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祝

(1959年何佔豪、陳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

鎖定
《梁祝》是何佔豪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基礎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定稿於1959年5月4日 [9]  ,於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樊承武執棒管絃樂隊協奏 [1] 
1989年,何佔豪、陳鋼憑藉該曲獲得第1屆中國金唱片獎“特別創作獎”,上海交響樂團、俞麗拿則分別獲得“團體獎”“器樂演奏者獎” [11] 
中文名
梁祝
外文名
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音樂風格
小提琴協奏曲
創作時間
1959年5月4日(定稿時間)
譜    曲
何佔豪
陳鋼
首演時間
1959年5月27日

梁祝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何佔豪 年輕時的何佔豪
1957年,何佔豪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絃系進修班。那會兒他和老師同學們每年都要下鄉演出。大家在學校學的都是國外曲目,下鄉演出也只能演奏這些曲目。雖然農民們都説好聽,但卻聽不懂。何佔豪問農民朋友希望他們拉什麼,農民們則表示“越劇、滬劇”。農民們的回答讓何佔豪找到了方向:從民族傳統音樂入手,創作出讓大眾都能聽得懂的小提琴樂。 [6] 
1958年初秋,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向全校師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膽創作,以優異的成績向國慶10週年獻禮”的口號,並提出小提琴要民族化、大眾化。為此,管絃系小提琴專業班的何佔豪、丁芷諾、俞麗拿等6人,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他們商議創作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以響應院黨委的號召。 [4-5] 
經過討論,他們最終集中於三個題材:1、全民皆兵;2、大鍊鋼鐵;3、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音調基礎上創作。院黨委書記孟波提議選擇第三個題材。在孟波的鼓勵下,何佔豪一鼓作氣把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十八相送、樓台會等幾段唱腔音樂連接起來,創作了《梁祝四重奏》。這首當時被稱作“小《梁祝》”的樂曲在上音校內引起了一定反響。 [4-5] 
年輕時的陳鋼 年輕時的陳鋼
何佔豪與丁芷諾開始討論樂曲的構思,決定集中全力寫好全曲最主要的愛情主題。出生于越劇之鄉紹興、從小就耳濡目染了越劇曲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的何佔豪,想起了上海越劇演員尹桂芳那句往往被全場經久不息鼓掌的唱腔“啊,妹妹呀”,便把這句唱腔曲調引進了小提琴曲譜,形成了協奏曲的愛情主題旋律。同時,他想起了越劇唱腔裏的“百搭”過門,在小提琴上反覆試奏後,創作出了《梁祝》協奏曲裏“同窗三載”的小快板主題旋律。
1959年,學院動員作曲系學生陳鋼支援實驗小組,何佔豪與陳鋼開始合作。他們用西歐傳統的奏鳴曲曲式進一步規範了原來的構思,並根據構思由何佔豪寫樂曲,寫完用小提琴拉給陳鋼聽,定下來後,再由陳鋼寫伴奏(鋼琴),然後到院長課上聽取指導。何佔豪對浙江越劇團演員張茵的一句“梁哥哥來我想你”唱腔百聽不厭,於是引進小提琴中,化成了“樓台會”一段。但當他把這一段拉給陳鋼聽時,陳鋼建議他第二段寫成復調,且用小提琴與大提琴對答,塑造“梁祝”相互傾訴的形象,這就是《梁祝》協奏曲裏的“樓台會”旋律。因為兩人合作很愉快,從未有過爭論,所以僅兩個月,全曲創作就基本完成了。 [5] 
1959年5月4日,《梁祝》定稿,並在上音大禮堂首次試演。5月27日,《梁祝》在上海蘭心劇院首次公演。 [9-10] 
《梁祝》創作過程照片

梁祝鑑賞評價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結構圖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結構圖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用奏鳴曲式,並選取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內容如下:
1、引子
音樂一開始,在絃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優美、輕柔的旋律,彷彿描繪了梁祝求學路上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故事背景。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2、呈示部
《梁祝》1959年首演於蘭心大戲院 《梁祝》1959年首演於蘭心大戲院
(1)相愛:在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傳頌千古的愛情主題。此主題取材於越劇的音樂素材。作者何佔豪曾在越劇團當演員。據他所知:任何越劇演員,只要唱到這一唱段,都會博得台下陣陣喝彩的掌聲。於是作者選取此唱腔作為《梁祝》的愛情主題,並把它作為整個作品的核心音調。此主題的旋律特點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彷彿表現梁祝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下行則好像預示他們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心情。此處由獨奏小提琴從高音區轉入中音區,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對答,彷彿描繪梁祝“草橋結拜”的情景。接着,樂隊以充沛的感情奏出這個主題,充分表現出梁、祝相互欣賞之情。
(2)連接部:為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在華彩樂段通常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此處的演奏較自由,難度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採用華彩樂段使其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3)副部:是整個作品中最輕快、最歡悦的樂段。它由越劇的過門變化而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與抒情的主部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插部速度採用活潑的小快板,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為輕鬆歡快。速度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採用輕快的速度、輕鬆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4)結束部:音樂採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作曲家在結束部巧妙地運用了兩個休止符,使音樂斷斷續續,細膩地描繪出英枱面對前來送行的山伯感慨萬分、欲言又止的複雜心情。纏綿的旋律,緩慢的速度,帶着無限的傷感與惋惜,使人宛如看見梁、祝十八相送的鏡頭,真是“三載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難捨祝英台”。
3、展開部
小提琴獨奏俞麗拿 小提琴獨奏俞麗拿
(1)抗婚:當人們仍沉浸在梁、祝惜別的氛圍中,突然闖進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響,定音鼓和絃樂的顫音中夾雜着可怕的鑼聲,不祥的徵兆預示着悲劇即將發生。接着,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一個代表封建勢力的主題。這是展開部的第一主題,此主題每一樂句均出現休止符,並採用較強的力度,生動地表現出封建勢力的殘暴。接着,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敍述英台的驚惶,這是展開部的第二主題。此主題中的樂句採用強烈的切分節奏,同時配合很強的力度,表現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場面。作曲家此處運用恰當的節奏、力度,使音樂內容得到深化,以達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開部的第一、第二主題交替出現,並不斷激化,接着樂隊以強烈的快板節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形成了抗婚的悲壯場面,掀起了全曲矛盾衝突的第一高潮。終於,強大的封建勢力佔據了優勢,音樂突然轉入了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訴的音調,樂曲由此轉入“樓台相會”部分。
(2)樓台會:曲調採用越劇樓台會的合唱旋律為素材,音調纏綿悱惻。此處採用大提琴與小提琴兩種不同的音色時分時合,一問一答,使人彷彿看到梁、祝流淚互訴衷腸的感人畫面。音色是塑造音樂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於大提琴圓潤、深沉的音色接近於男聲,而小提琴優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於女聲。因此,作曲家用獨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獨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過兩種音色鮮明的對比,栩栩如生地向人們展示樓台會的動人畫面。
(3)哭靈投墳:音樂突然急轉直下,絃樂採用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小提琴以散板的節奏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運用了京劇倒板和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繪了英台撲倒在山伯的新墳前呼天號地泣訴的情景。此處,小提琴吸取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地運用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悲痛欲絕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鑼、缽齊鳴,英台縱身投墳,向黑暗的封建勢力做出了最後的反抗。此時,樂隊以最強的力度傾瀉出怨憤與同情,樂曲達到了最高潮。
4、再現部
化蝶:長笛以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迴歸於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美妙的旋律,結合豎琴的滑奏,把人們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絃樂背景下,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難忘的愛情主題,彷彿化為彩蝶的梁、祝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訴説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3] 

梁祝社會影響

2007年,《梁祝》被選為中國第一顆探月衞星嫦娥一號30首太空播放曲目之一 [12] 
2022年5月,《梁祝》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發佈的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藝作品榜單 [2] 

梁祝獲獎記錄

時間
頒獎方
獎項
獲獎方
結果
1989年10月12日
特別創作獎
何佔豪、陳鋼《梁祝》
獲獎 [11] 
團體獎
上海交響樂團《梁祝》
器樂演奏者獎
俞麗拿《梁祝》
1993年6月5日
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金牌
《梁祝》
獲獎 [4]  [7] 
2019年10月16日
終身成就獎
何佔豪
獲獎 [8] 

梁祝重要演出

時間
場合
地點
備註
1959年5月27日
上海音樂學院向建國10週年獻禮
上海蘭心大戲院
首演,俞麗拿小提琴獨奏,樊承武指揮 [1] 

梁祝衍生作品

改編版本
發行/首演時間
改編者/表演者
備註
1959年
鋼琴版(首創和首演) [14] 
巫漪麗 巫漪麗
1998年
二胡版 [15] 
衍生歌曲
發行日期
歌曲名稱
歌手
備註
1982年8月1日
恨綿綿
鄭國江填詞的粵語歌曲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