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若塵

鎖定
梁若塵(1903—1990),名公溥,又名工甫,廣東省豐順人,早年就讀縣立一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3年,從事新聞工作;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黃埔軍校《黃埔潮》主編;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赴東南亞從事教育和新聞事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採寫抗戰新聞;1946年在香港加入民盟;廣州解放後,他歷任《廣州日報》經理,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等職;1957年受到錯誤處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衝擊、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先後出任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廣東省委副主委、民盟廣州市委主委等職;1990年在廣州病逝,終年87歲。 [1] 
中文名
梁若塵
別    名
梁公溥,又名工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豐順縣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90年8月19日
人物生平
梁若塵(1903-1990),名公溥,一名工甫,豐順縣砂田鎮南溪村黃崗坪人。
民國7年(1918年)入縣立一中讀書。“五四”運動興起時,一中學生聞風而動,成立學聯會,聲援北京學生的正義行動。梁若塵積極參加學聯會組織的宣傳查貨隊、巡迴演講團,到玕鎮、街道向羣眾宣傳“五四”運動,呼籲抵制和查禁日貨。民國12年(1923),粱若塵從事新聞工作,歷任汕頭《潮商公報》、潮梅通訊社、汕頭國民通訊社、《嶺東日日新聞》、《紅旗報》的記者、總編輯、社長、經理。民國15年(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16年(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後,梁若塵回家鄉活動。同年9月,南昌起義軍南來東江,潮梅特委負責人郭瘦直指派梁若塵趕往八鄉山組織武裝隊伍迎接起義軍。他到達湯坑後,接到國民黨軍隊兩個團在湯坑集結的情況,又火速趕到汕頭向起義軍報警。起義軍在湯坑戰役失利後,他經香港去廣州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與黨失去聯繫。12 月,由香港去新加坡。後又輾轉到泰國、印尼等地從事教育和新聞工作。
民國27年(1938年),梁若塵以《南洋商報》記者身份回國,在華東、華南等地採寫抗戰新聞。
民國30年(1941年)冬,梁若塵在韶關先後創辦《時報》、《新報》、《明星報》,任總編輯、社長。報紙遭國民黨當局查封,粱若塵被捕入獄。後被組織營救出獄。
民國34年(1945年)7月,粱若塵接受中共廣東省委負責人尹林平指示,在廣州創辦《晨報》,不久又被查封。
民國35年(1946年),梁若塵在香港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廣九支部主任委員。先後任香港《願望週刊》編輯、新聞學院教務長、達德學院副教授、中國新聞通訊社社長等職。
民國38年(1949年)3月,梁若塵參加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教導團。1949年10月後,歷任廣州市軍管會文教接管處新聞組長、廣州人民印刷廠總廠長、《聯合報》管委會副主委兼經理,《廣州日報》經理。1954年任民盟廣州市委主委、市文化局副局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名譽館長等。在1957 年的反右派鬥爭中,粱若塵遭到錯誤處理。“文化大革命”中又迭受衝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梁若塵任廣州市第七屆、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候補委員、委員、參議委員,民盟廣東省副主委、常委、顧問,民盟廣州市委副主委、主委、名譽主委等職。積極參政議政,聯絡海內外人士,開展統戰工作,組織編寫文史資料。 [1] 
在1957年的反右派鬥爭中,梁若塵遭到錯誤處理。“文化大革命”中又迭受衝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梁若塵任廣州市第七屆、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候補委員、委員、參議委員,民盟廣東省副主委、常委、顧問,民盟廣州市委副主委、主委、名譽主委等職。積極參政、議政,聯絡海內外人士,開展統戰工作,組織編寫文史資料。
1990年8月19日,梁若塵在廣州病逝,終年 87歲。臨終前,囑咐家屬將積存的稿費、存款捐給家鄉發展教育事業。8月31日在廣州殯儀館舉行追悼會,由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張漢青主持,市人大主任賴竹巖致悼詞。悼詞説:梁若塵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2] 
1939年的梁若塵 1939年的梁若塵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