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德郡

鎖定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屬瀧州,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縣。轄地包括現在廣東信宜全市,廣東高州市的馬貴、古丁、深鎮以及廣東羅定市的蕾濱、新樂、都門、扶合、加益一帶。廣西北流市大倫鎮、白馬鎮一帶。
中文名
梁德郡
朝    代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目錄

梁德郡沿革

南朝陳(公元557--589年),屬瀧州梁德郡梁德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3年 ),信宜仍是屬瀧州梁德郡領梁德縣。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梁德縣改為懷德縣。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行郡縣制,以羅定的太平、羅鏡為中心設立永熙郡,梁德縣隸屬永熙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設南扶州,析懷德地置信義丶譚峨兩縣。南扶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三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懷德縣地置特亮縣(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縣治在今徑口鎮木威村)、扶萊縣(今廣東省信宜市西南部,廣西北流市大倫鎮、白馬鎮一帶),隸屬南扶州。南扶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扶萊五縣。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南扶州僚民反,僑治瀧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扶萊五縣。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復置南扶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扶萊五縣。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廢南扶州劃轄瀧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扶萊五縣。
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復南扶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扶萊五縣。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南扶州改稱竇州,管轄範圍不變,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扶萊五縣,隸屬嶺南道容縣都督府。
唐乾封二年(公元667),本屬竇州的扶萊縣劃歸了東峨州,總章二年(公元669),改屬禺州。(《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八之扶萊廢縣)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竇州為懷德郡,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四縣。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竇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四縣。
五代南漢(公元917年-971年)置竇州,轄信義丶懷德丶譚峨丶特亮四縣。
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其地併入信義縣。仍隸屬竇州。

梁德郡遺址

梁德古城遺址在池洞鎮太安村。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析端溪縣地置梁德縣,同時置梁德郡,是信宜建縣之始。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縣為懷德縣,所以舊縣誌稱故城為“懷德街”,羣眾叫“圍底街”。唐武德四年(621年)和五年,先後析懷德縣地置信義、潭峨、特亮、扶萊等縣。宋開寶五年(972年)懷德、潭峨、特亮等縣並歸信義縣。懷德廢縣城牆失修拆除。
梁德古城東北靠山,西南瀕臨東江(現河道是後來改流的)上游。當年,木頭船可由鑑江上溯到此,民國初年還通竹筏。古城略呈橢圓形,東西長456米,南北寬235米。大部分城牆為夯土牆。在荔枝地一帶殘存部分牆基,有高約3米或1米的。城址周圍有堆積層,大都是磚頭、瓦礫。
1983年普查文物時曾採到一塊古城磚和一塊布紋瓦。磚長43釐米,寬27.3釐米,厚 13.5釐米。瓦長42釐米,寬24釐米,厚1.7釐米。古城遺址內有把堂舊址,街道舊址。城牆外,西北是操兵場,北有殺人場。城郊有營拗地、菜園地,東面是東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