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桓侯

(《聊齋志異》篇目)

鎖定
《桓侯》是清代小説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中的篇目。
作品名稱
桓侯
作    者
蒲松齡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聊齋志異》
文學體裁
小説

目錄

桓侯原文

荊州彭好士[1],友家飲歸。下馬溲便[2],馬齙草路傍。有細草一叢,蒙茸可愛,初放黃花,豔光奪目,馬食已過半矣。彭拔其餘莖,嗅之有異香,因納諸懷。超乘復行[3],馬駕駛絕馳[4],頗覺快意,竟不計算歸途,縱馬所之。忽見夕陽在山,始將旋轡[5]。但望亂山叢杏,並不知其何所。一青衣人來,見馬方噴嘶[6],代為捉銜[7],曰:“天已近暮,吾家主人便請宿止。”彭問:“此屬何地?”曰:“閬中也[8]。”彭大駭,蓋半日已千餘里矣,因問:“主人為誰?”曰:“到彼自知。”又問:“何在?”曰:“咫尺耳。”遂代鞚疾行[9],人馬若飛。過一山頭,見半山中屋宇重疊,雜以屏幔[10],遙睹衣冠一簇,若有所伺,彭至下馬,相向拱敬[11]。俄,主人出,氣象剛猛,中服都異人世。拱手向客,曰:“今日客,莫遠於彭君。”因揖彭,請先行。彭謙謝,不肯遺先[12]。主人捉臂行之,彭覺捉處如被械梏,痛欲折,不敢復爭,遂行。下此者,猶相推讓,主人或推之,或挽之,客皆呻吟傾跌,似不能堪,一依主命而行。登堂,則陳設炫麗,兩客一筵[13]。彭暗問接坐者:“主人何人?”答雲:“此張桓侯也[14]。”彭愕然,不敢復咳。合座 寂然。酒既行,桓侯曰:“歲歲叨擾親賓,聊設薄酌,盡此區區之意。值遠客辱臨,亦屬幸遇。僕竊妄有幹求[15],如少存愛戀,即亦不強。”彭起問:“何物?”曰:“尊乘已有仙骨,非塵世所能驅策。欲市馬相易,如何?”彭曰:“敬以奉獻,不敢易也。”桓侯曰:“當報以良馬,且將賜以萬金。”彭離席伏謝。桓侯命人曳起之。俄頃,酒餒紛綸[16]。日落,命燭。眾起辭,彭亦告別。桓侯曰:“君遠來焉歸?”彭顧同席者曰:“已求此公作居停主人矣[17]。”桓侯乃遍以巨觴酌客,謂彭曰:“所懷香草,鮮者可以成仙,枯者可以點金;草七莖,得金一萬。”即命僮出方授彭。彭又拜謝。桓侯曰:“明日造市,請於馬羣中任意擇其良者,不必與之論價,吾自給之。”又告眾曰:“遠客歸家,可少助以資斧。”眾唯唯。觴盡,謝別而出。
途中始詰姓字,同座者為劉子翬。同行二三里,越嶺即睹村舍。眾客陪彭並至劉所,始述其異。先是,村中歲歲賽社於桓侯 之廟[18],斬牲優戲[19],以為戍規,劉其首善者也[20]。三日前,賽社方畢。是午,各家皆有一人邀請過山。問之,言殊恍惚,但敦促甚急。過山見 亭舍,相共駭疑。將至門,使者始實告之;眾亦不敢卻退。使者曰:“姑集此,邀二遠客行至矣。”蓋即彭也。眾述之驚怪。其中被把握者,皆患臂痛;解衣燭之,朕內青黑。彭自視亦然。眾散,劉襆被供寢。既明,村中爭延客;又伴彭入市相馬,十餘日,相數十匹,苦無佳者;彭亦拚苟就之。又入市,見一馬骨相似佳[21];騎試之,神駿無比。徑騎人村,以待鬻者;再往尋之,其人已去,遂別村人慾歸。村人各饋金資,遂歸。馬一日行五百里。抵家,述所自來,人不之信。囊中出蜀物,始共怪之。香草久枯,恰得七莖,遵方點化,家以暴富。遂敬詣故處,獨把桓侯之祠,優戲三日而返。
異史氏曰:“觀桓侯燕賓,而後信武夷慢亭非誕也[22]。然主人肅客,遂使蒙愛者幾欲折肱,則當年之勇力可想。”吳木欣言[23]:“有李生者,唇不掩其門齒,露於外盈指。一日,於某 所宴集,二客遜上下[24],其爭甚苦。一力挽使前,一力卻向後。力猛時脱,李適立其後,時過觸喙,雙齒並墮,血下如湧。眾愕然,其爭乃息。”此與桓侯之握臂拆膿,同一笑也。 [1] 

桓侯註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荊州:府名,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
[2]浸(s0u 搜)便:便溺。
[3]超乘:躍身上馬。
[4]騖(wu 務)駛:奔跑。絕馳,極快。
[5]旋轡:返轡、轉回。
[6]噴嘶:噴鼻嘶叫。
[7]銜:馬銜。馬口中所含之鐵鏈:用以控馬。
[8]閬(làng 浪)中:縣名,故城在今四川省間中縣西。
[9]代鞚(kǒng 孔):代為牽馬。鞚,馬勒,轡首。
[10]屏幔:屏風帷幔。
[11]相向:意為相對。拱敬:拱手致敬。
[12]遽先:倉促先行。
[13]一筵:一席。
[14]張桓侯:張飛,字益德,東漢未涿郡人。與關羽同事劉備,雄壯成 猛。章武元年,升車騎將軍,後隨劉備伐吳,為其部下所殺。諡桓侯。
[15]幹求:求取。
[16]紛綸(lun 輪):紛雜。形容豐盛。
[17]居停主人:寄宿的房主。
[18]賽社:秋收之後,備酒食祭祀田神。
[19]斬牲:殺牲畜為祭品。優戲:請優人演戲。
[20]首善者:善舉的倡導者。
[21]骨相:骨格形貌。
[22]武夷幔亭:陸羽《武夷山記》引神話傳説: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 武夷君于山上置幔亭,化虹橋通上下,大會鄉人飲宴。武夷,武夷君,武夷 山山神。幔亭,張幔為亭。
[23]吳木欣:名長榮,字木欣,長山(今山東省鄒平縣)人,詳見《鳥 使》注。
[24]遜:遜讓。 [1] 

桓侯譯文

荊州人彭好士,從朋友家喝酒回來,下馬小便,馬在路旁啃草。有一叢細草毛茸茸的,小黃花剛開放,鮮豔奪目,可已被吃了大半了;彭好士看見了,趕忙把剩下的草莖拔下來,聞聞有特殊香昧,就揣在懷裏,上馬再走。
馬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他覺得很愜意,竟忘了看看是否到家了,由着馬隨便走。走着走着,忽然發覺太陽要落山了,這才想起該拉住馬往回返了。只見滿眼都是山,不知到了什麼地方。這時來了一個穿青衣服的人,見馬連嘶帶跳,就替他拉住馬嚼環,説:“天快黑了,我家主人請你去住一宿。”彭問:“這是什麼地方?”青衣人答:“這是四川閬中縣。”彭嚇了一跳:半天功夫出來一千多里路了!便問:“你家主人是誰?”答道:“到了你就知道了。”彭又問:“在哪兒?”回答説:“近在咫尺。”説完就替他拉着馬,人與馬都飛一樣走起來。
過了個山頭,見半山中一層層房屋殿閣,其中夾雜着帳篷,遠遠地見一夥人穿着禮服,好像在等什麼人。彭到了近前下馬,與那些人互相打拱問候。一會兒,主人出來了,氣度不凡,一副剛猛的樣子,穿戴也很特別,向彭拱拱手説:“今天來的客人沒有比彭君更遠的了。”又禮貌地請彭走在前頭。彭謙讓地不肯冒然先走,主人拉了他的胳膊走,彭覺得被拉的地方像鉗子夾住一樣,痛得要折了,不敢再謙讓,便順從地走了。他之後的人還再謙讓。主人就連推帶拉,客人們有的喊痛,有的摔倒,好像受不了的樣子,全依着主人的安排走進了廳堂。裏面陳設華麗,兩個客人一桌筵席。彭悄悄問同座的人:“主人是誰?”回答説:“是張桓侯啊。”彭很驚愕,連咳嗽都不敢,各座都鴉雀無聲,開始喝酒。桓侯説:“我年年叨擾諸位親朋,現在略備薄酒,表示我一點心意。又逢遠來的彭君光臨,很是幸運。彭君,在下對您有點小要求,可是你若捨不得,我也不勉強。”彭站起來問:“您指的是什麼?”桓侯説:“您騎的馬有仙骨,塵世的人不能夠馭使它。我打算買匹馬跟您換換,怎麼樣?”彭説:“我哪敢跟您換,贈給您吧。”桓侯説:“我一定還你一匹好馬,而且外加一萬兩銀子。”彭聽了,離開座位伏在地上叩謝,桓侯命人拉他起來。一會兒,酒菜一起上來了。太陽落下後,桓侯吩咐點了蠟燭,大家起身告辭,彭也要走。桓侯説:“你遠道而來,到哪裏住?”彭指着同席的人説:“我已經求他給我安排住處了。”桓侯又用大杯挨個兒向客人們敬了酒,對彭説;“你懷裏的香草,鮮嫩的,人或畜吃了可以成仙,乾枯的也能點金,七根草莖能點一萬兩黃金。”命令童僕把點金秘方傳給他,彭又拜謝。桓侯説:“明天到集市去,你可以在馬市裏隨便挑,不要講價錢,不管多少我都給他。”又對大家説:“遠來的客回家,我可以幫路費。”大家都唯唯答應着。大杯飲盡,都辭別出來。路上才互相詢問姓名,彭好士的同席叫劉子翬。同行了二三里路,過了一座小山,就看見村莊了,眾客人陪着彭好士都到了劉家,才淡起山上的事很怪。
過去,村裏年年有個習慣,宰豬殺羊在桓侯廟前搞些比賽、唱戲一類的活動,叫“賽社”,劉某是領頭而且出錢最多的。三天前。賽社才結束。中午,村中每家都有一人被一位外來人邀請到山那邊去一趟。問去幹什麼,誰作東道主,來人言語含混,只是催促得緊。人們過了山,看見了房舍,都覺奇怪。快到門口時,來人才以實相告,大家雖然有些害怕,也不敢退回去。來人説:“先在門口停一停。桓侯還請了一位遠方客人,馬上就到。”遠方客人就是指彭好士。大家在劉家回想起來,又驚又怕。人們中間凡是被主人用手抓過的,都喊胳膊痛,脱下衣服點了蠟燭一照,肉都發黑了。彭看看自己,也一樣。大家散後,劉某就收拾牀鋪叫彭休息。次日一早,村裏人爭着請他,又陪他趕集去選馬,十幾天也沒挑着好馬,彭打算好歹買一匹湊合算了。這天又去馬市,見一匹馬骨架外形像是良馬,騎上一試,其快無比,竟騎回村來了。再到馬市找賣馬人,賣馬人已經走了。於是告訴村人想回家,村人都贈他錢財,他就動身回家了。
買的那匹馬,日行五百里。到了家,彭好士説明了馬是從千里外騎回來的,人們認為不可能。他拿出從四川帶來的東西,大家才信了,都覺得是怪事。那些草莖呢,因為日子久了,都乾巴了,數了數正好剩下七根。按照張桓侯教的法子點金,彭家因而驟然富起來。他又到了老地方,專門祭祀桓侯祠,僱戲班,唱了三天戲才回來。 [2] 
異史氏説:“看一看張飛宴請賓客,然後相信‘武夷幔亭’不是荒誕的。然而主人恭敬地引進客人,就使蒙受尊敬的客人差點兒斷了胳臂,那麼他當年的勇猛有力可想而知。”
吳木欣説:“有位姓李的書生,嘴唇遮不住門牙,露在嘴的外面足有一指。有一天,他在某家參加宴會,兩位客人謙讓上下座,爭得很厲害。一個人拉着讓向前,另一個則向後退。由於用力過猛胳臂肘脱臼。姓李的恰好站在他們的後面,胳臂肘撞過來碰了他的嘴,一對門牙碰掉了,血流如泉湧。大家都驚呆了,爭執也就停止。”這件事同張飛拉客人的胳臂讓人疼得像斷了骨頭,同樣是一樁笑話。

桓侯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3] 
參考資料
  • 1.    蒲松齡 著,朱其鎧 主編.全本新注聊齋志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 2.    資料  .新學網[引用日期2014-05-14]
  • 3.    徐波,李惠文,雷家桓等編寫.中外文學名著簡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