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如山

鎖定
梁如山,原名梁志熊,1926年出生,湖南省懷化會同縣 [1]  ,黃埔軍校武岡分校學員,1944年參加過衡陽保衞戰衡陽保衞戰期間,梁如山在國民革命軍第10軍預10師擔任師部文書。戰到最後時,師部文書的也上了戰場,他們班16個人堅持戰鬥了7天7夜,最後,全班只有他一個人因被敵人的手榴彈炸傷腳退下戰場而活了下來。
[1] 

目錄

梁如山人物經歷

少年棄學救國難,黃埔門中練肝膽
梁如山的父母都是農民,家有三兄弟,自己排行老大。為了跳出“農門”,他從小讀書就非常刻苦,因學習成績出色,考上了當時著名的洪江市(現懷化市洪江區)洪達中學。
1941年,梁如山以優異的成績入讀黃埔軍校武岡分校(時稱“中央陸軍學校第二分校”)。武岡分校的訓練,以能刻苦耐勞,擅長野戰、射擊、劈刺著稱,學生的訓練也是以實戰為主,對惡劣環境、病痛的忍受,身體素質的提升,膽量與勇氣的增加等等,為梁如山過硬的軍事素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2年,得知戰事吃緊、國難當頭後,時年16歲、熱血沸騰的梁如山激動地對同學説:“畢業也是為了報國,何不早點去?”不久,他便與2名同學約好一起奔赴抗日前線。這事當時轟動了全校,也成為梁如山一生最為得意、記憶最深的事之一。
守城一線兵員盡,文官勤雜赴前沿
兩年的行伍生涯,讓梁如山褪去當年的青澀衝動,取而代之的是沉穩冷靜。在衡陽保衞戰打響之前,他在第10軍預10師擔任師部文書一職。
“當時衡陽城內有五大主陣地,分別是虎形巢、張家山、高嶺、五馬歸槽、停兵山,我們就駐紮在張家山陣地。”梁老回憶道。
雖然已有兩年兵齡,但衡陽保衞戰是梁如山第一次參加前線作戰。戰鬥打響之初,他還跟着師部指揮官坐鎮指揮部,但是戰到最後,前線兵員缺乏,彈藥告急,各預備隊亦已用盡。
此時,軍部下令,各部隊文職勤雜人員、工兵、輜重兵等能抽調的都要抽調補充前線。梁如山與其他幾個文書、伙伕、工兵臨時湊成了一個班,一共16人全部被抽調補充前線,與其他一線官兵並肩殺敵。
陣地摸黑肉搏戰,分辨敵我靠手感
“我們堅持戰鬥了7天7夜,戰鬥打得相當激烈,甚至還跟敵人拼起了刺刀……你説當時的戰況有多慘?”説到拼刺刀,梁老神情凝重,“具體是哪一天我記不得了,反正是晚上,日軍見硬攻攻不下,就利用晚上偷襲。”
“我們班很多人都沒上過戰場,有的甚至連槍都打不準,面對敵人最有效的除了扔手雷,就是近身白刃戰!”梁老回憶,“當時發現日軍的時候雙方距離已經很近了,來不及開槍,我們換上了刺刀就直接衝了上去。”
黑暗中拼刺刀,難,且險。而且混戰中很容易誤傷戰友。怎麼辦?答案是四個字——隨機應變。
“夜晚混戰中視線不佳,我們就靠‘手感’辨敵,”梁老説,當時他們的軍裝是棉布的,日軍穿的是咔嘰布,“黑暗中用手一摸,感覺質地粗糙的就是戰友,細膩平滑的則是鬼子無疑,順勢就朝他捅過去……”
苦戰月餘糧彈罄,血水和鹽渡難關
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下,守軍克服一切困難,先後粉碎敵人兩次總攻。戰鬥初期,城裏物資充足,戰士們吃的有大米、油、海味、粉絲、豆類,後來在敵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之下,城內許多地方包括糧食倉庫都被炸成了廢墟,到最後,官兵們連隨身的“保命糧”都吃光了。
梁老解釋説,所謂“保命糧”,其實就是壓縮乾糧,很難吃,但是在斷糧後,靠它能維持兩天的基本體力。
“在戰場上,我親眼看到陣地附近的兩個軍糧倉庫中了日軍的燃燒彈,大火很快就把軍糧燒個精光。”梁老告訴記者,大火熄滅以後,戰士們在倉庫廢墟里找了些燒焦的糧食吃,很多人吃了以後都拉肚子。
“但是沒辦法,大家餓啊,原以為堅守三五天就能解圍,結果堅持了數十天,一切都吃光了……”據梁老回憶,又餓又渴之下,他連路面上牛腳印裏摻着沙子滲着血絲的水也喝過,條件之艱苦可見一斑。
隨着守軍彈盡糧絕,人越來越少,梁如山所在的班打到最後只剩下了他一個人。“在一次戰鬥中,我被手榴彈炸傷了左腿,昏迷過去,後被周慶祥(原國民革命軍第10軍第3師師長)的部隊救了下來,撿回一條命。”
七十年後遊故地,忠烈祠中祭忠烈
儘管已經過去70多年了,但梁如山始終不能釋懷。腦海裏經常浮現的,除了那殘酷的戰爭場面,還有戰友們的面容。“在搏鬥的時候,在混戰的時候,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弟兄倒下,自己卻無能為力,那是一種比死更難受的感覺……”
2016年9月,適逢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1週年暨衡陽保衞戰72週年,在衡陽義工和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的陪同下,12位倖存抗戰老兵從各地趕來,緬懷和祭奠在衡陽保衞戰中為國捐軀的英烈們。
梁如山在南嶽忠烈祠敬花叩揖時,老人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熱淚盈眶中恍惚看見當年那些失去的弟兄。
重遊故地,梁如山老人還即興寫了一首小詩——
《回憶衡陽略況》
收復家園七旬餘,
血腥慘狀更展興。
同人晚年良辰集,
烈士長眠萬古存。
梁如山老人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他從來不因為自己是抗日老兵而向政府要求什麼。“比起死去的戰友們,我已經很幸運了!”他説,那次衡陽之行圓了他多年來想去看望老戰友的“夢”,心滿意足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