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山燈戲

鎖定
梁山燈戲是長期流傳於四川省川東地區的傳統曲藝形式,因其起源於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區),所以稱之為“梁山燈戲”。該劇種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梁山燈戲
起源地
重慶市梁平區
起源年代
明正德年
文化價值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繁    體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簡介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是因梁平區史稱梁山縣而得名的傳統戲劇劇種,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山燈戲多於春節、燈節、社火、慶壇等傳統民俗活動期間在民眾聚居區上演,特點是小、喜、鬧,場面不大、情節簡單、人物很少。
梁山縣即今重慶市梁平縣,因與山東省梁山縣同名,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更名為梁平縣。
2001年12月中旬,全國第十一屆“羣星獎”決賽在廣州舉行。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武警部隊、全國總工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5支代表隊展開角逐。整個賽事,244個劇目,經過10天的緊張演出、評比,結果,梁平燈戲劇團的梁山燈戲《招女婿》、《賣驢》奪得決賽金獎和銀獎。

梁山燈戲起源

大致在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梁山燈戲,起源於梁平民間燈班的“玩燈”和“秧歌戲”,綜合了“玩燈”的舞蹈動作與“秧歌戲”的説唱表演形式,外地人稱“梁山調”,本地人叫“端公調”、“包頭戲”(解放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稱“包頭”)。它來源於羣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吸取了梁平曲藝文藝的精華。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
梁山鑼鼓是梁平民間的打擊樂,它節奏明快,聲韻變換奇特,頗有現代搖滾的氣勢。在舊時梁山,每年都要舉行民間鑼鼓大賽,而老百姓的紅白喜事,更要借喧闐的鑼鼓張揚。梁山鑼鼓最終演變成了梁山燈戲的 鬧台鑼鼓。
梁山燈戲將本地民間文學、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雜耍的精華溶為一體,形成了神奇的特色。它同時具備了梁山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年畫、蘭花印布的美術效果,以及民間雜耍的技巧。
梁平產水稻,建國初期尚流行“藝術薅秧”,薅秧季節,薅秧鑼鼓伴着薅秧歌,表演民間喜劇、人物、故事,自娛自樂。據專家考證,梁山燈戲胖筒筒腔之燈弦腔的原胚,是秧歌戲的骨幹腔調。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
過去,梁山燈戲的“編劇”,都是農民,自編自演生活瑣事,頗具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算命瞎子、和尚乞丐等下里巴人。
傳統劇目多是口授心記,短小精悍,但結構寬鬆,利於在演出中隨機再創作,即在故事情節大致不差的前提下,藝人可以在台上臨時開韻子、搭韻子,甚至與觀眾直接對話,這就要求燈戲的道白、唱詞通俗易懂,地方口語突出,且音韻平仄也極富生活氣息和幽默感。
梁山燈戲的劇目較為豐富,總數在200個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髮》、《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燈戲表演採用方言,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此外,由於燈戲的娛樂性很強,情節誇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多為喜劇、正劇,但也有悲劇劇目。如今又出現《招女婿》、《賣驢》等新劇目。

梁山燈戲演變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已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藝術體系。 據資料介紹,梁山燈戲在發展的過程中,其主要聲腔形成了一個自南嶺到秦嶺峨眉至武夷山縱橫幾十萬平方公里,跨越影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閩西、陝南、豫西南、皖南、黔東、桂北、粵北等11個省區數百個縣,滲透幾十個戲曲劇種的“梁山調腔系”,這在地方戲曲聲腔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全國稀有劇種中極為罕見的。

梁山燈戲特點介紹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在聲腔、樂器、表演 [1]  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演特點為“嬉笑鬧”與“扭拽跳”;唱腔由“胖筒筒.燈弦腔”、“神歌.高腔”、“小調.時曲”三類組成,燈弦腔比較獨特,系梁平特產;樂器主要為二胡、笛子、嗩吶、鑼鼓等民間樂器。它具有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和民間雜耍的技巧,是表現巴渝民間風情的綜合藝術。
梁山燈戲的其劇目相當豐富,總數在兩百種以上,所以演員們表演起來往往動作誇張,帶有舞蹈的特性,深受當地羣眾的喜愛。節慶盛會或者紅白喜事,老百姓們總離不開燈戲。
當前,燈戲專業劇團的演出人員老化,會唱燈戲的老藝人已屈指可數,口傳劇目大量流失。另外,燈戲用揚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樂伴奏,由於樂手流失,不得不採用電聲樂器加民樂來“湊合”。年輕人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對傳統的、民間的東西接受困難,燈戲的傳承問題日益嚴重,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梁山燈戲道具

梁山燈戲造型

梁山燈戲《招女婿》 梁山燈戲《招女婿》 [2]
梁平紛繁的民間藝術樣式中,著名的有梁山藍印花布,其圖案清晰,結構嚴謹,農家常見的門簾、帳簾、圍裙圖樣,如金雞報曉、丹鳳朝陽、喜鵲鬧梅和松、竹、梅等,均具有民間獨特的粗獷、樸實風格,給人以濃濃的地域風情。這種藝術樣式,後來演變成梁山燈戲的舞美造型。

梁山燈戲伴奏

梁山鑼鼓是梁平民間的打擊樂,它節奏明快,聲韻變換奇特,頗有現代搖滾的氣勢。在舊時梁山,每年都要舉行民間鑼鼓大賽,而老百姓的紅白喜事,更要借喧闐的鑼鼓張揚。梁山鑼鼓最終演變成了梁山燈戲的鬧台鑼鼓。

梁山燈戲唱詞

梁山燈戲的唱詞,主要來源於梁山竹枝詞(又名竹枝歌)。梁山竹枝詞系唐代教坊曲名,具有語言通俗音調輕快的特點,內容上多詠當地風土人情和兒女柔情,為文人墨客所喜愛,競相效仿,最後形成了梁山燈戲戲曲唱詞的表現形式。

梁山燈戲唱腔

唱腔來源於薅秧歌。 梁山縣盛產水稻,薅秧季節,薅秧鑼鼓伴着薅秧歌聲,響徹田野。農民在薅秧間隙,唱着薅秧歌扮演民間喜劇人物故事自娛自樂。而據專家考證,梁山燈戲胖筒筒腔之燈弦腔的原胚,正是秧歌戲的骨幹腔調。
還有部分唱腔來源於梁山調。梁山調就是梁山人在山坡、田野吼唱的勞動號子、山歌、薅秧歌腔調,被民間藝人採納,伴隨花燈表演,演唱故事情節。這種調子,特別擅長敍事抒情,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了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河南、陝西等省的戲曲音樂,形成了梁山調腔系。

梁山燈戲台詞

梁山燈戲因此被專家贊為戲曲百花園裏的一枝奇葩和藝術珍品,原因在於梁山燈戲將本地的民間文學、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雜耍的精華溶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梁山燈戲題材

梁山燈戲《裘皮大衣》 梁山燈戲《裘皮大衣》 [3]
梁山燈戲均採用民眾性題材。梁山燈戲的演編者,過去都是又種莊稼又演戲的農民,他們都善於編演自己熟悉的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以及算命瞎子、懶漢浪子、和尚乞丐等地地道道的下里巴人。這無疑使廣大的觀眾產生親近感,取得共鳴的效果。
“想做官想起了貓兒毛病\捐一千大銀子還未擱平\人説是當老爺要有學問\我拿本三字經認之不清……” 梁山燈戲明顯繼承了民間娛樂活動通俗易懂、輕鬆活潑、詼諧風趣、笑料層出不窮的傳統,建立起了以喜劇為主體的燈戲劇目寶庫。
燈戲劇目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編的,多是嬉鬧性的生活小品。劇中人物似乎都是常見之人,故事情節似乎就發生在身邊,因其誇張、諷喻得當,巧合、誤會得體,既情通理順、令人可信,又妙趣橫生,惹人捧腹。“爹媽生我人一個,一個腦殼兩個腳,兩隻腳兒閒遊逛,遊遊逛逛騙吃喝……”(《古老六做媒》)

梁山燈戲表演

梁山燈戲不侷限於戲曲“手眼身法步”五功,它有自身的表演特色——特別好動。這種好動又不同於輕歌曼舞,而是熱烈、放縱、甚至粗野。尤其是女角,她在台上不知疲倦地扭動、拽(編輯:此字應為足旁,電腦裏沒有,下同)動和跳動。這和其嬉、笑、鬧的表演特色渾然一體。
梁山燈戲《賣驢》 梁山燈戲《賣驢》 [4]
在眾多的傳統燈戲裏,除了極少數的悲劇人物外,哪怕是莊重威嚴的神仙、帝王,也一反常態迎合“嬉笑鬧扭拽 跳”,令人開懷捧腹。
梁山燈戲多用丑角,有“十燈九醜,無醜不成燈”之説。人物臉譜變形誇張,醜得可笑可愛,與“扭拽跳嬉笑鬧”達成和諧,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深受觀眾喜愛。
丑角又稱“三花臉”。桃子形臉譜以硃紅加黑白外圈,在鼻樑和眼眶處塗成桃子狀,因桃子象徵壽和喜,此類人物多為性格開朗、“醜”得可愛的角色。眼窩形臉譜在兩隻眼窩處塗白色眼鏡狀,外圍用黑色勾畫線條,給人以滑稽無賴之感,多見於無賴之徒的角色。豆腐乾形臉譜在鼻樑與雙眼結合處塗白方塊,專用於調皮奸詐懶惰的無恥之徒。
角色誇張劇烈的動作,和充滿喜劇色彩的臉譜,使梁山燈戲具足強烈的視覺衝擊,收到滿意的觀看效果。對長久的沉悶生活,這種喜劇效果是對觀眾壓抑心理的有效釋放。此應為其長盛不衰的社會背景。

梁山燈戲舞美

梁山燈戲 梁山燈戲 [5]
梁山燈戲有其獨特的舞美藝術。除開逢節日盛會的戲樓演唱,在平常的家户表演中,條件好的家庭,就用木板或方桌搭成臨時戲台,觀眾三面圍觀,另一面則掛着“擋子”。擋子用本地產的藍底白花門簾或鋪蓋連成。戲台上除開擋子,別無他物。擋子圖案質樸、整潔、清晰、明快,充滿梁山鄉土生活氣息,與梁山燈戲的表演特色互相映襯,給人以親切感。在舞台中心上端,還懸掛着一幅誇張醒目的菱形或扇型梁山年畫,襯托點綴劇情。
這種點綴性、象徵性的舞台美術設計,簡潔而獨具梁山民間藝術風格,無論舞台空間大小,或是城市鄉村,都可適用。

梁山燈戲附錄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與梁山燈戲存在淵源關係的傳統曲藝還有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明代開始流行於今南充的閬中、南部、儀隴、順慶等地,與其他地區的燈戲一樣,它也經歷了由提燈、掛燈、玩燈、舞燈到燈戲的發展階段。川北燈戲演出形式生動活潑,內容多歌頌正義,鞭撻醜惡,寓教化於嬉樂之中。其劇目一般以喜劇、鬧劇為主,正劇、悲劇題材也多用喜劇表現。川北燈戲的表演粗獷簡潔,詼諧通俗,載歌載舞,妙趣橫生,唱詞質樸健康,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因小戲多、喜劇多、鬧劇多,故醜行在川北燈戲的表演中佔有特殊地位。燈戲的醜行有男醜、女丑之分,男醜又叫小花臉、三花臉,女丑又叫彩旦、搖旦、婆。醜既扮反面人物,也扮正面人物和中間人物。在眾多燈戲劇目中,半數以上少不了醜。川北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其中包含有川北山鄉的民歌小調、清音、神歌、端公調,同時又吸取了陝西調、吳下補缸調等曲調。它有板式變化的正調類唱腔體系,也有曲牌聯綴的唱腔,如《裁縫偷布》一劇,其唱腔就是由【太平年】、【金紐絲】、【銀紐絲】、【賣鮮花】、【跌斷橋】、【十里墩】、【花背弓】等曲牌連綴成的。板式與曲牌聯唱也可綜合使用於同一劇目中。川北燈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胖筒筒”、胡琴,演奏時發出低沉渾厚的“嗡”音,所以又叫 “嗡筒筒”,除此以外還有花燈鑼鼓等,後又逐漸增加了二胡、笛子等樂器。川北燈戲的表演中融進了民間舞燈及木偶、皮影、雜技等技巧,用以刻畫人物、表現情節。

梁山燈戲梁山沿革

重慶梁平區,設立於西魏元欽二年(公元553年),其後直到1952年的1500年間,一直名為梁山縣,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行政地名“梁山”。至今,重慶市梁平縣的縣城所在地仍稱“梁山鎮”。
梁平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梁平縣的千年文化遺產“梁山竹簾”、“梁山燈戲”、“梁平年畫”均已名列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平區位於重慶市東北部,東鄰萬州區,西連四川省大竹縣,南靠忠縣、墊江縣,北接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

梁山燈戲隸屬關係

西魏元欽二年(公元553年),置梁山縣,以境內高粱山為名,治黃土坎。
隋開皇三年(583),全國撤郡改州,以州統縣,梁山縣隸南州(治今萬州)。
隋唐時代,萬州的州郡設置變動頻繁,先後更名為信州、南浦州、浦州、萬州,梁山縣均隸屬之,直至宋初。
宋開寶三年(970),以石氏屯田務置梁山軍,亦名高粱郡。
元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軍為梁山州,領梁山縣,隸夔州路。
民國二年2月,以道統縣,梁山縣隸川東道。
解放初,梁山縣隸川東人民行政公署大竹專區。
1952年12月3日,因縣名與山東省梁山縣同名,遂以境內有平壩而更名為梁平縣。
1953年3月10日,梁平縣劃歸萬縣專區(地區)。
1997年6月,梁平縣劃歸重慶直轄市管理至今。
2017年1月10日,梁平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6] 

梁山燈戲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重慶市梁平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梁山燈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