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峯光孝寺

鎖定
梅峯光孝寺,簡稱梅峯寺、光孝寺 [3]  始建於宋代 [4]  ,坐落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勝利北街 [10]  ,現寺院用地面積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因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規模宏大自古列入莆田四大叢林之一,被譽為福建佛教發祥地之一,其“梅寺晨鐘”被列入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是國務院第一批批准開放的全國重點寺院。 [1] 
中文名
梅峯光孝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勝利北街535號 [10] 
所處時代
宋代 [4]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寺院 [1] 

梅峯光孝寺歷史沿革

梅峯,古代又稱梅子岡,因此山遍植梅樹而得名。隋唐時,梅峯僅有座觀音亭。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梅峯的所有者李泮固求觀音喜得貴子,舍梅子岡山地l00多畝,擴建為佛教廟宇。 [6] 
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欽賜手書“梅林佛國”額,次年,又賜額“祟寧禪寺”,該寺由此成為莆田四大叢林之一。
宋徽宗御書賜匾“梅林佛國” 宋徽宗御書賜匾“梅林佛國” [6]
宋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寺名為“天寧萬壽寺”。
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宋高宗又賜“報恩光孝寺”額。
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再改“光孝寺”,此後,光孝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又因自古山上多梅樹,當地百姓喜稱梅峯光孝寺。 [1] 
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住持懷琇請名匠蔡通冶鑄了一口銅鐘,音色清朗,音量洪厚,凌晨時鐘聲可傳到40裏以外。從此,“梅寺晨鐘”被列為莆田一景。 [6] 
元代,朝廷在寺內設“官講”,故別稱“講寺”,後因年久失修,日漸傾頹,歷經劫難。
明萬曆六年(1578年),邑人禮部尚書陳經邦,助僧月珍幕建中殿,知縣周瀾應命護助。 [5]  由住持月珍法師募捐重修,後相繼建起了伽藍祠、香積、法堂、大士閣、山門和瞻拜亭。 [6] 
清朝時,在順治、康熙、雍正年間,光孝寺都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6]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官軍進駐該寺,夜間失火,鐘樓焚為平地,一口“神鍾”亦被熔燬。 [5]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南洋回國的微嘉法師任光孝寺住持,四處集資,興修了大維寶殿、方丈室、客堂、鐘鼓樓、韋馱殿和禪堂等。 [6]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鐘樓,按宋時銅鐘尺寸新鑄了一口銅鐘。鍾高1.64米,外徑1.04米,重1500公斤,鐘身鑄有《大悲咒》《鍾咒》全文543字,鐘體古樸,發音洪亮。從此每天清晨鐘聲悠揚,人稱“梅寺晨鐘”。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梅16光孝寺也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受到國家的保護。但“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毀,僧眾流散,殿堂改作他用,唯有清鑄銅鐘倖存下來。 [6] 
1979年,黨和政府恢復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僧眾陸續回寺。 [5] 
1979年以來,在海外僑僧的支持下,梅峯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現佔地面積1.83萬平方米,建築佈局近似於廣化寺。 [2] 
莆田梅峯光孝寺
1991年,禮請上海龍華古寺明暘法師在梅峯寺晉院升座。現全山住眾50多人。 [5] 
2013年7月4日,福建莆田梅峯光孝寺隆重舉行戒舟法師晉院慶典法會,諸方大德、賢士、信眾雲集光孝寺共襄盛舉。 [11] 

梅峯光孝寺建築結構

該寺坐西朝東。趙樸初題寫寺名的山門牌坊臨街而築。進入山門,沿254米長的中軸線拾級而上,依次為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寶殿、法堂兼藏經閣、大悲殿。大雄寶殿和天王殿的後檐角各有一對宋代瓜楞石柱;“梅峯”石額是明代南京大學士朱繼祚手跡。其他石柱聯中尚存明清名人手跡。清代光緒元年(1875)建的瞻拜亭兩側,新建的三層鐘鼓樓飛檐翹角、凌空欲飛。兩廊還有配殿堂舍十餘座,與主體建築物連成一片。 [2] 

梅峯光孝寺六進殿堂

山門牌坊、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樓)、大悲殿 [6] 

梅峯光孝寺左側分佈

伽藍殿、鐘樓、客堂、齋堂、僧舍、功德堂 [6] 

梅峯光孝寺右側分佈

祖師堂、鼓樓、淨業堂、禪堂、方丈室 [6] 
梅峯光孝寺

梅峯光孝寺寺院文物

梅峯光孝寺石刻

(一)大功德邑侯廉明仁敏沈老爺紀政碑
此殘碑高216釐米,其中殘碑額高35釐米,篆書“皇清”二字,碑身高181釐米;寬85釐米,厚16釐米。存立於梅峯寺天王殿後廣場上。
(二)宣統二年(1910)陸月立的興化府關於保護梅峯寺業的示諭碑
此碑高294釐米,其中碑額高59釐米,篆書“皇清”二字,碑身高235釐米,寬82釐米,厚14釐米。存立梅峯寺天王殿後廣場上。
按:光緒二十五年(1899),微嘉和尚從南洋回國任梅峯寺方丈,隨即出洋募捐,新建山門、大殿、客堂、禪室等,被尊為梅峯寺重興之祖。
(三)佚名楷書“梅峯”石額
佚名楷書“梅峯”兩字,落款:“康熙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春”。
此石額嵌立於大悲殿前廣場圍欄外下方。 [7] 
(四)佚名隸書“檀樾宋制幹李公祠”石額
佚名隸書“檀樾宋制幹李公祠”八字。此石額嵌立於梅峯寺東廊“功德祠”石額背面。
(五)佚名榜書“勝利門”石額
佚名榜書“勝利門”石額,存放於梅峯寺大悲殿後圍牆內。此石額長247釐米,高63釐米,厚11釐米。 [8] 
(六)梅峯關帝廟石柱聯
梅峯關帝廟石柱聯:“忠心光日月,義氣炳春秋。”上款:“太歲己巳年仲冬立”,下款:“錦裏陳聖清敬題”。
此石柱聯今存梅峯寺東廊外梅園空地上。
(七)康熙四年(1665)禮部左侍郎黃起有撰文的平海衞學殘碑
平海衞學殘碑高108釐米,寬26.5釐米。現被鋪於梅峯寺大悲殿西側地面。 [9] 
石刻、木刻

梅峯光孝寺木刻

(一)陝甘總督林揚祖偕子林壽勲、林壽煦捐修瞻拜亭題刻
梅峯寺天王殿後瞻拜亭的橫檁上陽刻:賜進士出身、甘肅布政使、署陝甘總督、前給事中御史、刑部員外郎、軍機章京、廣西鄉試大主考林揚祖偕男候選儒學訓導林壽勲、舉人內閣中書林壽煦捐修。
按:清光緒元年(1875),陝甘總督林揚祖偕子林壽勲、林壽煦捐修瞻拜亭。
(二)檀樾主李富裔孫與住持法厚偕徒孫等全捐白金重整瞻拜亭題刻
梅峯寺天王殿後瞻拜亭的檐檁上陽刻:檀樾主宋殿前制幹李諱富裔孫,住持尊山西園寺傳曹洞正宗第三十六世法厚偕徒孫心耀、曾孫子亮、元孫道文、來孫雪巖、晜孫舜仁、礽孫禪模全捐白金重整。 [9] 

梅峯光孝寺所獲榮譽

1983年,梅峯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3] 

梅峯光孝寺旅遊指南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勝利北街535號
建議遊玩:1小時
最佳季節:秋季
營業時間:08:30-17:00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