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桑榆未晚

鎖定
桑榆未晚,是漢語詞彙,出自《滕王閣序》,解釋為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後喻在某一面有所失敗,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
中文名
桑榆未晚
詞    性
成語
成    語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出    自
《滕王閣序》

目錄

桑榆未晚釋義

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
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

桑榆未晚典故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後喻在某一面有所失敗,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語

桑榆未晚出處

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例:歌德在四十歲以前,一心想成為一名畫家,但他所作的努力沒一點成效,一次,他去意大利看大家的作品,發現自己根本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建樹,後來,他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終於在文學上有所成就,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桑榆未晚解説

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後,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後,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後,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