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桴槎山

鎖定
桴槎山,古稱“北九華”,海拔418米,位於安徽省,橫跨合肥和巢湖兩市。主峯位於合肥市肥東縣王鐵境內,原合肥市域內最高峯(2011年廬江劃到合肥後合肥最高峯是廬江的牛王寨)。山上樹木成林,葱翠濃郁;有著名的仙人洞、美女峯等。山頂上有寺廟,名為“甘露寺”,當地人喜歡稱之為“大山廟”。每年香火旺盛,特別是到了年節時,香客絡繹不絕。
中文名
桴槎山
古    稱
北九華
海    拔
418 m
位    置
安徽省

目錄

桴槎山浮槎山

浮槎山雖不甚大,無法與黃山、泰山、華山等名山相比,但卻以乳泉、巧石、大廟聞名古今。  乳泉。浮槎山齊都峯頂有二泉池並立。北池水深而清,名“合泉”;南池水淺而濁,名“巢泉”。二泉水位常年穩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漲,不管是大雨傾盆,還是乾旱數月,池中水位亦只毫釐之差。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譽之為“天下第七泉”。

桴槎山史料

歐陽修撰寫的《浮槎山水記》使得浮槎山聞名遐邇,成為文人墨客常常登臨遊覽之所。《浮槎山水記》全文700多字,是歐陽修在京師任內,為廬州鎮東軍留後李端願贈送浮槎山泉水而寫的。歐陽修和李端願都是品泉論水的專家。一次,李端願登臨浮槎山,見山上有石池乳泉,飲後覺得甘冽無比,覺得這裏的石池乳泉中的水質為上等,特用罐裝上一些,從廬州府送給遠在京城的歐陽修。歐陽修品嚐以後,極為讚譽,給李端願回信説:“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豈減惠山之品?久居京師,絕難得佳山水,頓食此,如飲甘醴;所惠遠,難多致,不得厭飫爾!”歐陽修將浮槎泉和無錫惠山泉相比,認為兩者之間難分上下,並以路遠難致,不得多飲為憾。
不僅歐陽修對浮槎山和浮槎山泉評價很高,而且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文人墨客,諸如宋代的釋用遜,明代的黃道月、梅山,清代的李天馥、楊開森、左輔、王政謙,以及現代眾多名人雅士,多愛以浮槎山為題賦詩作畫,其人文景觀之豐富,是海內外名山所少有的。

桴槎山浮槎

泉位於龍嚴寺內,1952年寺廟拆毀,泉池沿存。1963年當地村民在此蓋房兩進,泉池仍在院中,鄉鄰遊人常年取之食用。

桴槎山巧石

浮槎山有巧石30餘處,皆以形象取名,一個巧石便是一處景點。南山一石狀如烏龜,名“金龜望海”;一石形如大鼓,名“響鼓震天”;一石如龍之頭,突出的兩眼裏常年流水,名“白龍淚眼”。北山的幾塊巧石更為奇特:一石形如大船,長10餘米,寬4米,一人推之如船顛簸水中,眾人推之也是如此。相傳這是玉帝3歲兒子金孩兒下界時乘的小船;一石高約20米,長寬約15米,巨石南端,中部凹陷,兩旁高出,狀似座椅;傳説瑤池王母曾在此石落座。仙人座前有一小石名墊腳石,座後一凹石名仙人盆,神話傳説王母曾在盆中沐浴;一石高卧,光滑平整,形似棋盤,楚河漢界依稀可辨,相傳南鬥、北斗星君遨遊四海路過此地,曾在此石對弈。棋盤石底部由10餘塊大片石組成,形態各異,構成一組妙景。兩片巨石壁立,露一線天光,可容一人沿兩壁攀緣至棋盤頂,謂之“一線天”。3片巨石橫卧支撐,形成深5米,寬3米,高2米的小屋,傳説有仙人居此,謂之“仙人居”。石屋南面的傾斜巨石上有兩幅不知鑿於何時的壁畫,一為如意頭形圖案花,一為鹿形獸。塔山山腰有兩石槽,傳説金國太子金兀朮駐軍此地時,以凹石為槽注水飲馬,一石倒水即幹,名旱馬槽,一石馬飲不竭,名水馬槽。

桴槎山大廟

浮槎山又名北九華,佛教鼎盛時期有寺廟10餘處,甘露寺、浮槎寺最為有名。甘露寺又名大山廟,位於浮槎山主峯,合巢泉旁,主殿二進一院二廂,四周山頭、山澗的7處廟宇屬甘露寺下院。清嘉慶《合肥縣志》記載,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為求雨而建。浮槎寺又名道林寺,《天下名勝志》載,浮槎山有道林寺,寺有碑略曰:梁武帝第5女夢入一山為尼,早晨奏帝。乃取名山圖,展觀此山,恍如夢境。天監3年(公元504年)勒建。道林寺成,帝女遂入山削髮為尼,號總持大師。梁女墓在殿東百餘步,塔下有海榴一株,相傳為公主親手所植。合巢泉以北400米處,尚有古寺遺址。浮槎寺的建築比甘露寺更加宏偉,民間有“三百尼姑八百僧,騎馬關山門”之説。
甘露寺法相莊嚴、完整。山門殿中前供彌勒佛,後供二郎神;殿左右為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着白色,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着赤色,右手纏繞一條龍,左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着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進入殿中,右為地藏王殿,左為觀音大士殿。廟內中央是座大香爐。繞過香爐,上過台階即到修建好的大雄寶殿。殿內供着三尊大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中為釋迦牟尼佛;兩側供十八羅漢坐像,後牆兩旁為文殊和普賢菩薩坐像。大雄寶殿的佈置和九華山大雄寶殿相同,但其氣勢恢宏磅礴,全部採用橡木建造,並全部鍍金,絲毫不亞於九華山的大雄寶殿。
在桴槎山頂,有一個茶廠,內有兩眼泉水,泉源相同,但在地表卻一清一濁,長年不竭,甚是奇特,被譽為“天下第七泉”。
桴槎山,早在宋代就聞名於世。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就到過此,並留下傳世名文《桴槎山水記》。
桴槎 :木筏。亦指乘木筏。 蔡元培 《世界觀與人生觀》:“由椎輪而大輅,由桴槎而方舟,足以濟不通矣,乃必進而為汽車、汽船和自動車之屬。” 元 宋無 《序》:“碧漢迢遙,一似桴槎於天上;銀濤湧洶,幾番戰慄於船中。”

桴槎山旅遊指南

遊客帶車可以順指示直達山頂。
《桴槎山水記》:  浮槎山,在慎縣南三十五裏,或曰浮闍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於浮圖老子之徒,荒怪誕幻之説。其上有泉,自前世論水者皆弗道。  餘嘗讀《茶經》,愛陸羽善言水。後得張又新《水記》,載劉伯芻、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為得之於羽。然以茶經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險譎之士,其言難信,頗疑非羽之説。及得浮槎山水,然後益以羽為知水者。浮槎與龍池山皆在廬州界中,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遠甚。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十,浮槎之水棄而不錄。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則不然,其論曰:「山水上,江次之,井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流者上。」其言雖簡,而於論水盡矣。
浮槎之水,發自李候。嘉佑二年,李候以鎮東軍留後,出守廬州。因遊金陵,登蔣山,飲其水,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愛,蓋羽所謂乳泉漫流者也,飲之而甘。乃考圖記,問故老,得其事蹟。因以其水遺餘於京師,餘報之曰:「李候可謂賢矣。」盡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者之樂也,至於蔭長松、藉豐草,聽山溜之潺湲,飲石泉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寒,不一動其心。或有欲於心,願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於斯。彼富貴者之能致物矣,而其可兼者,惟山林之樂爾。惟李候生長富貴,厭於耳目,又知山林之為樂,至於攀緣上下,幽隱窮絕,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於物者,可謂多矣。
李候折節好學,喜交賢士,敏於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見,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貴,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為志其事,俾世知奇泉發自李候始也。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以羽為知水者。浮槎山(今居巢區與肥東縣交界處)與龍池山皆在廬州界中,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遠甚。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十,浮槎之水棄而不錄。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則不然。其論曰:山水上,江次之,井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流者上。其言雖簡,而於論水盡矣。浮槎之水,發自李候,嘉佑二年,李候以鎮東軍,留後出守廬州,因遊金陵登蔣山,飲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愛,蓋羽所謂乳泉漫流者也,飲之而甘。乃考圖記,問於故老,得其事蹟,因以其水遺餘於京師。予報之曰:李候可謂賢矣。夫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者之樂也,至於蔭長松、藉豐草,聽山流之潺緩,飲石泉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樂,不一動其心。或者欲於心,顧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於斯。彼富貴之通用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水之樂爾。惟富貴者而不得兼,然後貧賤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兩能,亦其理與勢之然歟。今李候生長富貴,厭惡於耳目,又知山水之樂,至於攀緣上下,幽隱窮絕,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於物者,可謂多矣。李候折節好學,喜交賢士,敏於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見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貴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以其事,俾世知斯泉發自李候始也。 嘉佑三年二月二十有四,廬陵歐陽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