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桔梗丸

鎖定
桔梗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八。具有健脾消食,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虛勞,脾胃虛冷,氣滿不思食。
名    稱
桔梗丸
出    處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八
組    成
桔梗、白朮、桂心、吳茱萸、厚朴、陳橘皮、枳殼、人蔘、乾薑、甘草、麥櫱、神曲、肉豆蔻
功    用
健脾消食,行氣止痛
主    治
虛勞,脾胃虛冷,氣滿不思食

桔梗丸組成

桔梗(去蘆頭)一兩、白朮一兩半、桂心一兩、吳茱萸(湯浸七遍,焙乾微炒)一兩半、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一兩、人蔘(去蘆頭)一兩半、乾薑(炮裂,銼)一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麥櫱(炒微黃)一兩半、神曲(炒微黃)一兩半、肉豆蔻(去殼)三分。

桔梗丸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暖酒送下。以愈為度。
2、現代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飯前以温酒送下,1次2-3g。

桔梗丸功用

健脾消食,行氣止痛。

桔梗丸主治

虛勞,脾胃虛冷,氣滿不思食。

桔梗丸使用注意

方性温燥,口燥、苔少或光剝、脈弱等胃陰虛證慎用。

桔梗丸附方

名稱:桔梗丸
組成:桔梗、枳實、鱉甲、人蔘、當歸、桂心、白朮、吳茱萸、大麥櫱、乾薑、甘草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送下,一日二次。稍加至二十丸
主治:冷痃癖氣,發即痃氣急引膀胱痛,氣滿不消食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名稱:桔梗丸
組成:桔梗、藜蘆、皂莢、巴豆、附子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宿不食,旦起飲服二丸,仰卧服。勿眠,至食時膈上吐,膈下下,下去惡物如蝌蚪、蝦蟆子,或長一二尺,下後當大虛口乾,可作雞羹飲五合,大極飲一升,食粥三四日,病未盡更服。忌如藥法
主治:諸疰病。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飲宿食不消,酒癖
出處:《千金》卷十七
名稱:桔梗丸
組成:桔梗、白朮、檳榔、甘草、桂心、乾薑、人蔘、前胡、麥櫱、陳橘皮、厚朴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生薑、大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胸膈腹脅脹滿,不能飲食
出處:《聖惠》卷五
名稱:桔梗丸
組成:桔梗、吳茱萸、白朮、桂心、人蔘、檳榔、甘草、陳橘皮、枳殼、乾薑、厚朴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生薑、大棗湯送下
主治:傷寒後脾胃氣不和,心腹滿悶,四肢乏力,吃食減少
出處:《聖惠》卷十三
名稱:桔梗丸
組成:桔梗、胡椒、蓽茇、青橘皮、川椒、川烏頭、人蔘、乾薑、桂心、細辛、厚朴、枳殼、附子、前胡、甜葶藶、白朮、防葵、檳榔、川大黃、甘草、吳茱萸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逆氣胸中痞滿,不能喘息,臟腑虛寒,心腹堅痞,痰飲留滯,宿食不消
出處:《聖惠》卷四十二
名稱:桔梗丸
組成:桔梗、藜蘆、桂心、甜葶藶、附子、當歸、鱉甲、川大黃、厚朴、杏仁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主治:心腹牢強寒疝,邪氣往來,堅固積聚,苦寒煩悶,不得眠卧,夜苦汗出,大便堅,小便不利,食不生肌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