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實秋

(中國現當代散文家、學者)

鎖定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出生於北京。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施承志弟子。 [8-9] 
1923年8月赴美留學,並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並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主任、所長、文學院院長。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84歲。
梁實秋不僅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而且是中國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中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人。 [5] 
中文名
梁實秋
別    名
子佳
秋郎
程淑
梁治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畢業院校
哈佛大學
職    業
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主要成就
中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人
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出生地
北京
實秋
均默
後    人
曾外孫女王雨荍
代表作品
《雅舍小品》《槐園夢憶》《英國文學史》
性    別

梁實秋人物經歷

圖中:1931年的江青(紅圈者)和梁實秋先生
圖中:1931年的江青(紅圈者)和梁實秋先生(3張)
1915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20年9月,於《清華週刊增刊第6期發表第一篇翻譯小説《藥商的妻》。
1921年5月28日,於《晨報》第7版發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後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梁實秋 梁實秋
1926年,回國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
1927年春,與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
梁實秋 梁實秋
1930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成立國立青島大學,並於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到國立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即今中國海洋大學 [1]  )。
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週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家獨身到後方。
梁實秋 梁實秋
1938年抗戰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後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梁實秋 梁實秋
1949年,到中國台灣,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程季淑遊美,在美台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後重返台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84歲。 [2] 

梁實秋個人生活

梁實秋夫婦 梁實秋夫婦
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績溪,1927年2月11日與梁實秋結婚。育有三女一子,長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長子梁文騏;四女梁文薔。1974年4月30日,在美國西雅圖,梁實秋和程季淑到市場購物,臨街的一個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她因傷勢過重,離開人世。他寫下了《槐園夢憶》一書,寄託對亡妻的悼念之情。
續絃韓菁清(1931年10月19日—1994年8月10日),原名韓德榮。湖北黃陂人。早年在上海從事歌唱,1946年當選為上海“歌星皇后”。1949年遷居香港,曾在萬國美專學習繪畫、在聖約翰英文書院習英語,練習書法。餘時開始填詞並寫散文小品,在香港《中聲晚報》等報刊上發表,後集結成單行本出版。後又步入影壇,主演、編導了《一夕緣》《大眾情人》《一代歌后》《香格里拉》和《我的愛人就是你》等影片。1975年5月9日,與梁實秋結婚。 [7] 
梁實秋與程季淑伉儷情深

梁實秋主要作品

梁實秋著作

著作
標題
出版社/刊物
出版時間
冬夜草兒評論》(評論)與聞一多合著
新月
1927
《浪漫的與古典的》(評論集)
新月
1927
罵人的藝術》(雜文集)
新月
1927
文學的紀律》(評論集)
新月
1927
文學的紀律》(評論集)
新月
1928
偏見集》(評論集)
台.正中
1934
《約翰孫》(評論)
商務
1934
雅舍小品》(散文集)
台.正中
1949
《北平年景》(懷鄉散文)
-
50年代
《實秋自選集》
台北勝利書局
1954
談徐志摩》(散文)
遠東
1958
台北新陸出版社
1961
清華八年》(散文)
重光
1962
文星
1964
文學因緣》(散文)
文星
1964
談聞一多》(散文)
傳記文學
1967
《秋室雜憶》(散文)
傳記文學
1969
台北進學書局
1970
《實秋雜文》
仙人掌
1970
台北愛眉出版社
1970
藍燈
1971
西雅圖雜記》(散文)
遠東
1972
台.正中
1973
看雲集》(散文)
志文
1974
槐園夢憶》(散文)
遠東
1974
黎明
1975
《梁實秋論文學》
時報
1978
時報
1978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8
白貓王子及其他》(散文)
九歌
1980
雅舍小品》(3、4集)
台.正中
1982一1986
台.正中
1983
雅舍談吃》(散文集)
九歌
1986
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1985

梁實秋翻譯書目

翻譯書目
標題
出版社/雜誌
時間
《阿伯拉與哀綠綺斯的情書》(散文集)英國密爾頓著
新月
1928
《結婚集》(短篇小説集)瑞典斯特林堡著
中華
1930
彼得潘》(小説)英國巴利著
商務
1930
西塞羅文錄》羅馬西塞羅著
商務
1933
《職工馬南傳》(長篇小説)英國哀里奧特著
商務
1932
威尼斯商人》(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
商務
1936
奧賽羅》(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
商務
1936
哈姆雷特》(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
商務
1936
暴風雨》(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
商務
1937
《吉爾菲先生之情史》
黃河書局
1944
情史》英國喬治·艾略特著
重慶黃河出版社
1945
呼嘯山莊》(長篇小説)英國 E.勃朗特著
台.商務
1955
《百獸圖》英國奧威爾著
台.正中
1956
《莎士比亞戲劇集20種》
文星
1967
《雅舍譯叢》(詩文集)
皇冠
1985
莎士比亞全集》(戲劇37集、詩3集)
遠東
1986
沉思錄》古羅馬 馬克斯·奧勒留
-
-
梁實秋40歲以後着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2] 

梁實秋作品風格

梁實秋文學主張

梁實秋 梁實秋
梁實秋是中國國家社會黨黨員,否認文學有階級性。早期梁實秋專注於文學批評,曾委婉的斥過冰心散文,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觀,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一,要求思想自由。這期間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
梁實秋曾被魯迅先生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毛澤東也曾把他定為“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
從1927年到1936年,論戰持續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魯迅不幸逝世,對壘式論戰也自然結束。
梁實秋 梁實秋
從文學創作的主體來説,梁實秋認為文學是天才的創造。梁實秋一再説,“一切的文明,都是極少數天才的獨創”,“文藝是少數天才的獨創”,“大多數人就沒有文藝,文藝就不是大多數的”。並且在梁實秋看來,不但創作的主體只能是極少數的天才,就是鑑賞文學也是極少數天才人物的專利,“最高的藝術只能少數人能瞭解……藝術自有許多的等級,所以藝術的鑑賞亦有很多的等級。”對於一般民眾的文藝要求的滿足,梁實秋給他們安排了説書、唱戲、通俗文學作品等藝術,因為他們的知識只能理解這樣的作品,他們也只對這樣的藝術感興趣,至於偉大的藝術作品,像莎士比亞的戲劇,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偉大的藝術家們才能欣賞、體會。
梁實秋看到了不同的藝術主體對藝術有不同的要求,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梁實秋的錯誤在於誇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廣大人民羣眾在藝術創作和接受中的作用。 [3] 

梁實秋文學題材

梁實秋 梁實秋
從文學題材上來説,表面上梁實秋主張題材無限制論。他説:“文學的國土是最廣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限制。”題材是不應該加以限制了,但如何處理題材,卻並不是任意的,而應該是有選擇的,用梁實秋的話來説,就是“批評家並不限制作品的題材,他要追問的是作家的態度和作品的質地。”這裏,梁實秋所説的雖然是批評家,其實也代表了梁實秋心目中作家處理題材的態度,因為梁實秋心目中,批評和創作是大體一致的,對不符合人性的題材,作家應該通過藝術加工,使之符合人性,比如説,對通姦這樣一件事,不是説不能寫,但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應該以藝術的方法指出,這樣的事情是悖乎人性的,不合倫理的,這才是正確的處理題材的方法。可另一方面,梁實秋又説,“藝術的題材和藝術的方法又絕非可以離開,只有高貴的題材才值得用高貴的方法。”高貴的方法只有高貴的題材才配用,那麼,要想創造出高貴的作品,自然更要用高貴的題材了。
題材雖不可限制,但題材的價值是有高低之分的,這才是梁實秋心目中真正的題材觀。在《現代文學論》《論詩的大小長短》《詩與偉大的詩》等文中,梁實秋一再強調,偉大的藝術作品當有一定長度,這其實是他心目中這一觀點的折射。
梁實秋看到了作者在處理題材上應起的積極作用,卻又人為的將作品的題材劃分為上中下幾等,這是由他的貴族主義思想決定了的,可以説,梁實秋骨子裏的貴族主義精神註定了梁實秋的文藝思想走不出這樣一個怪圈。 [3] 

梁實秋文藝思想

梁實秋的人性論批評從人性善惡二元構成、善對惡的適度節制、天才才能洞察絕對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響,但梁實秋拓展了絕對真理的範疇,強調普遍人性,更偏重實踐理性
梁實秋塑像 梁實秋塑像
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曾選修美國新古典主義大師白璧德的《十六世紀以後之文藝批評》課程,在文藝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響,從以前的浪漫傾向和唯美傾向轉到傳統的、古典的傾向,究其原因是由於白璧德的思想為梁實秋反思了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提供了理論資源,也由於白璧德的人文主義與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有相似之處,而梁實秋思想中的傳統觀念比較濃厚,這為梁實秋認同白璧德的人文主義提供了堅實基礎。
梁實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文學要表現普遍的、永恆的人性。人性論是他思想的核心。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書中説到:“偉大的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於人性;至於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發生怎樣的關係,是受時代的影響,還是影響到時代,是與革命理論相合,還是為傳統思想所拘束,滿不相干,對於文學的價值不發生關係。
因為人性是測量文學的唯一標準。”在這裏梁實秋説明了文學價值之所在。
他認為,文學的價值不在於文學是否表現了時代精神、革命理論、傳統思想而在於它是否表現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正是他的這種文學價值觀確定了他的文學目的就是表現普遍固定之人性。
正如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文中説:“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作品是超驗存在顯露自身的一種獨特方式,藝術與存在的真理原本同一。這些對現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哲學家關於文藝的思想的一個共同點在於:文藝要顯現普遍性,要顯現無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梁實秋所説的文學要表現普遍的人性和他們的理論儘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但其基本思路與他們是相通的,這就是梁實秋的人性論文學觀的現代意義所在。 [4] 

梁實秋文學批評

梁實秋認為,文學批評不是鑑賞,而是判斷。他説,“判斷有兩層步驟——判與斷,判者乃分辨選擇之功夫,斷者乃等級價值之確定,其判斷的標準乃固定的普遍的。”這個普遍的固定的標準是什麼呢,梁實秋説:“常態的人性與常態的經驗便是文學批評的最後標舉。”接下來,梁實秋分析了批評的目的:“文學批評根本不是事實的歸納,而是倫理的選擇,不是統計的研究,而是價值的否定。”換言之,批評的作用一方面在於對紛繁複雜的藝術作品作價值判斷,指出哪些作品是偉大的,哪些是低劣的;另一方面,批評家還需指出這些作品哪些是符合倫理的,他們又是如何符合的。梁實秋所説的倫理,主要是指儒家倫理道德,梁實秋一生都是儒家倫理的信奉者,他説,“儒家的倫理,在我看來,大致是不錯的。”而要完成這樣一個艱鉅的任務,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文學批評家才能夠做到,因此,梁實秋認為,只有批評家的批評才是批評的正宗,“批評家的意見無論其與民眾的品味是相合或相反,總是那一時代的最精到的意見。” [3] 

梁實秋人物評價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冰心

梁實秋後世紀念

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故居位於魚山路33號。20世紀30年代初,梁實秋在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期間曾在此居住,並創作出版了《文藝批評集》,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院內留有梁實秋當年栽植的樹木。2003年正式掛牌保護,故居巷口有青島市文物局立的銘牌 [6] 
梁實秋故居:位於台北大安區雲和街11號,台北市歷史建築(宅第類),2003年12月24日公告(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5500號),原為日據時期台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之居所,屬於高等官舍第三種,光復由後繼之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承接為教職員宿舍,梁實秋於1952-1959年間任英語系主任時居住於此,前院麪包樹下是梁家著名聚會場所,2010年10月由台灣師範大學進行修復工程,於2011年完工同年10月掛牌,於2012年三月底開始開放參觀。

梁實秋人物軼事

梁實秋 梁實秋
1923年,梁實秋赴美國留學,先去的科羅拉多學院,後去的哈佛大學
這期間,給梁實秋影響最大的是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的權威白璧德教授。此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通曉儒道著作。不只是梁實秋崇拜他,梅光迪湯用彤吳宓陳寅恪林語堂都是他的粉絲
白璧德偏愛秩序、穩健、理性,牴觸偏激、衝動非理智的言行,跟後來國內激進的左翼作家有着本質上的衝突。但這很合梁實秋的胃口,所以後來魯迅老批評他是“白璧德的門徒”。
梁實秋也曾是五四青年。“自從聽過白璧德的演講後,對於整個近代文學批評的大勢約略有了一點了解,就不再對於過度浪漫以至於頹廢的主張像從前那樣心悦誠服了。”他如此分析自己信念的轉變,開始用懷疑的眼光審視剛剛經歷過的新文化運動,認為對五四運動應該以歷史的眼光重新看待。
梁實秋 梁實秋
在哈佛大學,梁實秋不寂寞,這裏中國留學生很多,就哥幾個合租了處公寓,大家過起“初級共產主義生活”,輪流做飯、洗碗。
有一次輪到梁實秋主廚,做炸醬麪,鍋裏熬着醬,香氣四溢。正好,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的潘光旦等人來玩,一進門聞到了醬香,吃膩了西餐的同學們就賴着不走了,非要討碗麪吃。但是人多面少怎麼辦?梁實秋有招,在醬裏狂放鹽,結果把同胞們鹹壞了。
大家成天待在一起,就琢磨事,有人建議傳播中華文化,演一出英文版的中國戲給老外看。選定了南戲劇本《琵琶記》,梁實秋負責翻譯。
梁實秋 梁實秋
號稱“南戲之祖”的《琵琶記》,詞曲精彩,想要在英文中保留精髓很難,需要高超的中英文功底和文學素養
梁實秋搞定了,還出演男主角蔡邕。冰心演女二號。聞一多也趕來助陣,畫布景、設計服裝。
演出當天,不少美國大學教授和文化界人士都來觀看,觀眾達1000多人。第二天有報紙還刊登了消息,梁實秋的照片也上了報。
演出成功給大家很大鼓舞,梁實秋等人趁熱打鐵,成立了中華戲劇改進社,決心用戲劇形式改革中華文化。聞一多余上沅趙太侔熊佛西冰心梁思成林徽因等都加入了。
就在梁實秋在美國順風順水地學習、幹事的時候,國內的未婚妻程季淑寫信來了,説家裏正給她介紹對象,你再不回來,我就要嫁給別人了。
出國前,梁實秋就和程季淑愛得如膠似漆,因此,雖然獎學金可以用5年,但是他待了3年就提前回國了。還好,學業已經完成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