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實秋選集

鎖定
《梁實秋選集》由鷺江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梁實秋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舉凡文學批評、散文創作、學術研究和英國文學翻譯等,都有着他傑出的貢獻。 [1] 
中文名
《梁實秋選集》
作    者
《梁實秋文集》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
鷺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年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806710012
字    數
518000 字

梁實秋選集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 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説《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於《清華週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第二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義,發表不少詩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年在《晨報副鐫》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向,主張在理性指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週刊》。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後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持翻譯委員會並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平明》。抗戰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歲以後着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梁實秋散文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於一體,旁徵博引,內藴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追求“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的藝術境界及文調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態,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

梁實秋選集內容提要

梁實秋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舉凡文學批評、散文創作、學術研究和英國文學翻譯等,都有着他傑出的貢獻。可是長期以來,由於他個人的複雜性以及眾所周知的原因,梁實秋是以一個“反動文人”的姿態出現在我們面前,人交通規則他的認識僅限於“資本家的‘乏走狗’”。改革開放以來,文學評論界對他開始了重新認識和評價,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特別是在他逝世以後,大陸更掀起了一股梁實秋熱,但無論是褒是貶,都蓋棺而未定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現在正是對梁實秋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時候。
鷺江出版編輯、出版的十五卷本《梁實秋文集》,是國內第一部比較完整地彙編梁實秋著作的版本,它力圖系統地體現梁實秋一生的政治觀點、文學思想和主要成就,為現代文學研究者提供一份比較翔實的研究資料,同時也為許多喜愛梁實秋作品的讀者,提供一套了解、認識和欣賞梁實秋的著作文本。

梁實秋選集目錄

第一卷
《評論》
《文學的紀律》
《文藝批評論》
《偏見集》
《文學因緣》
第二卷
《罵人的藝術》
《雅舍小品》
《談徐志摩》
《秋室雜文》
第三卷
《秋室雜憶》
《實秋雜文》
《西雅圖雜記》
《雅舍小品·續集》
《看雲集》
《槐園夢憶》
第四卷
《梁實秋札記》
《雅舍小品·三集》
第五卷
《雅舍談吃》
《雅舍散文》
《雅舍小品·四集》
《雅舍散文·二集》
第六卷
《集外拾遺(一):詩歌 小説 散文(1919-1930)》
第七卷
《集外拾遺(二):散文(1931-1987)》
第八卷
《約翰孫》
《永恆的劇場——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全集》譯序
關於莎士比亞(軼文輯錄)
第九卷
實秋書簡
雅舍情書
雅舍家書
第十卷
《英國文學史》第一卷
第十一卷
《英國文學史》第二卷
第十二卷
《英國文學史》第三卷
第十三卷
《英國文學選》第一卷
第十四卷
《英國文學選》第二卷
第十五卷
《英國文學選》第三卷

梁實秋選集評論

梁實秋的散文的風格是我很喜歡的,我經常向別人形容為“如沐春風”。如同一個多年未見卻相知頗深的老友,坐在你的對面,與你促膝而談,所談皆為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家常裏短等等你也深有體晤的事情。雖然所寫的都是小處,但行文優美,用字雅煉,讀起來頗似林黛玉讀《西廂》的味道:“詞句警人,餘香滿口”。更加之梁是文學大家,學識淵博,即便在小品之中也是旁徵博引,讀他的作品不光可以學習寫作的方法,也可順便的增廣見聞,遠勝於自己埋頭於書海中無方向的苦讀了。
梁實秋從小生長於北平,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十分了解,加之他的家境在當時的北平也算是“中等人家”,所以他筆下的北平風物似乎就有些雍容的味道,同樣是寫北平的,鄧雲鄉的北平就是另一個模樣,相比之下,便如大家閨秀與小家碧玉一般。於我來説,還是大家閨秀更加賞心悦目一些。
書中收錄的梁實秋悼念亡妻的《槐園夢憶》字裏行間分明着他對妻子的愛與思念。仍然是如同一個老人坐在你的面前碎碎地串講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段,但那悲傷卻從中發散開來,瀰漫於空氣中,淡淡的,卻很清晰。
讀他的書的時候,我總是希望他真的是我的一位老友,可以與他秉燭圍爐,閒話春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