1911年),嘉應複名梅州。
民國建立後,廢除州府制。民國元年(1912年),梅州改稱梅縣,隸屬廣東省轄。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省設置潮循道,梅縣為潮循道所轄。民國九年(1920年),潮循道廢,梅縣直屬廣東省轄。民國十四年(1925年)至民國二十五(1936年)年,先後隸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區、東區綏靖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5月13日至19日,梅縣建立過梅縣人民政府委員會。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東區綏靖公署撤銷,梅縣屬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年4月至5月,屬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區管轄。
1949年5月17日,梅縣解放,仍稱梅縣,隸屬中共梅州地委領導。5月24日,成立梅縣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為人民政府)。7月28日,潮梅人民行政委員會成立,梅縣為其轄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梅縣仍屬潮梅行政區領導。
1950年1月,成立廣東省興梅專員公署,梅縣隸屬興梅專區管轄。
1952年11月,興梅專區撤銷,梅縣隸屬粵東行政公署管轄。
1956年1月,粵東行政區撤銷,分設汕頭、惠陽兩專區,梅縣隸屬汕頭專區
1958年11月20日,中共廣東省委發文,撤銷蕉嶺縣建制,併入梅縣。12月,蕉嶺縣正式併入。
1961年3月,蕉嶺從梅縣分出。
1965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專區劃出原興梅區管轄的興梅7縣,成立梅縣地區行政公署,梅縣隸屬梅縣專區(1970年更名為梅縣地區)管轄。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原梅縣所轄的梅州鎮從梅縣分出,設置縣級的梅州市,1979年3月正式掛牌辦公。梅縣和梅州市均隸屬梅縣地區。
1983年6月,梅縣與梅州市合併,定名梅州市。9月,改稱梅縣市(國務院1983年12月22日批准),仍屬梅縣地區管轄。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設地級梅州市,梅縣區市分為梅縣區和梅江區,屬於梅州市管轄。
1999年9月28日,梅縣人民政府由江南正式搬遷至程江鎮新縣城辦公。
2012年9月,廣東省政府正式批覆同意梅縣西陽鎮劃歸梅江區管轄。
2013年10月,國務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縣撤縣設區,成為梅州市轄區,與梅江區同屬梅州市區並稱梅城。 [5] 

梅縣區行政區劃

梅縣區地圖 梅縣區地圖
2004年7月,梅縣區設立梅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梅縣區(扶大)園區管理委員會,撤銷扶大鎮併入程江鎮。 [5] 
2017年底,梅縣區設新城街道、扶大高新區管理委員會2個鎮級建制單位和程江、南口、畲江、水車、梅南、梅西、石坑、大坪、城東、石扇、白渡、丙村、雁洋、鬆口、隆文、桃堯、松源17個鎮,下轄355個村委會、32個居委會。 [11] 
截至2018年,梅縣區轄1個街道、18個鎮:新城街道城東鎮石扇鎮梅西鎮大坪鎮石坑鎮水車鎮梅南鎮丙村鎮白渡鎮松源鎮隆文鎮桃堯鎮畲江鎮雁洋鎮鬆口鎮南口鎮程江鎮扶大鎮;另轄1個鄉級單位:梅西水庫 [4]  區政府駐程江鎮 [184]  憲梓南路13號。

梅縣區地理環境

梅縣區位置境域

梅縣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於北緯23°55′—24°48′、東經115°47′—116°33′之間,東西寬78千米,南北長98千米;東鄰大埔縣,西接興寧市,南連豐順縣,北接蕉嶺縣,東北與福建省上杭縣永定縣毗連,西北與平遠縣接壤,中部環接梅州市梅江區。轄區總面積2483平方千米。 [2-3] 

梅縣區地形地貌

梅縣區四周叢山環抱,山巒起伏,兩北方向有武夷山系延伸而下的項山山脈,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東南方向則有蓮花山系的陰那山脈,使縣境與豐順,大埔分隔。這兩列山脈均為東北一西南走向,梅縣區處在這兩列山脈之間的斷裂凹陷帶上,為多山丘陵地區。地面上丘陵谷地相間,並沿梅江水系發育一連串的河谷小盆地。
梅縣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可分三個類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區有657.8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21.8%,主要分佈在縣境東北部和東南部;海拔在150米至500米之間的低山丘陵有1644.4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54.5%,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和中部的梅西、城東一帶;海拔15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有715.2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23.7%,主要分佈在梅江兩岸,如畲江盆地、水車盆地、附城盆地、丙村盆地、雁洋盆地、鬆口盆地、白渡盆地和松源盆地等。
梅縣區山脈有二:一是東南部呈東南走向的陰那山脈,寬度20多千米,向西南延伸200餘千米,稱蓮花山脈;二是西北部呈東西走向的武夷山餘脈,西北接平遠的項山甑(海拔1530米),西南接興寧北部的陽天嶂(海拔1017米),西起鐵山嶂、箭竹頂至西北部的香爐嶂,東北部的王壽山。
梅縣區境四周高逾千米和近千米的山峯共23座。東部有銅鑼湖、陰那山、笠麻頂、明山嶂、銀窿頂、鬼忽巖頂;東南部有鱷魚嶂、北山嶂、三丫湖、九龍嶂;西部有鐵山嶂、箭竹頂;北部有筆架山、香爐峯、小峯筆、大峯嶂;東北部有王壽山、雞冠山等。 [12] 
梅縣區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説,盆地、丘陵、山地分別佔總面積22.5%、55.4%和22.1%。

梅縣區氣候

梅縣區地理位置靠近北迴歸線,且東近太平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温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且雨熱同季,乾冷同期,但易旱易澇,偶有奇熱和嚴寒。因四周高山環繞等複雜的地文因素,構成縣境光、温、水分佈不均,光照為盆地時間長,山區時間短;熱量分佈為盆地多,山區少;雨量為四周多,中間少的地域差異。梅縣區四季分佈不均,春暖遲,夏季長,秋、冬季短。按廣東自然季節以平均氣温低於14℃為冬季,大於或等於24℃為夏季,介乎兩者之間為春、秋季,結合梅縣區氣候的實際,以累年旬候平均氣温劃分
春季:始於2月下旬,結束於4月底,氣温為14.2℃一23.4℃,季長69天。氣候特點是:晴雨暖冷變化很大,氣温、雨量逐月增加,常有低温陰雨、倒春寒、春旱和降冰雹天氣。
夏季:始於5月初,結束於10月4日,氣温為24.5℃—24.6℃,季長157天。其特點是: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天氣炎熱,是颱風較多的季節,常因颱風雨造成洪澇災害。
秋季:始於10月5日,結束於12月上旬,氣温為23.9℃一14.2℃,季長67天。入秋後,氣温逐步降低,雨量減少,日夜温差大,常有秋旱、寒露風和初霜天氣。
冬季:始於12月中旬,結束於次年2月中旬。氣温為13.6℃一13.9℃,季長72天,其特點是:晴天多,氣温低,雨量少,霜凍時間長,常有“小陽春”天氣特點,即入冬後常有冷復暖現象,此“小陽春”天氣大致三年一遇。
梅縣區地理位置靠近北迴歸線,且東近太平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温和,陽光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乾冷同期,但易旱易澇,偶有奇熱和嚴寒,四季宜耕宜牧。梅縣區年平均氣温21.3℃,極端最高氣温39.5℃(1971年7月25日),最低氣温零下7.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日照時數1874.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77%;年均無霜期306天。 [13] 

梅縣區水文

梅縣區新城 梅縣區新城
梅縣區境內溪澗多,水系分散較大的河流有43條。梅江是梅縣區主要河道,由興寧縣流人縣境經畲江、水車、梅南、長沙、梅江、程江、西郊、梅城、東郊、西陽、白宮丙村、雁洋、松北、鬆口鎮、松南、松東等17個鄉鎮。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2條其中一級支流9條,即古屋水(龍崗水)、荷泗水、程江、周溪水、白宮水、石窟河、三鄉水、隆文水、松源河;二級支流3條即南口水、龍虎水,高思水;流域面積10-100平方千米以下的河流有30條,直接匯人梅江的有成江水、松林水、小桑水、大窩水、羅衣水,大密水、小密水、大沙水、古田水、龍坑水、咀頭水、長教水、雁洋水、梓山水、礫頭水、界溪水、蓬辣水共17條。全區各河流均直接或間接匯人梅江構成樹狀水系。 [14] 

梅縣區自然災害

梅縣區境內山地丘陵廣佈,集雨面積大,河溪彎曲狹小,泄洪能力差,加上局部地區降雨強度大,暴雨常常造成山洪,洪澇災害。 [199] 

梅縣區自然資源

梅縣區礦產資源

梅縣區礦產資源有煤、錳、石灰石、大理石、鐵、鎢、鉛、銻、銅,礦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錳、鐵、稀土等,有儲量小種類多的特點,多數已有開採。其中大理石儲量40多億噸、煤近4億噸、鐵1318萬噸、錳700萬噸。 [173] 

梅縣區水資源

梅縣區主要河流有梅江河石窟河、程江河和松源河,梅江為主幹流(母親河),流經該區境內約75千米,年平均徑流總量90多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30萬千瓦,佔全區水能理論藴藏量40.13萬千瓦的75%。

梅縣區植物資源

梅縣區成立掛牌儀式 梅縣區成立掛牌儀式
梅縣區境內的植物資源主要有水生植物類:蓮子、馬薺、禾筍、水浮蓮、紅萍等;竹類:毛竹(苗竹)、青皮竹、綠竹、黃竹、粉竹等共13種;喬木:松樹、杉樹、樟樹、荷樹、楠樹、桉樹等共30種;灌木:布驚、石攀、胡枝子、魚柵子、當梨(山稔子)、芙蓉;草類:仙人草、菖蒲、香茅、仙人掌,黏人草等共10種;觀賞植物類:杜鵑(有紅、紫、黃色)、玫瑰、石榴、菊花(有黃、白、紅)、梅花、扶桑(大紅花)、杏花等共87種;澱粉類:馬甲頭、黃狗蕨、土茯苓(硬飯頭)、馬蹄蕨、石柯等共11種;油料類:山蒼子、白背葉子、牛百楓子、山桂子、樟樹子等共12種;纖維類:芒稈、木芙蓉麻,山黃麻、波羅麻、磨盤草,葛藤、對葉榕、山野藤;果類:酸棗、棠梨、毛桃、山楂、當梨子、酸早禾、畢久子、金櫻子、酸梅、獼猴桃、員子等;野生中草藥類:巴戟天、天門冬、茯神、淮山、防杞、板蘭根、射干、百部等共50種。 [15] 

梅縣區動物資源

梅縣區境內主要動物資源有獸類:野牛、野豬、黃獠、蘇門羚(山羊)、大靈貓(五段子)、小靈貓(小段子)、熊豹、金錢豹、虎、、貓、狸、狐狸、野兔步(布)狗、豪豬、田螺狗、黃鼠狼、松鼠等;禽類:喜鵲(鴉鵲)、山鵲、五色雀、斑鳩、矢雞、鶯、燕、畫眉、麻雀、杜鵑、鷓鴣、百舌、百勞、野鴿、白頭翁、竹雞、啄木鳥、翡翠(青翠)、老鷹(鷂婆)、角鷂、鴝鵒(八角)、烏鴉、鸕鷀、白鶴、白鷳、雁、蝙蝠、貓頭鷹等;魚類:赤眼鱒、河鯰、花鯖、鰻鱺、班鱧、黃鱔、泥鰍、大刺鰍、麥穗魚、豬麻鋸、虎魚、斑魚、白鱔、石堅、米蝦等;兩棲爬行類:田螺、環稜螺、椎實螺、蘿蔔螺、無齒蚌、河蜆、淡水殼菜、螃蟹、石蟹、鱉魚、金錢龜、青蛙、蛤蟆、石亂、蠍子、穿山甲、螞蟥、金環蛇、銀環蛇、飯杓蛇、南蛇、草花蛇、三線蛇、泥蛇、水蛇、青竹蛇;蟲類:蝴蝶、蜻蜓、蟬、蟋蟀、蜘蛛、螳螂、蝸牛、壁虎、金龜子、蜈蚣、蠅、跳蚤、臭蟲、螞蟻、稻飛蝨、縱卷葉螟、葉蟬、紅蜘蛛、紅鈴蟲、蚜蟲、菜青蟲、介殼蟲、瓢蟲等。 [15] 

梅縣區人口

2019年,梅縣區人口出生率為11.01‰,死亡率為6.31‰,自然增長率為4.7‰。年末,全區户籍人口617400人,同比增長0.18%;其中,城鎮人口287130人,農村人口330270人。全區常住人口543982人。 [10] 
2020年末,梅縣區户籍人口618685人,同比增長0.21%;其中,城鎮人口286971人,農村人口331714人。人口出生率為9.26‰,死亡率為5.90‰,自然增長率為3.35‰。 [112]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梅縣區常住人口為556735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2623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0498人,增長5.80%,年平均增長0.56%。流動人口為79329人,其中,外省流入人口為22289人,省內流入人口為57040人。 [118] 
梅州市梅縣區人民廣場 梅州市梅縣區人民廣場
梅州市梅縣區居民絕大部分是操客家語的漢族,佔總人口的99.93%以上,此外,還居住有壯、滿、回、蒙古、苗、畲等14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均因工作或婚姻關係來梅縣區定居的。固定的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多個民族分佈(2000年人口普查)。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梅縣區常住人口556735人 [122] 
2021年末,梅縣區常住人口55.7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4萬人,同比增長0.07%。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02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3.87%,比上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全區户籍人口618012人,同比下降0.1%;其中,城鎮人口286252人,農村人口331760人。人口出生率為7.7‰,死亡率為7.1‰,自然增長率為0.65‰。 [158] 

梅縣區政治

温助民:區委書記 [124] 
王鋒:梅縣區委副書記,梅縣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梅州綜合保税區管委會主任 [142-143] 

梅縣區經濟

梅縣區綜述

2021年梅縣區地區生產總值237.71億元,同比增長6.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677元,同比增長5.9%。2021年,梅縣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38億元,同比增長12.3%;其中,税收收入29.73億元,同比增長0.4%。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56.0億元,同比下降3.2%。 [158] 
2022年,梅縣區地區生產總值為 238.26 億元,同比增長 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 59.96 億元,同比增長 4.3%,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 17.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 78.62 億元,同比下降 4.7%, 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6.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9.68 億元,同比增長 1.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9.5%。三產結構比為 25.2:33.0:41.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2844元,同比增長 0.4%。
2022年,全區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23 億元,同比下降19.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63.94 億元,同比增長13.8%。
2022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 2606 人;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647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人數173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57%。
2022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5%,其中,項目投資同比增長37.6%,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40.3%。在項目投資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8.1%(其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9.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27.4%,第二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8.1%,第三產業投資同比下降1.5%。
2022 年,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471.15 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住户存款餘額309.02 億元,同比增長11.5%。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314.68 億元,同比增長15.3%。貸存比為66.8%。
2022 年,梅縣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72 元,同比增長4.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56 元,同比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68 元,同比增長5.4%。 [192] 

梅縣區第一產業

梅縣區農業建成了糧食、金柚、蔬菜、油茶、茶葉、名貴樹種以及畜牧水產等一批現代農業基地,是中國金柚之鄉、全國水果百強縣,獲評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3] 
2020年8月,梅縣區入選農業農村部“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25] 
202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4.97億元,同比增長4.5%;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0.51億元,同比增長4.4%。202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6.14 萬畝,比上年減少 6.6%;稻穀種植面積31.68萬畝,比上年減少7.5%;甘蔗種植面積0.26萬畝,比上年略減;油料種植面積3.77萬畝,比上年略減;蔬菜種植面積17.02 萬畝,增長 1.7%;園林水果種植面積 39.26萬畝,增長1.7%;茶葉種植面積2.1 萬畝,與上年持平。2022年,糧食產量16.18萬噸,比上年減少 7.8%,其中,稻穀產量15.05 萬噸,減少7.5%;甘蔗產量0.7萬噸,比上年略減;油料產量0.87 萬噸,增長1.2%;蔬菜產量52.0萬噸,增長3.8%;水果產量83.66萬噸,增長4.5%;茶葉產量1474噸,增長1.7%。2022年,肉類總產量3.94萬噸,比上年下降2.8%,其中:豬肉產量2.49 萬噸,增長2.3%;禽肉產量1.21 萬噸,下降10.9%。全年水產品產量3.1萬噸,增長3.3%。 [192] 
農業產業園:梅縣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廣東金柚產業集羣廣東柚子跨縣集羣產業園梅州柚優勢產區產業園梅縣金柚產業園梅縣區茶葉產業園梅縣區油茶產業發展基地中國油茶種植業綜合標準化研究基地廣東道地藥材現代化種子種苗繁育基地九里香規範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基地南壽峯南藥小鎮中國金柚科技文化產業園廣東村之翼現代農業物聯網產業園鬆口鎮扶貧產業園農光互補現代產業園梅州市梓山健康農林產業園梅縣區大黃金柚文化產業園龍彥農業科技創新體驗基地廣東興源農林林下種植基地梅縣區畲江鎮藍莓現代產業示範基地梅縣區嘉應茗茶產業基地梅縣區現代農業示範區梅縣區香熹谷珍稀香木莊園梅州稻魚共生基地石月村油菜花基地成山村水稻種植基地鳳嶺村巨型水稻試驗種植基地廣東畲穗絲苗米產業園林木及南藥種質種苗繁育基地小桑田園鷹嘴桃基地鷹嘴桃種植園辣木種植基地福和生態果園天然冰片生產基地香水檸檬種植基地泰國金柚基地貝貝南瓜種植基地均田村銀杏基地塘心村澳洲堅果種植基地清連村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瑤東村水果種植基地藍溪村楊梅園柚益佳果園等。 [18-19]  [21-23]  [105]  [134-135]  [144]  [161]  [169]  [186-187] 

梅縣區第二產業

梅縣區堅持把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電子能源、綠色建材等為主導的綠色工業,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融入省“雙十”產業集羣,全力推動工業經濟做大總量、優化結構、提升質效,構建低碳綠色新型製造業產業體系,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根據《梅縣區加快5G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2年)》,逐步鋪開5G網絡建設,推動5G應用逐漸向各行業滲透,加快5G產業集聚發展,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5G與製造業深度融合,通過工業機器人、工業核心軟件、無線或遠程控制應用,實現5G系統與終端設備的互聯互通,逐步推廣智慧交通、智慧教肓、智慧農業、智慧政務、智慧醫疔等智慧新業態,打造更多5G應用場景。 [161] 
梅縣區工業主要有電力、電子、機械製造、建材、編織工藝、礦業、醫藥化工等產業,有梅雁吉祥、寶新能源、超華科技、集一家居、嘉元科技、驊鋒科技、泰鴻科技、客家村鎮銀行、鴻榮重工、自遠環保、力天世紀、客都股份和客家園林等13家上市公司(含新三板)以及華銀、恩華、BPW車軸、卡萊、振聲等一批骨幹企業,引進了富力、喜之郎、紅星美凱龍、金利來集團、鐵漢生態、棕櫚股份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户。 [3] 
梅縣區銅箔產業入選廣東省“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羣和“強芯工程”,成功承辦梅州市銅箔產業大會,嘉元科技、超華科技等企業大規模增資擴產,銅箔總產能達4.1萬噸,約佔全國產能7%。BPW(梅州)車軸龍頭帶動作用明顯,16家裝備製造配套企業項目相繼投產,初步形成輪轂-車軸-半掛車整車生產的汽車產業鏈條。2022年2月,梅縣區獲評廣東省2020年度製造業發展較好縣(市、區)。 [149] 
2021年,梅縣區9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85.33億元,同比增長15.8%;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9.41億元,同比增長13.4%。 [158] 
2022 年,梅縣區1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90.46億元,同比下降1.5%;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 53.1億元,同比下降 5.4%。畲江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9.06 億元,同比下降5.5%。
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產值12754 萬元,同比下降2.3%;集體企業產值5586 萬元,同比下降14.1%;股份合作企業產值 9634 萬元,同比下降 4.6%;股份制企業產值1641560 萬元,同比增長3.6%;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產值222651 萬元,同比下降27.2%;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產值12448 萬元,同比下降13.4%。
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六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164.88 億元,同比下降2.1%。產值分類具體如下:電力生產業完成產值40.15億元,同比下降21.5%;電力供應業完成產值16.55 億元,同比增長9005.5%;建材業完成產值12.0億元,同比下降38.1 %;電子信息新材料製造業完成產值61.59 億元,同比增長12.9%;裝備製造業完成產值30.98 億元,同比下降23.1%;醫藥及醫療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3.61 億元,同比增長19.9%。
2022年,全區建築業增加值10.66 億元,同比下降 7.9%;全區60 家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共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8.2億元,同比下降6.1%;建築施工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6.2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4.3%。 [192] 
工業產業園: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梅州綜合保税區廣州增城(梅縣)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梅縣(扶大)園區梅縣區產業集聚地城東白渡產業園梅縣區智能家電產業園廣州輕工智能家電產業園、槐崗新村工業區、畲江產業園、水車產業園、 畲江現代創業孵化園白渡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梅縣區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園梅縣區新材料特色產業園雁松銅箔特色產業園區廣東振聲高新科技工業園廣州輕工智能家電產業集羣梅州市專利技術孵化產業園廣汽零部件產業園廣州中新集團汽車零部件製造工業園廣藥王老吉大健康產業園梅州高新區機械裝備產業基地梅州高新區健康產業基地白渡沙坪工業園、安盛華集團黃金珠寶工業園、中國長城(廣東梅州)信創產業基地珠江啤酒梅州生產基地廣州酒家集團利口福食品(梅州)生產基地日本厚利加低蛋白米飯特醫食品生產基地昊龍汽配半掛車生產基地梅州市天智現代教育裝備產業園梅縣區工藝品產業基地梅縣區梅雁吉祥產業園梅縣區臻尚米制品產業園白渡嘉元科技園、廣東工業設計粵東基地、梅州高新區有信達泰森肉類熟食加工廠九龍嶂抽水蓄能電站等。 [16-17]  [20]  [23]  [121]  [137]  [161]  [169]  [182-183]  [188-189]  [206] 

梅縣區第三產業

梅縣區積極培育城區和中心鎮商業中心,重點依託廣東喜之郎集團、紅星美凱龍傢俱集團、梅州天虹購物中心等重點企業,建設以食品研發中心及城市綜合體為主的集大型商業、高端住宅、特色風情街等於一體的現代城市綜合體。扶持培育喜多多連鎖超市、佰為連鎖超市、卜蜂蓮花超市、樂得鮮連鎖超市等大型超市,大力引進百貨、特色店、專賣店、品牌店、品牌折扣店等業態,創建省級特色商業街區、商貿功能示範區;加快建立汽車銷售基地,做大做強寶馬專賣、奧迪專賣、豐田專賣、本田專賣、俊誠汽車專賣等一批汽車專賣店,培育梅縣區汽車城。引導和推動連鎖商貿企業拓展市場,向社區、新建居民區延伸,向中心城區及農村中心鄉鎮延伸,打造一批鎮級商業綜合體,釋放鎮村消費市場活力。 [161] 
依託梅縣機場、梅州綜合保税區、梅州國際無水港建設,打造集航空物流、港口物流、鐵路物流、公路物流及城鄉物流配送於一體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充分發揮梅縣區集聚地在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的商貿物流硬件優勢,結合廣梅汕客運專線畬江北站、梅畲快速和高速公路等綜合交通優勢,重點發展工業物流。加快建設中鐵集團保税物流中心,進一步完善疏港交通體系,打造公鐵水聯運的物流樞紐。依託梅縣區的金柚、茗茶等地域性名優特農產品,發展特色農產品智慧物流,打造智慧農業物流體系。加強與粵閩贛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及大型冷鏈物流企業開展冷鏈技術合作,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的冷鏈物流,形成以速凍食品、生鮮果蔬、肉及肉製品為重點的交易中心、配送中心、低温加工中心和集散分撥中心。大力推動現代物流技術創新,加強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快建設梅縣區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壯大一批骨幹物流企業,重點吸引京東、順豐等全國性、全球性物流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區域性物流公司總部進駐。 [161] 
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充分發揮梅縣區的金柚、茶葉、優質稻等農產品優勢,依託電子商務產業園、雲電商生態城,聯合阿里村淘、京東等知名農電商平台,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鼓勵傳統商貿企業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發展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網訂店送等“線上線下”融合的新營銷模式,實現交易功能、交易方式等全方位升級。着力培育電子商務人才,建設電子商務實踐基地,集聚一批領軍人才和優秀團隊,促進本地特色產品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台走出去。加強梅州綜合保税區與中國(梅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聯動發展,打造區域性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積極引育一批物流、跨境支付、外貿綜合服務平台等跨境電商支撐服務企業,打造跨境電商完整產業鏈和最優生態圈。 [161] 
2022 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4.80 億元,同比下降7.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9.91 億元,同比增長5.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49 億元,同比下降3.5%;金融業增加值16.71 億元,同比增長10.8%;房地產業增加值14.17 億元,同比下降9.4%。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 6.88 億元,同比下降5.6%. 分行業看,教育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6%;衞生和社會工作行業同比增長13.3%;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下降 25.9%;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同比上升16.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上升35.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增下降 46.2%;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同比下降13.7%。全年貨物運輸總量2958.68 萬噸,同比下降6.5%。貨物運輸週轉量31.07 億噸公里,同比下降1.8%。全年旅客運輸總量153.16 萬人,同比增長76.3%。旅客運輸週轉量0.79 億人公里,同比下降29.6%。 [192] 

梅縣區交通運輸

梅縣區綜述

2019年,梅縣區交通運輸能力如下: [10] 
指標名稱
總 量
比上年增長
旅客運輸量
377萬人
-14.7%
旅客週轉量
49043萬人千米
-14.56%
貨物運輸量
2229萬噸
9.96%
貨物週轉量
401215萬噸千米
9.96%

梅縣區鐵路

2021年1月30日,梅州國際無水港(松棚鐵路物流基地)及配套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規劃面積約1000畝,計劃投資5.3億元,年吞吐量初期為155萬噸、中期為208萬噸、遠期為360萬噸,主要建成鐵路物流基地、保税物流園以及相關配套設施。 [26] 
高鐵:在梅縣區南口鎮設梅州西站,有梅汕高鐵杭廣高速鐵路廣梅高鐵梅惠高鐵

梅縣區公路

公路:G205國道、G206國道。S333省道、S223省道、S224省道等。

梅縣區水運

航運:梅江可常年通航。鬆口港是客家人海外遷徙的第一站,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地之一。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紀念海外華人的“印度洋之路”項目最後一個紀念碑(全世界七個,中國唯一的一個)落户鬆口,也證明它也是客家人遠赴印度洋,踏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站。 [172] 

梅縣區航空

航空:梅州梅縣機場(市政府擬將梅州市區的飛機場搬遷至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2019年11月25日,梅州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60萬人次,梅州機場運營的航線共11條,通航全國16個熱點城市和地區航點,合作運營航空公司6家,每週航班量達到162班次。 [27] 

梅縣區社會事業

梅縣區科學事業

梅州市梅縣區中小學運動會 梅州市梅縣區中小學運動會
2022 年,梅縣區專利授權量646件(其中發明專利83件,實用新型專利353 件,外觀設計專利210 件),同比下降 5.7%。2022年,全區現有專業技術人員931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49人,副高級職稱1276人,中級職稱3866 人,初級職稱4119 人。教育行業現有在職專業技術人員 5266人,其中正高級2人,副高級 1033人,中級2816人,初級1415 人;女性2986 人,佔 56.7%;研究生學歷99人,本科學歷3823人,專科學歷1283人,中專學歷61人。 [192] 

梅縣區文化事業

杯花聲聲 杯花聲聲
2022年,梅縣區現有縣級公共圖書館 2 個,縣級公共文化館1 個,國有博物館 1 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 19 個,其中特級站 5 個、一級站 5 個、二級站 9 個。已全面完成 356 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任務,覆蓋率 100%。全區圖書館藏書 39.1 萬冊,其中:區圖書館紙質藏書 27.8 萬冊、電子藏書 19.7 萬冊;鬆口圖書館紙質文獻 11.3 萬冊、電子文獻5.49 萬冊。全區電視衞星接收站 2 個;有線電視廣播站 18 個;數字電視用户數量 6.58 萬户;有線電視覆蓋用户數量 15.65萬户;全區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 100%,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全區積極組織開展梅縣區第三十屆中秋山歌節文化惠民文藝晚會、“梅縣區羣眾文藝匯演”等文化惠民活動;參加“活力廣東˙客都梅州、和美汕頭、古韻潮州、温潤揭陽”(重慶、成都)文旅宣傳推介會;開展對外交流演出活動,創作排演了兒童音樂劇《你好 茅洲河》、兒童劇《金寶的奇幻冒險》、青少年法治教育舞台劇《平行西遊之超能護“未”隊》等劇目,分別到廣州、深圳、東莞市區演出;開展“我們的節日.元宵節”——走進軍營文藝演出活動;開展客家山歌(鬆口客家山歌)、竹板歌(梅縣竹板歌)、木偶戲非遺進校園授課活動 47 場次。 [192] 

梅縣區醫療衞生

2021年,梅縣區醫療衞生機構401個,其中:醫院9個,基層醫療機構386個(含鄉鎮衞生院18個),專業公共衞生機構4個,其他衞生機構2個。全區醫療機構擁有牀位3560張,其中:醫院2492張,衞生院808張,婦幼保健機構170張,專科疾病防治機構90張。全區各類衞生技術人員385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499人,註冊護士1666人,藥師(士)302人。城市醫聯體有序建設和發展,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通過國家級評審,順利通過國家衞生城市複審,成功創建“省級健康促進區”,粵東醫院成功入選省高水平醫院建設行列。 [158]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
2022年,梅縣區醫療衞生機構387個,其中:醫院9個,基層醫療機構372 個含鄉鎮衞生院18個,專業公共衞生機構4個,其他衞生機構2個。全區醫療機構擁有牀位3579張,其中:醫院2511張,衞生院808 張,婦幼保健機構170 張,專科疾病防治機構90張。全區各類衞生技術人員380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488人,註冊護士1617人,藥師(士)293 人,技師(士)267 人,管理人員401人,工勤人員263人,鄉村醫生159人。 [192] 

梅縣區體育事業

2022年,梅縣區運動員參加市級以上比賽獲得獎牌數5塊;舉辦鎮級以上各類運動競賽數15 次,參加運動員人數2500人。足球場142個,籃球場(館)495個、乒乓球場397個、羽毛球場(館)163 個、游泳池(館)11 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2個,曾憲梓體育場和梅縣文體中心體育場地面積達145.54 萬平方米,人均面積2.61平方米。 [192] 

梅縣區教育事業

梅州自古崇文重教,送子上學蔚然成風,其中梅縣(含梅江區)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廣東5個科舉發達縣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 [205] 
2021年,梅縣區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1090人,在校學生2718人,畢業生525人;普通高中實際招生人數2635人,在校學生8292人,畢業生2458人;普通初中招生7326人,在校學生19510人,畢業生5258人;普通小學招生8501人,在校學生51306人,畢業生7493人;幼兒園招生5116人,在校學生23456人,畢業生9020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人數3人,在校學生46人,畢業生10人。小學和初中淨入學率為100%,小學升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為99.2%。全區高考參考人數2928人,本科上線人數1578人,本科率為53.89%;專科上線人數2926人,專科率99.93%。 [158] 
2022年,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1197人,在校學生3135 人,畢業生650人;普通高中實際招生人數2834 人,在校學生8339人,畢業生2779人;普通初中招生7776 人,在校學生21508 人,畢業生5756人;普通小學招生8120人,在校學生51425人,畢業生8120人;幼兒園招生4764人,在校學生22836人,畢業生9132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人數3人,在校學生50人,畢業生8人。小學和初中淨入學率為100%,小學升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為99.6%。全區高考參考人數3675人,高分優先投檔線上線人數310人,本科上線人數1821人,本科率為49.55%;專科上線人數3672人,專科率99.91%。 [192]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梅縣富力足球學校梅州市梅縣區業餘體校梅縣技工學校梅縣技術學校、梅縣第一職業學校、梅縣區雲電商職業技術學校等。 [42-43]  [109] 

梅縣區社會保障

2021年,梅縣區7家民辦養老院擁有備案牀位722張,服務對象人數158人;20家敬老院擁有牀位685張,入院人數315人。2021年末,梅縣區有43.59萬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有5.5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有7.56萬人參加職工醫療保險,有8.0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有6.69萬人參加生育保險;有46.8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有20.1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年社保費徵收12.80億元。 [158] 
2022年,梅縣區有8.80萬人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19.58 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有7.66 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44.17 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有5.75 萬人參加失業保險,有8.02 萬人參加工傷保險。
2022年,全區7家民辦養老院擁有備案牀位722張,服務對象人數147人。梅縣區20家敬老院擁有牀位583 張,入院人數312 人。城鎮、農村低保標準由800元、551元提高到828 元、580 元;城鎮、農村低保補差水平分別從每月632 元、312元提高到 664元、334元;城鎮、農村特困供養標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280 元、882 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325元、950元;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分散供養水平從每人每月1227 元提高到1313 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81 元、243元提高到 188 元、252 元。通過專項治理,共清退226 户500人、新增低保176户333 人。截止到 12 月份共有低保户5739户10658 人,其中:城鎮低保户246 户374人,農村低保户5463 户10231人。 [192] 

梅縣區環境保護

2022年,梅縣區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空氣質量優良率99.4%,各項污染物平均濃度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區有環境監測站1個,全區6個地表水考核斷面1-12 月份平均水質均達到或優於Ⅲ類,平均水質優良率100%。全區建設項目環評審批25宗,建設項目登記備案數89個,環保投資9091.8萬元。
2022年,全區林地面積273.3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54%,森林蓄積1225.38 萬立方米,建成11個自然保護區和40個森林公園,林業產值1.04 億元,同比下降14.7%
2022 年,全區總用水量3.11 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7%,其中地下水356.58 萬立方米,同比下降48.4%。 [192] 

梅縣區交流活動

2005年9月,梅縣與毛里求斯鳩比市簽署了締結友好城市關係協議書。 [200] 
2013年中秋節,在梅縣文體中心成功舉辦了以“梅州月·中華情”為主題的2013年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 [44] 
2018年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全國設6個分會場,梅州成為其中之一。 [45-46] 
2020年1月,印尼華裔總會總主席黃德新、名譽主席李滿意帶領印尼華裔足球隊來梅開展一帶一路友好交流活動。 [201] 
2023年6月,梅縣區舉行馬來西亞霹靂州明德華文小學——中國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客家小學生文化交流(線上)活動。 [202] 

梅縣區歷史文化

梅縣區客家文化

作為著名的世界客都,梅縣區是漢族客家民系的主要聚居地,區內古村落分佈集中、保存完整,共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個、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街1個,中國傳統村落有24個、傳統民居2428座,保存較好的圍龍屋639座,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 [152] 

梅縣區紅色文化

梅縣區是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47]  梅縣區葉劍英紀念園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集展現偉人風範、弘揚客家文化、推進生態旅遊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48] 
1925年,國共兩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來梅,給梅縣革命運動以極大的鼓舞和推動,為建立中共梅縣地方組織奠定了基礎。1925年10月間,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派廣東新學生社特派員、共產黨員張維(大埔人)來梅發展新學生社和建立中共黨團組織,開展工作,設立了廣東新學生社梅縣分社辦事處。中共梅縣地方組織的建立發展,有力地領導和推動了全縣工農羣眾運動的發展,開創了革命新局面。 [176] 
東江革命根據地是1927年“四•一五”以後由中國共產黨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和中共東江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的部署,率領東江人民向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而創建的。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較早、範圍較大、羣眾基礎較好、影響較深、鬥爭歷程較長的全國十多塊革命根據地之一;是南中國的一個發展革命力量、打擊敵人的陣地,也是中央蘇區南方的外圍屏障,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74]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範圍包括梅縣的梅南、畲坑、水車、長沙、西陽、丙村、三鄉、松南、桃堯、梅北、梅西等大部分地區。梅埔豐革命根據地,是在1929年東江革命復興時期開闢的,至1930年春正式形成。這塊根據地對東江革命的復興、對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75] 
九龍嶂革命根據地位於梅縣區梅南鎮,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革命老區,是領導粵東北地區革命鬥爭的大本營、梅縣區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東乃至全國最早建立根據地,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地區之一,被史學界譽為“粵東井岡山”。在九龍嶂長達二十多年的艱苦鬥爭歷程中,彭湃周恩來曾在這裏留下革命足跡;朱德林彪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6位開國元帥和粟裕譚政羅瑞卿3位大將曾在這裏戰鬥活動過;據統計,九龍嶂中心區域經歷了大小戰鬥達233場,犧牲烈士1276人,其中紅軍烈士302名。九龍嶂根據地人民無私無畏支持革命,為根據地建設和梅州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49] 
2016年,梅縣區九龍嶂革命紀念館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第七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0] 

梅縣區僑鄉文化

梅縣是廣東重點僑鄉,至2013年已有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100多萬人,是梅縣户籍人口的近兩倍。 [51]  梅縣海外僑胞分佈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中有不少佼佼者,如港澳同胞曾憲梓、餘國春、梁亮勝、林光如、李有權先生,以及印尼僑領梁世楨、黃德新、葉聯禮、李世鐮、馬來西亞僑領吳德芳、泰國僑領賴錦廷、陳晉堯先生等,都是當地頗具影響力的人。至2013年梅縣地區較大型的註冊僑資企業已有40多家,涵蓋電子科技、餐飲服務、建材、紡織等產業。 [52] 

梅縣區民間歌謠

梅縣區民間歌謠是經過民間長久流傳精練爽口、形式活潑、用詞和諧、韻律響亮,具有一定音樂美的一種口頭文學形式,它的句式自由,結構奇特,常用比喻手法,聲調活潑、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語言平白、口語化、順口成章。梅縣區民間歌謠來源於羣眾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以休閒娛樂中所看所思所悟,吸取詩歌精華用平白上口的口語表達。梅縣區民間歌謠題材廣泛、涉及內容豐富多彩,有鮮明的客家地方特色,生活氣息強,樸實自然,輕鬆活潑,生動形象,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對兒童情趣,身心健康影響深遠。如勸人讀書的“蟾蜍螺咯咯咯,唔讀書,麼老婆”,嘲諷人的“伯勞子,喙哇哇,有喙話別人,麼喙話自家”;還有像《月光光》《排排坐》《轉妹家》等等都是家喻户曉、老少皆知,代代相傳,影響深遠,經常被學校、文藝團體搬上舞台。梅縣區民間歌謠有比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對羣眾情趣陶冶,身心健康影響深遠,對了解梅縣區風土人情有一定的幫助。出版有關書刊有《梅水風光》《梅縣區客家方言志》《客家文學史》《客家方言》《梅縣區風采集》。 [53] 

梅縣區地方風俗

新屋進火
客家文化園 客家文化園
房子砌好後,主人就要搬進新房裏去住,俗稱搬新屋。按照客家人傳統習俗,喬遷新居最講究的是進火。進火之日,是要擇定吉日良辰的。客家人進火的時候十分講究兆頭,所以,進火的時辰也很有講究,一般都選擇在晚上,時辰太早,路上來往的人多,怕碰到不吉利的事情,怕別人説不吉利的話。進火前,除了鍋碗飄盆,其它的東西都可以提早搬過去。進火的時候,做飯的鍋裏要放米,炒菜的鍋裏要放上肉和魚,還要從原來的家中生個火帶進新家,再要買一對燭,買三支香,還有一疊紙。主人要用木炭在火盆裏燒一爐火,用紅線捆三把柴,到了進火的時辰,男主人要端起火先進去,女主人拿着柴和裝着米的鍋頭隨後,男主人把火放入新屋的火爐後,女主人立即將準備好的木柴(稱火財)放在炭火上,讓木柴燃起來,叫做進火添柴(財),接着就鳴放鞭炮,這些禮俗做完後,再搬其它物件進屋。 [54] 

梅縣區戲劇文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改稱漢劇。它流行於廣東的梅州、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樸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淨、烏淨、醜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 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55] 

梅縣區民間藝術

梅縣區素有“人文秀區”之稱,被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山歌藝術)之鄉”等稱號,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梅縣區是文化之鄉,文化底藴深厚,其轄內的文化遺產俯拾皆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曾評價其是“文物由來第一流”。 [56] 
至2018年,梅縣區共有非遺項目9類43項。其中省級4項,省級非遺傳承人3人;市級7項,市級非遺傳承人2人;區級32項,區級非遺傳承人36人。省級非遺項目有鬆口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劇梅縣提線木偶戲梅縣竹板歌梅縣客家娘酒釀造技藝等;市級非遺項目有梅縣白渡牛肉乾製作技藝、客家紅燜肉烹飪技藝、松源扛公王水車小桑等公王梅縣掛大牌梅縣區客家門神畫等。(其他詳見: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6-60]  [171] 

梅縣區文物古蹟

梅縣區本地方言

梅縣話屬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中國七大方言(北方、吳、湘、贛、客家、閩、粵)之一。客家先民原是居住在中原一帶的漢族。自西晉末年始,輾轉南徙,大部分定居於閩粵贛三角地帶。因地處偏僻山區,受地理條件限制,加上客家人具有強烈的客家文化意識,基本上保存了固有的語言和文化習俗,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閩粵贛三角地帶的客家人,以居住在廣東境內的為多。廣東境內又以原嘉應州所屬各縣最為集中。而梅城為嘉應州治所在地,歷來是嘉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梅縣話成為客家方言的代表。 [64-65]  [116] 

梅縣區宗教文化

宗教名稱
介紹
佛教
佛教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傳入梅州,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截止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全梅州市共有佛教徒1368人(其中僧人141人,尼姑和出家齋嫲112人,居士1115人)。 [196] 
道教
梅州道教多由福建或江西傳入。
天主教
天主教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傳入,1949年興梅地區天主教仍有外籍神父、修女29人;中國籍神父、修女22人;教堂29間,祈禱分所20多處;教徒約1.56萬人。另外還有聖約瑟修院1間,女修道院6間,教會辦的中學1間,小學6間,識字班4個,施藥處7個,織布廠1間,自行車店1間。 [197] 

梅縣區風景名勝

梅縣區境內有11個自然保護區、40個森林公園、1個濕地公園、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達75.54%。 [198]  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中國第二個國際慢城、“中國十大美麗鄉鎮”——雁洋,有1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雁南飛和葉劍英紀念園、雁鳴湖、千年古剎靈光寺3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境內的省級麓湖山文化產業園是全亞洲落差最高的山地高爾夫球場,還有千年古鎮、中國古村落等一批名鎮名村。是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旅遊強縣、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區、廣東省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縣域旅遊綜合競爭力連續九屆躋身全省十強。 [3] 
主要景點:5A級景區有雁南飛茶田度假村;4A級景區有葉劍英紀念園雁鳴湖旅遊度假村;3A級景區有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南壽峯健康產業園大觀天下文化旅遊產業園;其他景區還有古梅縣八景鬆口八景麓湖山國際高爾夫球會旭生·嘉應茶文化產業園中國收藏文化示範基地客家文化影視娛樂基地橋溪古韻景區(橋溪村)、古梅夢景旅遊產業園、麓湖山文化產業園區麓湖山莊度假區四季佳禾現代產業園新南灣水岸遊樂休閒中心梅州市洞天湖生態旅遊度假區玖瓏灣景區·七彩梅南梅縣區酷車文博園梅縣區文博園、雁洋慢城創意園、雁洋國際慢城旅遊度假區雁洋湖度假村茶山古村落旅遊區、王壽山風景區、仁厚温公祠、雁洋鎮“南福春秋”景點、陰那山旅遊度假區佛光寺鬆口古鎮旅遊區、僑鄉村旅遊區、恆溪生態園雞冠山養生園福晉富硒養生谷三鄉養生度假村梅州市祥和養生園梅西水庫五指峯天文科普園綠窟潭杏花灣禪林寺、金豐園休閒農莊、九龍嶂風景區加業營地客家風情小鎮萊雅木屋温泉度假村世界客都·茶博城梅縣區雁洋生態旅遊產業園梅縣區梅桂山生態旅遊綜藝園梅縣區九龍山文化生態園梅縣區畲江鎮藍莓現代產業示範基地龍彥農業科技創新體驗基地南口鎮僑鄉親子農場石月村油菜花基地三舍綜藝民宿洋田角盤古步行街絲路文化小鎮中國將軍文化藝術協會梅州創作基地七十二碫古驛道中山公園憲梓公園梅花山森林公園客家姓氏主題文化園南源世第)、九龍嶂紅軍紀念園、中央九月來信傳達貫徹歷史陳列室、胡一聲陳列館宋湘紀念公園羅芳伯故居紀念館張榕軒紀念館黃琪翔郭秀儀紀念館等。 [67-69]  [169]  [193] 
2019年,梅縣區被認定為首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縣域旅遊綜合競爭力連續九屆躋身全省十強。全區旅遊接待共2068萬人次,同比增長8.2%;實現旅遊總收入174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住宿設施接待過夜旅遊總人數1413萬人次,同比增長7.3%。年末全區共有5家星級酒店(其中:四星級1家,三星級4家),共有6個A級景區(其中5A級1個、4A級3個、3A級2個)。 [10] 
中國傳統古村落
茶山村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茶山村(首秕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梅縣區水車鎮西面,縣道荷水畲公路貫通全村。村內原有一顆古油茶樹,故而得名“茶山村”。該村落源於明代初期,逐漸興盛,清末達到鼎盛期,村中現存34座傳統民居,其中紹德堂為明代建築,有500多年曆史,村中有三百多年曆史建築三座(萼輝樓、創毅公祠、伯榮樓),二百年以上歷史建築五座(暢雲樓、德崇樓、司馬第、培元樓、承慶樓),其餘大部分歷史建築均在百年以上。
橋溪村始稱叩頭溪;該村四面環山;方圓約1平方千米;明朝萬曆年間,由陳朱兩姓人家先後在此卜築營居,世代聯姻,互結秦晉之好,繁衍生息。該村於2002年用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村內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有朱氏的繼善樓和反圍龍式的積善堂等,堪稱梅州“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和革命老區的一個縮影。該村對研究客家民系的遷徙史、客家華僑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區的人文習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築藝術等、提供了歷史、科學和藝術的寶貴資料。
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建於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南華又廬”位於梅縣區南口鎮,是梅縣區最大的客家民居。其建築造型獨特;亭台樓閣俱全,雕龍畫風,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 [66] 
梅州萬秋樓 梅州萬秋樓
萬秋樓位於梅縣區新城辦事處富貴居委夏屋,建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是世代旅居馬來西亞華僑夏先生所建,夏先生名以澄,字萬秋。當時,夏萬秋重生在馬來西亞聘請一名專家找到大貯量錫礦而發家後,為榮宗耀祖,在祖家建屋取名萬秋樓。該樓是由厚實的牆體和百餘根直徑1.2尺,長有丈餘的花崗石圓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頂端配有花卉或各種浮雕圖案,襯托着用石米批蕩的牆體,使整座建築渾然一體,莊嚴典雅。樓內的大門,小門,光窗及主樓的騎樓,走廊都設鐵拉閘防護,天井上空更有“防盜網”的設施。萬秋樓因夏先生無後代在家,一直處於空置狀態。
鱷骨潭
鱷骨潭在廣東梅州市區(梅城)東南約15千米的鄭均峽內。梅江東流至此,兩山矗立,河身變狹,水流湍急,中有深潭。相傳宋通判陳堯佐戳鱷魚後,曾棄骨於此,故名。在潭側石壁上有巨大的“鱷骨潭”三字石刻。北岸有觀瀾亭可俯瞰深淵。
鬆口元魁塔
元魁塔 元魁塔
鬆口元魁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崇禎二年(1629年)竣工,為九層高的樓閣式磚石塔,樓梯築於磚牆中間,僅容一人上下,每層都有對開的四個石窗,位於距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四千米處的梅江下游北岸,為明末翰林學士、東宮侍講李二何主持修建於明萬曆年間。此塔為樓閣式八角形塔,共7層,高40餘米。塔底正門有李二何親撰的對聯:“瀾向閣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峯呈天外秀,萬年騰奎壁之光。”
梅州市梅縣區美景 梅州市梅縣區美景
陰那山位於梅縣區雁洋鎮,其東南為大埔縣英雅鎮。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300餘里,蜿蜒起伏。由梅雁集團公司投資開發的陰那山旅遊區,於2000年10月開業,從雁洋南福村開始,一條長達9.9千米的水泥公路繞着層層山巒,峯迴路轉數十旋,一直延伸至陰那山。風景區範圍6.6平方千米。山頂五峯並列,海拔均超千米,故有"白雲深處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説。陰那山突起於梅江平原之上,山勢雄奇,峯巒疊翠,冬季山頂有積雪。具有“神山、羣峯、奇石、翠瀑、浮雲”的特色。陰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閩粵,與羅浮、南華鼎峙齊名,並稱“粵東三勝”。
靈光寺 靈光寺
靈光寺本名聖壽寺,位於梅縣區城東鎮南部陰那山半山海拔約500米處。相傳在唐鹹通年間高僧潘了拳來此開山建茅,他死後人們在此建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擴建後改今名。現存殿堂為明清及以後建築。靈光寺主殿以“菠蘿頂”建築為最大特點,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羅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間,殿中央有螺旋形鬥八藻井,俗稱波羅頂。這個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蘿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寺前有古柏兩株,一榮一枯,相傳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經300餘年而不朽,人稱“生死樹”。
王壽山位於梅縣區桃堯鎮黃沙村境內,離梅州市區70多千米,屹立於廣東省交界處,海拔1148米,是梅縣區第二高山。該山連綿20平方千米,由多座山峯連結而成,素有“九峯十八景”的美譽。主要的旅遊景點有螳螂掛壁、棋盤石、笠麻棟、和尚拜燭。
葉劍英元帥像 葉劍英元帥像
葉劍英紀念園位於梅縣區雁洋鎮虎形村,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紀念園規劃佔地面積482畝,分為紀念景區、人文秀區、生態林區和旅遊休閒服務區。紀念景區中,以“少懷壯志”、“泉井情深”、“力挽狂瀾”、“翰墨飄香”、“百戰歸來”五大主題組織序列;人文秀區以葉劍英故居、葉家宗祠為核心,展示葉劍英出生和成長的環境;生態林區中結合山道佈置“葉道英亭”、“心繫赤子”石刻等,充滿詩情畫意;旅遊休閒服務區內設置模擬軍事訓練基地、農家樂園、植物園和客家風情街,供遊人休閒及購物。

梅縣區特產美食

梅縣美食有梅州醃面客都草魚客家鹽焗雞客家盆菜客家魚生客家盆菜鹽焗雞鹽焗雞爪鹽焗烤鴨鹽焗鴨腿釀豆腐釀香菇釀苦瓜釀茄子釀婆參釀蠔豉釀春捲釀辣椒釀青瓜釀豆角釀豆乾釀芋頭腐皮卷客家釀青椒客家辣椒釀西紅柿釀蛋客家釀蛋魚肉釀豆腐梅菜扣肉香芋扣肉梅菜蒸豬肉梅菜蒸排骨梅菜炆豬肉梅菜炆五花肉梅州菜乾蒸肉梅乾菜蒸鴨梅乾菜燒豆乾梅乾菜乾煸豆角蜜汁焗排骨白斬雞泥焗雞梅菜雞香菇雞蒸滑雞板栗雞蜂蜜燉雞客家牛肉丸客家艾葉丸客家捶丸客家娘酒雞客家葱油雞艾草煲雞姜酒雞黃酒雞羊肉酒三及第湯客家三杯雞客家鯇丸客家汆魚丸手工魚丸姜芽嫩鴨姜芽炒鴨片銀芽炒雞絲滷鴨腳白滷鴨掌紅燜豬肉紅燒豬手板栗燒牛肉爆炒魷魚筒南乳烤肉雞雄鵝掌茹如豆腐咕嚕肉五香乾滷鴨五香醬鴨八寶窩鴨開鍋肉丸、燜狗肉、紅燒狗肉、狗肉煲、羊肉煲田螺煲豆腐煲雜菌煲苦筍煲客家蛋角煲客家薯絲煲客家芥菜煲芥菜芋頭煲蘿蔔牛腩煲清湯雙丸美味上湯雞八寶糯米酥雞姜糟燜狗爪豆大極素菜會響鈴叉燒肉米粉肉水晶肉扣鴨栗子釀雞翅西利柴把鴨亂箭射綿羊薑絲炒大腸姜葱炒雞球芋艿炒雞球荔枝炒雞球豉椒涼瓜炒雞球銀杏炒雞球酸子薑炒雞球豆豉香焗黃鱔姜葱炒河鱸魚片油酥河魚乾椒絲河魚乾河魚乾炒韭菜香菇肉碎釀青椒客家鹹菜炒豬腸客家鹽水番鴨陳年客家蘿蔔條蘿蔔炒牛肉炒牛百葉梅菜蒸魚杞子燉甲魚清蒸魚酒糟魚醋溜魚松子魚炒墨魚炒蝦仁炒豬紅炸芋丸松子魚鳳投胎燒乳豬黃皮豆乾炸豆腐豬腸灌浮水大鯇丸青菜丸子米粉丸子番鴨丸蘿蔔丸炒三絲七寶羹蝦仁燒賣炸魚卷紅燒魚炒魚片炒雞酒炒田螺黃鱔炒苦脈泥鰍鑽豆腐土青椒炒牛肉豬膽幹臘豬肝魚散粉白菜卷金針菜豆腐乾醃蒜頭酸芋荷鹹冬瓜福菜醬瓜藥根雞生炒雞球參須燉雞五葉神燉豬瘦肉五指毛桃煲雞湯五指毛桃豬骨湯五指毛桃龍骨湯五葉神煲排骨湯蟲草花烏雞湯金針菇燉雞湯金針燜鴨湯黃花菜燉鴨塊黃花菜燉鴨湯紅菇雞湯福菜肉片湯全豬湯羊雌湯羊醋湯雙丸湯草菇湯紫菜湯客家炒麪手工面煲仔飯八寶糯米飯八珍飯魚生粥白渡牛肉乾丙村開鍋肉丸石扇魚血燜飯南口黃皮豆乾松源五香豆乾石扇鹹菜荷泗拱橋肉砣子豆腐等;土特產有梅州金柚客都稻米梅縣綠茶梅州梅片客都米梅州柚梅縣金柚梅州客家味酵粄粉嘉應茶松源麥芽糖畲江菊花糕石坑柿花石坑奈李梅州荔枝梅州青欖黃金玉香糕客家娘酒客家老黃酒客家擂茶客家手工茶客家薑糖客家打炒米客家白米豆羹奶油花生酥客家柚皮涼果柚子月餅柚子酥柚子酒柚皮糖金柚啤酒金柚果脯金柚蜜餞金柚陳茶金柚花茶蜂蜜柚子茶冰糖柚子蜜柚子辣醬柚子果醬柚子口紅柚子洗髮露紅薯餅乾酸柑茶五葉神湯料番薯糖水豆腐花清補涼綠豆湯番薯湯茶葉蛋燒麥蒸餃雲吞菊花糕月光糕蓮藕餅企爐餅油餜子炸饊子香酥卷煎丸子南瓜烙鹼粽砸粽油角煎堆煎圓薄餅餈粑艾餈仙人粄釀粄薯粄黃粄甜粄發粄艾粄兩熟粄綠豆粄溜鍋板雞頸粄蘿蔔粄芋頭粄苧葉粄味酵粄珍珠粄豆子粄煎蕎粄抹茶紅豆粄等(詳見:客家菜客家美食客家小吃梅州美食等)。 [70-75]  [139]  [156-157]  [170]  [178] 
梅縣特色菜餚有:紅燜豬肉、梅菜扣肉、圓蹄肉、姜酒雞、姜油雞、鹽煨雞、嫩姜炒鴨、釀豆腐、豬肉丸,牛肉丸、鯇丸、蘿蔔炒牛肉炒牛百葉清蒸魚醋溜魚炒墨魚、魷魚滾筒,炒蝦仁,海蔘、腸衣蛋卷、炸酥燒肉、炸芋丸等。縣人推崇“冬至羊,夏至狗”,常以藥膳補養身體。如用艾根煲雞子:參須燉雞子;陳皮、草果燜狗肉;黃酒、絲線根煮狗肉;羊肉、紅棗炙酒;黨蔘、杞子燉甲魚等。冬季還有制香腸、臘豬肝、臘豬頭皮、燻魚乾的習慣;城鄉居民喜吃各種板食,花樣豐富,品種繁多。較具特色的有:大牀糯米甜板,黃板、發糕(俗稱發板),蘿蔔板、味酵板、煎丸子,煎產子、餈粑、燒賣、粽子、米粉、板皮。清明節喜用苧葉,雞屎藤,使君子等青葉作板,俗稱清明板。炎熱季節喜吃“仙人板”(用仙人草及澱粉製成)。飲料有:白酒(俗稱燒酒)、娘酒、黃酒(糯米酒糟抽去原酒加清水浸泡而成,又稱水酒)。城鄉居民均喜在飯後喝茶,有“飯後一杯茶,餓死醫藥儕”(意謂藥店無生意做)之説。炎熱季節常以蘿蔔苗,布驚籽、番石榴葉、魚醒草、淡竹等泡茶解暑。 [76] 
梅縣區是全國最大的金柚商品生產基地,種植金柚已有一百多年曆史,1995年梅縣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金柚之鄉”。梅縣金柚憑藉其“金品質”名揚海內外,不僅打入北京、上海、香港等幾十個大中城市和地區,還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77] 

梅縣區著名人物

梅縣區歷來崇文重教,名人輩出,宋有進士、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有侍讀學士、翰林李士淳,清有“嶺南第一才子”、詩人、書法家宋湘,當代有作家、雕塑家李金髮以及開國元勳葉劍英等一大批光耀中華的名人賢士。百年來誕生了229名將軍,建國後培養出62名大學校長(書記)和14名院士,郭沫若先生曾讚美“文物由來第一流”。 [3] 
古代:唐朝進士黃僚、潮州刺史古革、象州刺史古堇、賓州刺史古鞏,南宋梅州教育先賢侯安國、抗元英雄蔡蒙吉、四川巡撫廖睿、吏部侍郎東宮侍讀李士淳、傳臚(殿試第四名)李仲昭、兩朝帝師温葆深、嶺南第一才子宋湘、福建水師提督顏鳴漢、廣東提督邱玉光、湖北按察使楊仲興、雲南按察使林紹龍、山西道監察御史丘玖華、山東曹州總兵黃鳳山、甘肅涼州總兵楊奎猷、福建台澎總兵顏鳴皋、清代翰林進士李象元陳鶚薦邱玖華、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黃仲容李載熙、温仲和及解元謝天佑李士淳李恆熉葉著楊時行梁念祖葉鈞鍾允彝李汝謙李載熙李象斌黃伯龍熊曜曾輝元房殿魁等;清末外交家梁詩五、外交家黃錫銓、航海旅行家謝清高、廣州三元里抗英領袖之一王韶光,太平天國森王侯裕田、顧王吳如孝、心王侯賢提、堯王侯觀勝、振王侯玉田、柬王李桂芳、江南文將帥李文炳,古代才女梅州十二釵、嶺東女詩人黎玉貞葉璧華,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饒輔庭周增,辛亥革命廣州紅花崗四烈士之温生才陳敬嶽、香港和澳門同盟會主盟人謝英伯 [78-82]  [107-108] 
近代:北伐軍總參謀長張文,粵軍總參謀長鄧仲元,廣西都督府參謀長林紹斐將軍、抗日烈士劉國用黃紀福温健公鍾若潮陳節等,民國廣東省政府主席軍事測量之父黃慕松上將,民國安徽省政府主席李維源,中國抗日遠征軍副司令黃琪翔、遠征軍副總參謀長温鳴劍,民國陸軍上將劉志陸張民達,國民黨第五兵團司令李鐵軍、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十八兵團副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陳鞠旅、十二兵團副司令柯遠芬,陸軍一級上將黃鎮球,台灣前空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飛虎將軍”李學炎,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羅又倫上將,國民黨情報局局長張炎元、國民黨十三太保之一梁乾喬,軍統站站長謝鎮南謝力公李克軍梁若節等,中統上海站站長陳彬、中統天津區區長郭潛,中統骨幹王應錚、温啓民、謝作民、李次温、李翼中、黎超駿等,中山艦督造者兼管帶(艦長)李國圻,海軍海防第一艦隊司令李國堂王嶽王皓明謝良牧鄧偉棠鄧士富鄧道成古有成葉法武葉劍光葉公武葉雨東葉植楠葉簡修葉幹武丘學訓劉璟劉國用劉伯英劉偉民劉兼善池中寬莊偉剛莊清源李薈李青李我李崗李國堂李晉天李鼎曾李國幹李國圻李維源李劍強李增良李如傑李漢衝李英豪肖文肖衝漢肖毓麟肖一它肖寬嶽肖璽明肖根性吳今吳杏宜餘慕陶鄒炎鄒宣祥鄒志奮張恩觀張志嶽張翹柳張光前張鳳亭張偉民陳節陳淦陳海華陳丹青陳毓漢陳復興楊冠雄林一堃林良彝林激真周其鑣周輝甫饒遠蒼饒欽廉侯梅徐光華徐秋賓郭潤華郭煥章郭翹然凌德民黃承典黃維恕黃紀福黃心維黃士弘黃開榮黃震球曹維漢梁一飛梁世驥梁順德梁特鋒梁國材曾其清曾正我曾滌民温靖温克威温世程温泰華謝灝齡謝魯倩藍守清賴和平蔡復生熊略潘奮南等民國將領,早期革命家熊鋭楊廣存楊雪如葉浩秀等,中共隱蔽戰線領導薛尚實李霧仙温健公盧偉良陳伊林陳超凡梁錚卿王華生陳定昌陳益昌廖安祥熊蘭英温盛湘等,蔡元培先生之女婿林文錚大師 、毛主席岳母温吐秀、孫中山先生之孫媳林倫可、蔣介石之兒媳邱愛倫、越南國父胡志明夫人曾雪明、中國第一個象徵主義詩人雕塑泰斗李金髮、中國現代言情小説開山祖師張資平,“南社才子”、小説家李煮夢,國學大師古直,武術家熊長卿梁寬 [78-82]  [106] 
現代:開國元帥葉劍英,開國中將肖向榮,開國少將葉松盛盧達元等,開國大校張孤梅陳烙痕王立朝林傑等,新時期解放軍將領謝達忠張榛盛葉選寧古國檀羅來勝謝達忠廖萬清温清澄陳志傑蔡軍等,武警少將張文輝;台軍中將羅文山;原全國政協常務副主席葉選平,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公安部部長劉復之,原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中央電視台台長楊偉光,原國家郵電部部長楊泰芳,原全國婦聯副主席黃甘英,中國僑聯原副主席謝文思徐發淦,中國文聯原副主席張棣昌李世濟,原中央委員劉均益,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雲,原上海政協主席李國豪,原天津副市長葉迪生、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何訪拔,原廣東副省長羅範羣張文丘哲謝強華等,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維黃友謀等,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陳伊林李伯球張展霞郭翹然楊奎章温蘭子等,原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廣敏,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謝錦漢,原廣州市長楊資元,原全國政協常委葉道英,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李菊生,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廖經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吳曉光,中國僑聯副主席餘國春;海內外院士有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世界著名橋樑專家李國豪、中國腫瘤學奠基人吳桓興、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梁伯強、中國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黃子卿國際著名治癌專家彭淑牖以及江歡成黎尚豪鍾惠瀾楊簡梁春廣古德生張楚漢陳志傑廖萬清李元元周湘濤楊海星李怡章侯一釗劉迪華等院士;影視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梁立人楚原關爾古享林陳裕華等;影視明星張國榮黎明張活遊黃婉秋陳建州譚佑銘謝寧李若彤李麗珍徐若瑄李艾鍾淑慧鍾煌梁韻蕊楚湘雲彭佳慧鄧美美森森斑斑林好郭芯其小侯;著名音樂人羅大佑劉惜君李佳薇葉晴晴陳娟兒陳珀陳善寶等;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張棣昌李樹化中國著名詞曲作家陳潔明武俠小説宗師温瑞安,數學家葉述武,文學理論家古遠清,地理學家徐俊鳴,歷史學家賴瑞和、教育家黃藥眠何如謝曉安楊凡黃文博,經濟學家張卓元林霖,財經作家吳曉波,建築學家黃錫璆,園藝學家李駒,工程技術專家盧永昌,新華社英文廣播的開拓者沈建圖,前中國國家羽毛球隊教練侯加昌,前中國國家足球隊教練曾雪麟, 北京奧運會女子曲棍球賽亞軍陳秋綺,中國國家羽毛球隊運動員陳其遒;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劉復之,原上海同濟大學校長李國豪薛尚實,原武漢大學校長侯傑昌,原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李霧仙,原北京工業大學校長蔡少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吳海洋,原福州大學黨委書記張孤梅,原杭州大學黨委書記陳烙痕,原貴州大學黨委書記陳希文,原華南師範大學校長黃友謀,原唐山交通大學校長熊崇志,原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李任先;中國彩書藝術家何柏俊著名戲劇藝術家梁素珍楊秀薇鄧玉璇等;企業家曾憲梓曾智明羅桂祥羅騰祥羅芳祥羅傑承廖安祥梁亮勝餘國春餘鵬春鄒錫昌王華君李一峯葉華能廖平元梁健鋒徐緩張波張頻江國民謝俊明葉紅漢黃華林光如陳小斌劉德遜廖清清廖冬芬廖淑清朱蓮芬古爾夫黃麗羣古瑞庭陳泰元朱雪雲陳宏海黃志文劉榆厚羅琪茵羅秀茵侯薇李穎梁爽張瑜劉靖康鄧禕禕鄒圳超等。 [78-86]  [103-104]  [111]  [114-115]  [117]  [119-120]  [179-180] 
海外僑胞:羅芳伯吳元盛葉來吳奈温欽紐索安李品元侯永昌黃馨祥楊克林餘德耀伍倫盼葉劍橋葉謀迪曾仕倫蘇崑楊玉麟梁棋祥黃錫義丘思東朱梅麟王純萬朱志筠李基昌楊尊紹鄧學升鐘律芳陳念汀李國華曾繁興楊欽俊鍾富喜曾憲建黎發芳黎世芳謝其昌鍾萬學熊德怡謝樞泗張榕軒張耀軒李萊生張步青潘植我潘君勉古今輝劉佛良蕭耀銘蕭耀昌林海巖吳黎耀華李國賢陳聖源張旋龍伍淼源伍萬通伍捷樸熊德龍李金松梁世楨朱章元傅志寬劉正昌葉聯禮蒙樂提翁真如歐陽秋眉賴涯橋宋速剛陳錫淼丘志明丘德星李愛賢李孝賢温載偉朱國盛劉德光饒耀武吳能彬陳志明鍾家燕吳德芳李有權侯友芳羅淡芳侯沐凱何玲青鄒祖文丘劍中丘國意王俊宏王文康謝學賢黎次珊黎載康楊溢璘楊南星温耀濱李偉泉陳煥全李鏗發李傑發林檢祥林友福朱長森朱兆祥彭肯恩謝宇明吳灝熊文勝鄭海麟羅家倫朱展倫李志雄陳晉堯李介夫李威倫葉鋼書陳裕華黃德新梁璧如謝益卿謝夢池謝良牧謝逸橋梁密庵梁典元陳隆吉劉宜應餘連慶丘燮亭丘元榮劉家棋宋中銓周仰傑羅光華夏萬秋丘星祥丘慶祥丘克輝謝淡秋黎子達梁燊南楊浩梁冰琿張和然江淼成廖幼青黃國棟曾季瑾葉正欣楊健昌李滿意林翊球林文璉黃耀寰周瑞彬李湘生陳富聲張運喜李桐生鄭安壽劉潤德彭精一饒實甫張寬粦李丹妮鍾玉璇鄧軍凱沈煥盛張遠明陳寄虛廖伯鴻蔡亞萍温偉民謝文蔚温仁才陳強源熊守炎江元章丘正歐鍾正山黃應榮謝哲聲張直端饒彬芳饒興生饒佔廣饒博基饒基祥丘昌仁鍾森鄧樹勳鄧樹南鄧壽南黃建華熊國珍張自獻江季明李婉琴李英傳潘萬鑫黃昌文章生輝章生傑楊汝桓李萬香曹裕光李捷增蕭鬱齋杜捷江胡秀文胡壬喜李權秀李冠漢李惠珠朱長坪蕭友進張文焰羅秋俊鄧旭升李淼芳李貴輝陳輝等。 [79]  [87-88]  [113]  [177]  [191] 

梅縣區榮譽稱號

梅縣區先後榮獲中國金柚之鄉 [89-90]  、中國旅遊強縣 [91]  、全國文化先進縣 [92]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山歌藝術之鄉) [93]  、全國綠化模範縣 [94]  、全國綠色小康縣 [89] 中華詩詞之鄉等稱號,並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 [1]  [3]  [95] 
2014年11月15日,梅縣區舉行了榮獲“中國長壽之鄉”稱號的授牌儀式,標誌着梅縣區成為梅州市內的第四個“中國長壽之鄉”。 [77] 
2016年12月,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110]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93]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梅縣區在其中 [96] 
2019年12月31日,梅縣區被認定為首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97]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98] 
2020年3月19日,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99] 
2020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100-101]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 [102] 
2021年9月,入選“2021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125]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126-127] 
2021年10月27日,入選交通運輸部公佈的第二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創建縣名單。 [129] 
2021年11月3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128]  [132] 
2021年11月,擬將其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130] 
2021年12月7日,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2021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 [131]  [133] 
2022年2月,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150] 
2022年2月,梅縣區被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省相關部門評為廣東省2020年度製造業發展較好縣(市、區)。 [148] 
2022年2月25日,榮獲“2021年度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重點縣”稱號。 [151] 
2022年2月24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授予梅州市梅縣區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牌匾。 [153] 
2022年4月,入選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市、區)。 [154] 
2022年7月,入選廣東省“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省級試點縣。 [155] 
2022年10月,入圍2021年度全國康養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百強縣榜單。 [181] 
2023年3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 [185] 
2023年8月29日,入選廣東省基層衞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單位名單。 [194] 
2023年11月,入選“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 [19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