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啓超致江庸書札

鎖定
《梁啓超致江庸書札》是200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啓超。
書    名
梁啓超致江庸書札
作    者
梁啓超
類    別
書法藝術類圖書
譯    者
湯志鈞,馬銘德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年05月01日
頁    數
156 頁
開    本
1/16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806960448 [1] 
版    次
1

梁啓超致江庸書札內容簡介

內封題『新會梁啓超書札 民國十五年裝池』,下有江庸題署。 《梁啓超致江庸書札》主要收編了梁啓超先生當年任司法總長期間,與江庸交接工作期間的書札五十二篇。《梁啓超致江庸書札》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鮮為人知的信息與資料。另外也為書法藝術研究者提供了藝術欣賞的範冊。

梁啓超致江庸書札作者簡介

梁啓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人稱任公,號飲冰子,或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二十六日 (2月23日)生於新會縣南西江入海口半島上的熊子鄉茶坑村。祖父名維清,字鏡泉,秀才,為縣學教諭。父名寶瑛,字蓮澗,科名不得志,教讀鄉里。
梁啓超幼從家庭及城鄉多師受學,6歲讀畢《四書》、《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自稱"自十七歲頗有術於中外強弱之跡"(《適可齋記言記行·序》)。光緒十四年(1888)起,肄業於廣州學海堂(道光四年兩廣總督阮元所建立),仍為乾嘉以來正統派"漢學"及詞章之學。光緒十六年中舉人。此年秋,他和學海堂同學陳千秋,同奉南海康有為為師。康有為"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自是決然捨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三十自述》)。康有為講學於廣州長興裏萬木草堂,梁啓超從康有為始習經世致用之學,包括今文經學、史學、西學乃至佛學,思想為之一變。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梁啓超並參與校勘、分纂。
在文學創作上,梁啓超有多方面的努力和嘗試。詩歌、散文、戲曲和小説,他都寫過,而以散文為大宗。他"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了"幼學為文,學晚漢魏晉"的束縛,自求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而"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清代學術概論》二十五)。他的"新文體",對傳統古文是一次猛烈的衝擊,為王韜以來散文社會化進一步的發展。他的散文可分政論、傳記、雜文三大類。政論如《變法通議》、《排外平議》、《新民説》、《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政府偽造民意密電書後》、《闢復辟論》等,都是現實政治、社會的產物,或為原則議論,或為具體事論,務於詳論博辯,説理深透,有現實和歷史意義,有思想認識價值。他的傳記文,長短大小不一,作風亦多變化。有些略似舊史傳,如《殉難六烈士傳》(《戊戌政變記》),敍事謹嚴,語言簡練,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有形象性,代表其早期傳記文風貌。後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作《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一名《李鴻章》,即《李鴻章傳》和《南海先生傳》,自覺地改革中國傳統的史傳文,而代之以西人的夾敍夾議的評傳體,並溯源於《史記》的《伯夷列傳》、《屈原列傳》、《貨殖列傳》,強調寫傳記寫得象其為人,注重傳記的歷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