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曉聲

鎖定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49年9月2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祖籍山東威海市泊於鎮温泉寨。他曾創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説、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為中國現當代以知青文學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現居北京,任教於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
1968年至1975年,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勞動。1977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1988年,調至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及中國電影進口審查委員會委員。2002年,開始任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19年7月,獲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説獎;8月16日,憑藉作品《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1]  2019年9月23日,長篇小説《雪城》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2] 
中文名
梁曉聲
外文名
Liang Xiaosheng
別    名
梁紹生(原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哈爾濱市
出生日期
1949年(己丑年)9月22日
星    座
處女座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職    業
中國影視編劇、作家
代表作品
《天若有情》
《看自行車的女人》
《慈母情深》
《雪神》
《死神》 展開
代表作品
《天若有情》
《看自行車的女人》
《慈母情深》
《雪神》
《死神》
《白樺樹皮燈罩》 收起
主要成就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籍    貫
山東榮成市泊於鎮温泉寨 [26] 
黨    派
中國民主同盟

梁曉聲人物經歷

1949年9月22日出生於哈爾濱市,祖籍山東威海。
梁曉聲
梁曉聲(5張)
1968年,高中畢業的他,趕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成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兵團戰士”,在北大荒度過了7年的知青歲月。由於他擅長寫作,被批准參加了全兵團的文學創作培訓班。他參加文學培訓班期間,創作了小説《嚮導》,並發表在當時的《兵團戰士報》。
1974年,復旦大學的一名老師到兵團招生,通過《嚮導》一書得到老師力薦,隨後就讀於復旦大學中文系。 [3] 
1977年從復旦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從事文學編輯工作。他開始正式從事文學創作。知青生活經歷,是他文學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他相繼創作了北大荒知青題材的系列小説《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師恩難忘》《年輪》等等。
1988年調至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4] 
1997年出版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
2002年任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
梁曉聲 梁曉聲
2005年3月參加了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 [5] 
2007年3月參加在武漢大學舉行的以“中文與中文能力”為主題的講座,並勉勵青年學子:“在後科技時代,中文不應該妄自菲薄。中文很重要、很光榮。沒有人來傳播思想,社會和諧根本不可能! [6] 
2009年8月參加了人民日報總編室和人民網聯合舉辦的文化講壇。就“透視當代文化生態”進行了主題演講:“我們有8億多農民,這三分之二中國人的生活是與‘發達國家’四個字形成巨大反差的。我覺得我們還應該低調一些,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甚至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可能都依然是發展中國家。” [7] 
2011年10月出席了歷史小説《天下知音——歐陽修》在杭州舉行研討會。 [8] 
2013年1月出席了由搜狐網主辦的“向教育提問”搜狐教育年度盛典。 [9] 
2014年10月15日參加了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 [3] 
2015年初出版了《我們的時代與社會》、《我相信中國的未來》兩本書。 [3] 
2019年1月12日,雪山書院迎來“麗江古城名家講壇”活動的第六位主講嘉賓——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為讀者帶來題為《我的讀書心得》的講座。 [10] 
2020年1月9日,其作品《文藝的距離》在2020年北京圖書訂貨會首發。 [11] 
2021年1月,在獲茅盾文學獎後的首部新長篇《我和我的命》出版。 [12] 
2022年11月19日,參加《央young之城——微醺煙台·分享之夜》,表演節目《城市的斷想》。 [35] 
2023年4月15日,參加在河南鄭州舉行的“2023當代文學論壇暨頒獎盛典”。 [43] 

梁曉聲人物軼事

梁曉聲不願“出書”的作家

梁曉聲 梁曉聲
梁曉聲指着放在牀上的厚厚一疊文稿説:“這些事情就不是我願意乾的。”他説的是校對文稿。一家出版社策劃出了一個“點子”,把一些名家所寫的與這個“點子”相關的文章收錄起來,包裝成一套新的文集,其中有梁曉聲一本。梁曉聲説,這樣一拼湊,那樣一拼湊,左結一個集子,右結一個集子,這樣出來的書,我不喜歡。儘管梁曉聲並不樂意這樣的結集方式,每每看到這樣出來的書也是少有滿意的。但每當面對一些關係不錯的出版社或者編輯,梁曉聲便有些不忍心,“都不容易,答應了算了”。
至2007年梁曉聲創作了400萬字的長篇小説,200多萬字的中短篇小説,200多萬字的雜文,200多萬字的影視作品。1000多萬字的創作量,讓他成為當代作家中少有人能比的高產作家。對於他的書,他給予的評價是“有影響的,但不是暢銷的書”。“我是可以寫出暢銷書的,我寫了這麼長時間,太知道加入什麼元素、怎麼操作就會暢銷了,但我不願意這麼幹。” [13] 

梁曉聲教書不帶研究生

梁曉聲調入北京語言大學,主講“文學寫作與欣賞”。他這麼表明過態度:第一,不教大一大二,也不教大四;第二,不帶研究生。
依他看來,大一大二,是普遍之中文學子需要在大學裏進行“中文”熱身的兩年。因為他們成長的文化背景是特別多元亦特別蕪雜,且以娛樂性為最大吸引力,而大學課堂上講授的文學,大抵是要叩問意義和價值的那一種。在中國,倘大學中文課堂上講授的文學,居然是興趣閲讀的那些,則未免令人悲哀。故他常對他的學生們這麼要求——“不要強調自己喜歡讀哪類作品,喜歡看哪類電影,而要明白自己必須讀哪類作品,必須看哪類電影!因為你們不是別的什麼專業的學生,而是中文專業的學生。中文既是一個專業,便有專業之教學宗旨。”
一名高三學生倘從初一開始便孜孜不倦讀了許多文學作品,那麼他很可能在高考競爭中失利敗北;而他居然坐在中文課堂上了,則往往意味着他從初中到高中並沒讀過多少課外的文學作品。所以大一大二,他們也要補讀些大學中文學子起碼應該讀過的文學書籍才好。到了大四,任何一個專業的學子,面臨考研衝刺和擇業壓力,心思已都難穩定——那最是中文課成效甚微之時。故他明智地將“欣賞與創作”課開在大三。至於帶研究生,他想,喜歡中文而又果真具有中文評創潛質的學生會不會成為他的研究生,乃是由緣分來決定的,非他自己所能選擇,於是不存妄念。 [14] 

梁曉聲對話習近平

梁曉聲 梁曉聲
2014年參加了文藝工作座談會 [44]  ,在會上與習近平有個簡短交流。梁曉聲在一採訪中談到與習近平的交流,以下為採訪內容摘編:
習總書記對梁曉聲説的第一句話是:“曉聲,我跟你筆下寫的那些知識青年是不一樣的。”“我這個人是要求自己壓力越大,意志要越強。” [15] 
站在梁曉聲旁邊的王安憶説:“曉聲也是那樣的人。”總書記就笑了。梁曉聲就説:“我認為您是有兩個故鄉的人,書籍是您的第二故鄉。”然後,總書記就説了那句話:“希望文藝家要使我們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鄉。”這話其實是包括文學在內的全部人類文藝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16] 

梁曉聲如何理解寂寞

寂寞是對人性的緩慢的破壞。寂寞相對於人的心靈,好比鏽相對於某些容易生鏽的金屬。但不是所有的金屬都那麼容易生鏽。金子就根本不生鏽。不鏽鋼的拒腐蝕性也很強。而鐵和銅,我們都知道,它們極容易生鏽,像體質弱的人極容易傷風感冒。 [17] 
大學正是一個寂寞的地方。大學的寂寞包藏在許多學子追逐時尚和娛樂的現象之下。所以他們渴望聽老師以外的人和他們説話,不管那樣的一個人是幹什麼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當眾懺悔。似乎,越是和他們的專業無關的話題,他們參與的熱忱越活躍。因為正是在那樣的時候,他們內心深處的寂寞獲得了適量地釋放一下的機會。
寂寞還有更深層的定義,那就是——從早到晚所做之事,並非自己最有興趣的事;從早到晚總在説些什麼,但沒幾句是自己最想説的話;即使改變了這一種境況,另一種新的境況也還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別人更清楚這一點。如果這樣的一個人,心靈中再連值得回憶一下的往事都沒有,頭腦中再連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沒有,那麼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會從外表鏽到中間。 [17] 
知識給予知識分子之最寶貴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為靠了思想的能力,無論被置於何種孤單的境地,人都不會喪失最後一個交談夥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與自己交談,哪怕僅僅做這一件在別人看來什麼也沒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長很漫長的寂寞。
而最強大的寂寞,還不是想做什麼事而無事可做,想説話而無人與説;而是想回憶而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是想思想而早已喪失了思想的習慣。這時人就自己趕走了最後一個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誠的朋友——他自己。 [17] 

梁曉聲主要作品

梁曉聲參演電視劇

梁曉聲參與紀錄片

時間
作品
備註
2014年
老家 第一季
劉陽
2012年
北京記憶
袁子勇、吳羣
參考資料: [32] 

梁曉聲綜藝節目

播出時間 節目名稱
2023[39]  開場白第二季

梁曉聲幕後作品

時間
作品
備註
2022年
八月桂花開 [34] 
編劇
2022年
人世間
編劇 - 原著作者
2022年
國家情懷
編劇
2022年
我和我的命
編劇
2020年
桑丘的故事
編劇
2014年
返城年代
編劇
2012年
知青
編劇
2011年
北大荒
編劇
2008年
知青
編劇
2007年
公僕
編劇
2000年
布老虎
編劇
2000年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編劇
1998年
快樂老家
編劇
1994年
吾家有女
編劇
1992年
年輪
編劇
1989年
女賊
編劇
參考資料: [32] 
短篇小説
《父親》
《天若有情》
《白樺樹皮燈罩》
《死神》
中篇小説
長篇小説
《浮城》
《雪城》
《生非》 [3] 
《恐懼》
《泯滅》 [3] 
《我和我的命》 [12] 
人世間 [31] 
父父子子 [36] 
隨筆集
社會學著作
[27-31] 

梁曉聲作品風格

他的創作風格歸納為:現實主義的英雄化風格,現實主義的平民化風格,現實主義的寓言化風格。
梁曉聲的知青小説《知青》表現了悲壯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特點,充滿激情是這個階段的創作風格。他的的小説《知青》展示了特殊年代的年輕人特有的痛苦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思索後對自身及過去經歷的肯定,梁曉聲因此也是“青春無悔”型知青文學的典型代表。
當中國走上現代化建設之路,社會開始轉型的時候,精英文學逐漸走向邊緣,世俗化的文學日益興起,梁曉聲的作品在關注知青這一羣體的生存狀態的同時,開始將目光投向了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生活。與其他作家尋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曉聲更多的是從平民立場出發,去描寫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現他們在艱苦的社會環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本性,將人們心靈光輝的一面展現出來。在《人間煙火》《父親》中,表現出的是梁曉聲平和的平民化創作風格。
伴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大潮衝擊着固有的價值觀。而梁曉聲則以他的社會責任感,對人民灼熱的情感,始終保持着冷靜的頭腦,依然勤奮地在文學園地裏筆耕不輟,接連創作出大量緊扣時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深刻反響的小説、散文等藝術形式豐富多樣的作品。《浮城》這部作品猶可感受到梁曉聲本人的內在精神品格的提煉與追求、脈搏的熱烈跳動,這時的梁曉聲運用寓言式的描寫對社會及人性的醜惡進行無情的剖析,表現出了冷峻的創作風格。 [19] 

梁曉聲成就榮譽

1982年《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獲全國短篇小説獎。
1984年《今夜有暴風雪》獲全國中篇小説獎。
1983、1984年《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親》分別獲全國短篇小説獎。 [3] 
1985年《今夜有暴風雪》獲第五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20] 
1988年《雪城》獲第六屆中國電視劇金鷹獎。 [20] 
2001年《雙琴祭》獲《小説月報》百花獎。 [21] 
2006年梁曉聲被評為“全國師德標兵”。 [3] 
2010年12月11日,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作家文摘報社舉辦的首屆“《作家文摘》閲讀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梁曉聲入選“閲讀人物”。
2011年4月12日上午,北京首屆閲讀季正式啓動,聘請梁曉聲擔任北京讀書形象大使。 [3] 
“2013年度中國散文年會”評選活動梁曉聲《龍!龍、龍》獲得一等獎。 [22] 
2019年5月15日,第一屆呂梁文學季“呂梁文學獎”,梁曉聲的新作《人世間》獲年度小説獎。 [23] 
2019年8月16日,憑藉作品《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24] 
2022年12月,獲評“2022年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大傑出貢獻人物”。 [37] 
2023年1月,獲評2022年度文化人物。 [38] 
2023年3月,榮獲2022年度中國散文年會獎(一等獎)。 [40] 
2024年4月,榮獲2023年度人民文學獎特別獎。 [48] 

梁曉聲人物評價

作家梁曉聲是中國文壇的常青樹,他開了知青文學創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學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羣體的痛苦與快樂、求索與夢想,真誠地禮讚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美好心靈與情操,為知青一代樹立起不屈的精神豐碑。 [3]  人民日報海外版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和世界的變化讓人們改變得很多,但梁曉聲式的慷慨陳詞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們仍然可以從梁曉聲這裏得到一種真正的滿足,梁曉聲仍然能夠給他的讀者想要的東西,是一位關愛學生的教授。 [20]  (文學評論家張頤武
作為中國文壇的作家。梁曉聲一直被當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過他的作品人們看到了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人 物的酸甜苦辣,他們的追求及幻滅,他們的執着與無奈,他們的默默無聞所孕育的憤怒和反抗。 [25] 
梁曉聲辛辣諷刺了那些社會轉型時期,利用社會背景、職位、權力謀取私利暴富起來的一批“新貴們”,既揭露了他們致富手段的卑鄙,也揭示了他們精神生活的蒼白。相反,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雖然終日為生計所奔波,但卻享受着精神生活上的充實。在這種層面上,反映了梁曉聲在“靈與肉”“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中的抗爭與迴歸,主張迴歸質樸、知足、正義的人性,摒棄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裝飾得漂亮的諾言。 [25]  《21世紀你應關注的中國人》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