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耀樞

鎖定
梁耀樞(1832年~1888年),字冠祺,號斗南,晚號叔簡,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杏壇光華村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舉,同治十年(1871年)參加辛未科會試,高中狀元,是光華村第一位狀元,也是佛山和廣東最後一位狀元。 [1] 
同治十三年(1874年),梁耀樞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次年,提督湖北學政。光緒六年(1880年)任會試磨勘官,並教習庶吉士。此後,先後入值皇帝南書房;升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講學士;調任侍讀學士兼左右春坊庶子;任會試同考官;提督山東學政,升詹事府正詹事。光緒十四年(1888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山東官邸,時年56歲。梁耀樞從政17年,一生獻身文教,尤以教育為重,他為官清正勤謹,力主清除科場積弊,端正士習文風,深受讚譽,並享有“金玉狀元”的美譽。 [1] 
本    名
梁耀樞
別    名
金玉狀元
字冠祺
號斗南,晚號叔簡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州府順德縣杏壇光華村
出生日期
1832年
逝世日期
1888年
主要作品
《訓子弟以禁非為》、《萬壽無疆賦》等
主要成就
同治十年辛未科狀元

梁耀樞人物生平

梁耀樞 梁耀樞
梁耀樞,字冠祺,號斗南,晚號叔簡,生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兄弟六人,梁耀樞排行第五。少年時代的梁耀樞就失去雙親,家道中落,生活貧困,依靠經商的堂兄梁介眉全力資助,才免去輟學厄運。也許是因為早早地體驗到謀生立足的不易,梁耀樞更加埋頭苦學,一心一意獲取功名,借科舉改變命運、光耀門楣。
梁耀樞起初在家鄉受業于勒流名儒廖亮祖,後來三兄弟在南海大儒朱次琦(世稱“九江先生”)門下攻讀。在朱次琦指導下,梁耀樞學業大進,文章氣象磅礴。梁耀樞就先後在學海堂和應元書院求學,他中舉前求學的最後一站便是越秀山下的應元書院。同治元年(1862年),梁耀樞中舉;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樞千里迢迢遠赴京城參加辛未科會試,高中狀元。這一年,梁耀樞39歲。
梁耀樞金榜題名之後的17年為官經歷,基本都在同治、光緒年間,而分管工作大多與教育、文化相關。同治十三年(1874年),梁耀樞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次年,提督湖北學政。光緒六年(1880年)任會試磨勘官,並教習庶吉士。此後,先後入值皇帝南書房;升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講學士;調任侍讀學士兼左右春坊庶子;任會試同考官;提督山東學政,升詹事府正詹事。光緒十四年(1888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山東官邸,時年56歲。 [1] 

梁耀樞主要成就

梁耀樞書寫作品
梁耀樞書寫作品(5張)
光緒六年(1880年),梁耀樞任會試磨勘官,並教習庶吉士。梁耀樞上書皇帝《訓子弟以禁非為》,其中寫道:“民間非為之事漸漬成風,或遊手好閒、博弈飲酒;或結納匪類、放辟邪侈。往往陷溺而不悟,甚者罹法網犯刑章,爾為父兄獨能晏然而已乎。與其追悔於事後,孰若嚴訓於平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紈絝子弟、貴族二代之所以驕奢淫逸,責任也在於父兄的放縱和疏忽管教。
在詹事府,他主張翰林不要把文章僅僅作為技巧,而要明白在皇帝身邊做一個“近臣”的深刻含義,對於國家大事要有所擔當、敢於忠言進諫。梁耀樞言出必行,他積極參與保薦馮子材劉亮元張曜等將領到中越邊境抗擊法國軍隊;彈劾廣東學政葉大焯徇私舞弊;批評兩廣總督張之洞賑災不力,這些逆耳忠言,在當時受到朝中大臣一致好評。任同考官,他力主清除科場積弊,端正士習文風;派往外省做學政,主管從學校到科舉相關事務,梁耀樞廉潔持身,能文善行,深受讚譽。
梁耀樞除了做好文教本職工作,梁耀樞還寫得一手好文章,擅長詩詞和書法,可惜他的詩歌作品留存不多,《續編清代稿鈔本》收錄的《律賦精選》抄錄有梁耀樞的部分作品。梁耀樞的書法尤為俊美。據《梁耀樞行狀》記載,他能於粒米作蚊腳小字,兼通王(羲之)、趙(孟頫)筆意,腕力圜妙,深受人們喜愛。如今在北京故宮的儲秀宮、體和殿、翊坤宮,仍可看到梁耀樞題寫的《萬壽無疆賦》共12幅牆飾。另外,在儲秀宮還有他題寫的牌匾“道志和聲”“觀象通乾”。
梁耀樞不僅文才好,而且眉清目秀、氣度非凡,很得兩宮太后的關注。據《順德縣誌》 載:“欽孝皇太后嘗謂南書房翰林曰:‘梁耀樞,金玉君子也!’”此話在朝中一經傳開,梁耀樞遂被百姓稱為“金玉狀元”。一時間,同僚們也都戲稱他為“梁金玉”。到他五十壽辰時,慈禧又賜贈四言壽屏,上書:“及第芙蓉,冠眾香國。校書天祿,為清平官。” [1] 

梁耀樞人物著作

《續編清代稿鈔本》中收錄的《律賦精選》中抄錄有其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