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佐勳

鎖定
梁佐勳(1901-1938),廣東雲浮新興人。1932年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任第十九路軍60師120旅5團團長。1937年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後轉戰南京等地。1938年武漢會戰時,在江西南潯線帥家門指揮作戰,以身殉國,年僅37歲。 [1] 
中文名
梁佐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38年9月
出生地
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稔村鎮射村
性    別
職    務
營長

梁佐勳人物生平

梁佐勳(1901-1938),1901年出生於廣東雲浮市新興縣稔村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對他這個濃眉大眼的兒子寄予厚望,取名佐勳,字劍虹,期待他將來功勳卓著,揮劍如虹。所以,家境雖然清貧,依然送他入讀私塾。聰明好學的梁佐勳,喜歡詩文,勤習書法,無奈家貧,只讀了3年多,就輟學到稔村圩的商鋪做雜工。20歲那年,經人介紹,他躊躇滿志前往商埠鶴山縣沙坪鎮山貨店當掌櫃。
山貨店老闆見梁佐勳把店鋪管理得井井有條,自己清閒之餘,官癮大發,賄賂當地民軍頭目,買了個排長職位來過癮。沒過幾天,老闆就後悔了。由於不懂軍事,指揮無方,士兵普遍不服他管理,加上經常出練,又苦又累。不久,便提出要把職位讓給梁佐勳。梁佐勳不好推託,只好接過了排長之位。上任伊始,他就發覺民軍管理混亂,士兵也魚龍混雜,手持的是五花八門的冷熱兵器。民軍頭目平日包煙庇賭,設關收税,魚肉鄉民,危害一方。於是,梁佐勳伺機率領全排士兵投奔駐防肇慶的鄧仲元為師長的粵軍第1師第4團,當時團長為陳銘樞,後來成為著名抗日將領的蔡廷鍇也在該部任連長。
北伐戰爭期間,梁佐勳隨蔡廷鍇參加了汀泗橋、蛇山等戰役,在戰鬥中,他屢建戰功,不斷升職。1931年蔡廷鍇任19路軍軍長時,梁佐勳任第60師第120旅第5團團長。
“九·一八”事變後,梁佐勳率部隨第19路軍調防京滬一線,執行衞戍任務。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藉口三友實業社工人與日僧毆打衝突一事進攻上海,19路軍全體將士奮起抵抗,淞滬戰爭爆發。2月3日,梁佐勳率部接替傷亡慘重的第156旅第6團防守在八字橋至江灣一線。
八字橋,又名寶安橋,木質結構,它是溝通虹口和閘北的要隘,距離日本海軍陸戰隊本部、上海火車北站非常近。淞滬抗戰爆發後,日軍多次企圖通過八字橋迂迴攻擊上海北站。敵我雙方在此發生激烈戰鬥十幾次,八字橋陣地雖然多次易手,但直到停戰,日軍都沒能完全控制八字橋。戰後,記者在戰地採訪中曾寫道:“八字橋兩軍相持月餘,幾無一完整房屋,沿途斷垣焦土燼物堆積如阜。”
而我軍堅守八字橋的主將,正是鄧志才120旅第5團團長梁佐勳。2月7日和8日,日軍向八字橋、江灣一帶發起了6次攻擊,每次都是先以大炮及空軍向我軍陣地轟炸,接着數千人在坦克、鐵甲車後面衝鋒,來勢兇猛。梁佐勳指揮部隊沉着應戰,在緊急關頭,親自帶領敢死隊同敵人肉搏。單是2月8日這一天,梁佐勳所在的120旅就擊斃日軍700多人。戰至3月1日上午9時,日軍發動更加瘋狂的進攻,血戰3小時後,為避免犧牲,保存戰鬥力,旅長鄧志才遂命令部隊邊打邊撤,撤退過程中,遇上蔡廷鍇派來的援軍,梁佐勳立即組織部隊反攻,重新佔領八字橋。這一天,中國軍隊與日軍反覆爭奪八字橋陣地,來回進退5次,殲滅了大量日軍,但我軍也傷亡慘重。到晚上9時,決定全軍撤退,梁佐勳率領全團殿後,負責收容,在真如車站(今上海西站),與日軍追擊部隊發生激戰。蔡廷鍇在其自述中,對此有記載:“是晚九時,接沈師長電話:今日我師在真如車站與敵‘追擊隊’激戰甚烈,我梁佐勳團傷亡甚重,刻已撤至江橋。”
在八字橋戰鬥中,我軍還擊斃了日軍步兵第7聯隊長林大八,他是“九·一八”事變後第一位死在中國軍隊手中的日軍將領。日軍為紀念這位早死的聯隊長,把他斃命的十字路口命名為“大八仕”,後來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大柏樹”。
雖然“一·二八”抗戰最終以中國讓步而結束,但是這次血戰也使國內外見識了中國軍隊的不俗實力,更使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瀰漫全國的“不抵抗政策”下的悲觀情緒為之一振,得到舉國上下的積極聲援和支持。梁佐勳率120旅第5團扼守的八字橋作為主戰場之一,堅守了一個多月,他被媒體譽為“勇敢作戰之團長梁佐勳”。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梁佐勳隨19路軍南調福建。“閩變”失敗後,梁佐勳不願投靠蔣介石,離職回新興鄉下居家務農。
解甲歸田後,梁佐勳在新興縣城30裏外的老家稔村鎮射村過上了悠閒舒適的田園生活。但他仍時刻關注時局的變化,深知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華野心日益膨脹,全面抗戰已經很難避免。當時,他在書房內懸掛自書的“壯志飢餐倭奴肉,笑談渴飲倭子血”、“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敵,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等條幅,藉以明志,時刻準備着被國家召喚。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祖國風雨飄搖,危在旦夕。為準備抗戰,國民革命軍第159師和160師組建成第66軍,軍長正是梁佐勳的新興老鄉葉肇,更巧的是160師479旅旅長鄧志才,是梁佐勳在19路軍時的直接上級、120旅旅長。雖然鄧志才與梁佐勳交情甚篤,但由於部隊編制問題,梁佐勳重新入伍時,只擔任第66軍160師478旅956團一營營長。
1937年11月25日478旅奉命堅守南京東北30裏處的湯山和東流嶺,這是南京近郊外圍重要據點。26日下午,敵軍到達東流嶺前沿陣地,下午4時左右,日軍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裏,向478旅陣地傾瀉了差不多3000發炮彈,東流嶺被削低了五六米。當梁佐勳從1米多厚的泥土裏爬起來時,日軍已經發起了衝鋒,他率領士兵們與日軍展開廝殺,剛把日軍打退,但喘息不到15分鐘,山下數不清的日軍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槍,再次向山上發起了第二次衝鋒……梁佐勳率全營在東流嶺與敵軍艱苦血戰,頑強抵抗了三晝夜。29日晚,478旅撤出陣地,全體開到南京郊外燕子畿休整,將傷亡慘重的957團解散,補充到956和958兩團。
12月2日,梁佐勳率全營隨160師全部退入南京城內。12月12日,南京突圍開始,梁佐勳率領全營作為尖刀,最先突出重圍。據當時任尖刀排排長的葉祿羣先生回憶,能成建制突圍出南京的粵軍部隊僅梁佐勳率領的第一營。而軍長葉肇在突圍中被衝散,後被日軍俘虜,幸他扮作伙伕才得以逃脱。
1938年1月中旬,突圍部隊到達湖南攸縣休整,梁佐勳因突圍有功,晉升958團上校團長,並獲得二等甲級寶鼎勳章。
1938年8月13日,第二次淞滬戰爭爆發。9月,梁佐勳所在的第66軍開赴前線。9月17日晚上,梁佐勳率全營進入上海淞滬抗戰前線楊木橋陣地,隨即與日軍展開殊死戰鬥。在堅守40多天後,66軍傷亡慘重。蔣介石於11月8日下令全線撤退,日軍12日佔領上海,進逼首都南京,中國軍隊開始南京保衞戰。
經過3個月的淞滬抗戰,66軍所屬159、160兩師的總兵力由出發時的2萬多人,減員到約為6000人,梁佐勳所在的956團兵員加起來已不足600人。
著名的避暑勝地廬山南面約10公里處的東牯嶺一帶,翠竹參天,這裏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家鄉,1600年前,詩人在這裏吟風弄月,寫下了很多不朽名篇,其中,有我們最熟悉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經常出現在詩人筆下的“東皋”山,正是今日的東牯嶺。
1938年那個夏天,日寇的鐵蹄踐踏到了美麗的廬山腳下。東牯嶺成了整個武漢保衞戰中,戰火最熾烈的地方。
當時,抗日名將薛嶽在廬山以南的瑞昌、德安和星子之間,集結了十幾萬大軍,給日軍106師團佈下了一個“倒八字”型的口袋陣,靜待他們鑽進來。為破壞薛嶽的口袋陣,日軍派101師團取道鄱陽湖,從星子登陸,企圖橫插薛嶽的“倒八字”陣,策應106師團,進而侵佔贛南。能否取得全殲106師團的勝利,阻擊101師團,堅決不讓其越過隘口,成了整個萬家嶺戰役的關鍵。
1938年8月,梁佐勳奉命率66軍160師958團奔赴廬山外圍的星子前線,負責扼守東牯嶺南面的牛毛尖和缽盂山。來勢洶洶的是日軍101聯隊,聯隊長是被日本媒體吹噓為“軍神”的飯冢國五郎。9月1日拂曉,飯冢組織步炮協同,猛攻958團陣地。日軍不顧傷亡,跨過遍野的屍體,在大炮的掩護下,一遍又一遍地發動攻擊。面對潮水般湧上來的日寇,梁佐勳沉着指揮,組織火力居高臨下地朝日軍猛烈掃射。自凌晨戰至傍晚,飯冢先後組織的5次進攻,都被958團擊退,日軍當天死傷400多人。
9月2日天剛微亮,飯冢又對缽盂山發起更加瘋狂的進攻。這一回,他加強了步炮協同的炮火,還調上了一個大隊的援兵,分左、中、右三路迂迴包抄,發起猛烈攻擊。面對強敵,梁佐勳號召全團官兵“仁者生,屈者亡,誓與陣地共存亡”。激烈的戰鬥中,梁佐勳不幸被敵人擊中。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梁佐勳仍手指前方,示意戰友們要堅決消滅面前的敵人。
梁佐勳團長陣亡的消息傳到東牯嶺,160師師長華振中悲痛欲絕。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消滅飯冢!他嘶啞着嗓子朝官兵們喊道:“弟兄們,梁團長現在山下望着你們,你們知道該怎麼打!”巍峨高聳的東牯嶺上,久久迴盪着160師數千官兵雷鳴般的怒吼:“消滅飯冢,為梁團長報仇!”
9月2日這一天,守衞東牯嶺的160師打退了飯冢聯隊15次瘋狂進攻。9月3日,狂妄自負的飯冢在陣地前讓日本記者擺拍時,被東牯嶺上的神槍手看到,隨着一聲清脆的槍響,飯冢應聲倒地,結束了他的帝國武士夢。飯冢一死,101聯隊羣龍無首,在我軍一片“為梁團長報仇”的呼嘯聲中,當天被全殲。
東牯嶺保衞戰,我軍成功把101師團阻擊在萬家嶺戰場外圍,直到70天后,日軍才進到隘口。這時,萬家嶺戰役已經結束,106師團已經被我軍圍殲。戰後,軍史專家們説,沒有星子東牯嶺的血戰,就沒有德安萬家嶺的大捷。 [2] 

梁佐勳後世紀念

梁佐勳犧牲後,160師袍繹扶柩回到廣州後,廣東各界在廣州市東川路粵光殯儀館舉行公祭,國民黨政府中央軍委電唁:“梁佐勳團長在江西南潯英勇抗日,為國捐軀,追贈少將軍銜,授予民族英雄稱號,並賜國葬,以資旌表。”公祭時,廣州軍、政、警、民以及各國領事館、愛國團體、學校弔祭的花圈、輓聯,從靈堂擺至東川路、白雲路。梁佐勳的老上司、原19路軍軍長蔡廷鍇親自撰寫的輓聯最為感人:十九路殺敵成名,壯哉一戰蘇萬眾!帥家門捐軀報國,悲乎孤冢炳千秋。
當時,為了安葬梁佐勳將軍的靈柩,蔡廷鍇和葉肇兩位抗日將領曾經意見相左:蔡將軍認為梁佐勳當年是自己的部下,應該安葬於廣州沙河頂19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場。但葉肇認為梁佐勳最初投軍,即在粵軍第一師,而19路軍和66軍都由粵軍第一師發展而來,堅持把他葬在廣州沙河燕塘牛眠崗粵軍第一師墳場。
梁佐勳犧牲的消息傳回家鄉,新興縣各界民眾也在縣城梁家大地為梁佐勳烈士舉行了盛大的追悼會,不久,還在梁家大地建起了“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台”。
梁佐勳犧牲後,其妻蘇淑清帶着女兒佩琳、佩玉、佩琪及兒子佩璘艱難度日。廣州淪陷後,曾經移居香港,抗戰勝利後,才又回到廣州。佩璘後來在香港市政事務署任職。佩琪與原19路軍第60師師長沈光漢之侄沈漢傑結婚,現居廣州。梁佩琪説,雖然離開新興幾十年了,但故鄉情難卻,3年前,她專門攜子女回到射村老家,看望那間再無炊煙的老房子,追憶當年跟隨父母在這裏生活的快樂時光。
在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在他的犧牲地——風景如畫的避暑勝地廬山,人們沒有忘記他。廬山最大的寺廟萬杉寺為梁佐勳將軍立有牌位,在抗戰勝利70週年時,當地還舉行紀念儀式悼念梁將軍。我與當地的網友交流,他們都知道當年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居所附近,正是抗日英雄梁佐勳將軍壯烈殉難的地方。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