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祝

(中國傳統戲曲)

鎖定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其中,《梁祝傳説》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説。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户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後來被藝術家們搬到舞台上,經典劇目是越劇的《梁祝》。
中文名
梁祝
外文名
Butterfly Love
全    稱
《梁山伯與祝英台》
劇    種
越劇
扮演者
錢天真洪彩蓮

梁祝梁祝介紹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在眾多劇種中都有由此故事改編而成的戲劇,其中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梁祝越劇梁祝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梁祝》是越劇傳統骨子老戲,越劇誕生之初,男班老藝人便已在舞台上演出《梁山伯》。
三十年代女班興起,《梁山伯》一劇被更多越劇藝人的搬上舞台,劇名也被更名為《梁祝哀史》。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袁雪芬馬樟花的《梁祝哀史》,馬樟花有袁雪芬覺得傳統《梁祝》劇本內容充滿迷信、色情等因素,於是重新整理劇本,去其糟粕,獲得成功。三四十年代期間,《梁祝》這齣戲留存了不少唱片:1936年支維永陶素蓮《十八相送》、《下山訪友》,1937年施銀花屠杏花《樓台相會》、1939年李豔芳《梁山伯·回書》、1939年李豔芳趙瑞花《樓台相會》、1941年支蘭芳《祝英台哭靈》、1942年姚水娟李豔芳《十八相送》、1943年徐玉蘭《回十八相送》、1946年袁雪芬《讀祭文》、1946年範瑞娟《山伯臨終》、1947年袁雪芬《英台哭靈》、1948年範瑞娟《山伯臨終》、1949年袁雪芬範瑞娟胡少鵬《新梁祝哀史》。
新編越劇《梁祝》劇照
新編越劇《梁祝》劇照(20張)
袁雪芬範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範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巖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佈景設計。範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云飾四九、金豔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範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範瑞娟主演 [1] 

梁祝其他劇種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越劇電影《梁祝》劇照
越劇電影《梁祝》劇照(14張)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莊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脱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齣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歎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週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唸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藥”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遊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遊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徵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複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摺子戲傳世。梁祝詩詞晨沐朝陽(鄭金昌)《梁祝故事》空有濃情兩未成,義結金蘭草橋亭。樓台相會成終古,蝴蝶翩飛覓英情。千年彪炳留史話,萬劫美若飛流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