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鄉檇李

鎖定
桐鄉檇李,果形碩大,皮色殷紅,芬芳異常,甘甜鮮美,名列諸李之冠,李中珍品,桐鄉著名的土特產。古代常作進貢帝王之“貢果”,聞名遐邇,檇李原產於古檇李城附近。《春秋》杜預注曰:“吳郡嘉興縣西南有檇李城,其地產佳李故名。”
中文名
桐鄉檇李
別    名
布冧
拉丁學名
Prunus
二名法
Prunus salicin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薔薇科
亞    科
李亞科
李屬
亞    屬
李亞屬
中國李子
分佈區域
中國江浙地區
品    種
桐鄉檇李

桐鄉檇李品位價值

有別於其他品種
檇李是歷史悠久的珍稀名果,獨產於嘉興市境,古代即已蜚聲四方。檇,音醉,其字義,據字書《説文解字》雲:“以木有所搗也”,搗即擊打,似即整枝之意。它另有別名醉李、雋李等,現代已不通用。檇李是李類果品中的一種,李類原產區在我國,嘉興境內也有各種李子,如:夫人李、紅心李、紫粉李、郁李……等多種,潘園李、徐園李在明清時亦稱佳品。但檇李與各種李子不同,它質優味美,被稱為絕品、仙果,其生性也同一般李子有異。
植物體徵
桐鄉檇李
桐鄉檇李(5張)
據文獻記載和園藝界介紹:檇李原產地在嘉興市境,屬薔薇科落葉亞喬木,一般高三四米,樹形略似杏樹,枝條開張,樹幹呈紫褐色,葉長卵形順生,肥厚無光,其枝幹和葉都同一般李類不同。近代檇李樹,都採用嫁接法育苗木,砧木多用桃樹或野李。據文獻:古代植李多分根移植或用壓條法育苗,現代已不應用。現代芽接檇李,定植後一般六七年、栽培得法的三四年即可結果,用三四齡幼桃樹作 砧木枝接的,三四年就可結果。樹齡十年至二十年間為盛果期,二十年後漸衰老,壽命最多四十年。檇李一般於清明前開花,清明時花盛開,正常花期約一個星期至十餘天,遇惡劣天氣則短促只兩三天。檇李花蕊小密集,色銀白,花質素潔淨凝,簇集枝頭,遠望晶瑩如雪,襯以新透的綠葉,不豔不嬌,楚楚清新。古人説:檇李花“如晴雪”“花白渾如煙”“清雅素潔勝梅花”“入李園如入香雪海中”,甚有觀賞價值。花後掛果,約兩個月,果實於小暑前後幾天內成熟。綠葉叢中,點點殷紅,古人説:“子成紅雲稠”,形成一道道豔麗的風景。
果實性狀
檇李果實形圓而微扁,蒂短而底平,能平置於桌上(別種則不能平置),成熟時皮色殷紅,密綴黃點,有些皮色半黃半紅,紅處仍有黃點。果外披有一層白色果粉。有些果上部有紋痕一條。像人的指甲刻劃的痕跡,這就是傳揚千古的所謂西施爪痕。檇李熟透時,紅暈透項,皮內果肉色黃,鮮潤如琥珀,化成漿液狀。果肉在成熟時是否化漿,前人以為這是區別檇李真偽的主要根據;採摘和食用都要掌握這一時機,太生則未化漿體、口感僅僅甘跪,過熟則漿液流失。考究的吃法是,先輕輕拭去果粉,在皮上剝開一個小口,肉漿可一吸而盡,僅餘一條果筋,如金色的絲縷,連結果核。果味甘美絕倫,並有微微酒香。古今吃過真種檇李的人,無不讚不絕口,稱之為“瓊漿玉液”,“如甘露醴泉”,評價在各種水果之上。

桐鄉檇李美麗傳説

檇李果頂微凹之處,有一形似指甲掐過的爪痕,據傳,這是美女西施留下的印記。 很早以前的春秋時候,百桃一帶本是吳國與越國交界之地。這裏,越國有一座城池名檇李。春秋多事,吳越經常交戰,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只好退居會稽,對吳稱臣。勾踐受盡奇恥大辱,卧薪嚐膽,立誓報仇雪恥。當他得知吳王夫差淫而好色,決定採納大臣文種所獻“美女之計”。他派賢臣范蠡去諸暨苧蘿村,尋訪到一位聰明漂亮、愛國心特別強的西施姑娘,準備將她獻給吳王。 西施明白越王的用意。她為了洗刷亡國之恥,毅然委曲求全,遠嫁敵國。她在會稽學習了三年宮廷禮儀和絲竹歌舞,這年春天,在一羣使女的護送下,乘坐香車寶馬,從會稽出發,過錢塘,沿古道北進。一路上,只見柳綠如煙,春花似火。當她們路過檇李城的時候,舉目所見,遍地李樹,雪白的李花,聚簇成球,開滿枝頭,猶如雪海。西施看到這秀麗的景色,勾起一陣留戀故土的情思,禁不住低聲吟歎道:“故園李花引鄉愁,此去茫茫幾時歸?” 西施進入吳宮,吳王夫差果然被她的美色所動,整天相伴不離。為了博取西施的歡心,吳王總是迎合她的需要。各地送來的貢品,首先要讓西施挑選。這年暑夏,越國向吳王進貢一批李子。夫差馬上命宮女將這些李子送給西施品嚐。西施聽説這是故國送來的李子,觸物生情,又回憶起春天漫遊梨園的情景。她真想生一對翅膀,立即飛回越國,哪裏還有心思來品嚐這些李子。 一會兒,吳王走進宮來,見宮女送來的李子,還原封不動放在案几上,就討好的説:“愛妃,這樣好的貢果,為何不嘗?” 西施答道:“這李子採下來太久了,味已不鮮。” “我命他們立即貢來一些新鮮李子!”吳王説着即欲傳旨。 西施搖搖手説:“兩地相距遙遠,路中耽擱難以保鮮。我想去李園親自採摘品嚐。” 聽説西施要出遊品李,吳王一口應從。於是興師動眾,選派一批宮女,陪西施前往李園。西施來到檇李城,回到故國鄉土心情十分舒暢。只見城裏城外,李樹連片成行,樹頭綴滿殷紅的李子,景色優美動人。她在一羣宮女的簇擁下,信步來到李園。那成熟的李子,青裏透紅,密綴黃點,外披白粉,其味誘人。西施隨手採下一顆,用指甲在李子頂部輕輕一掐,頓時果汁橫溢,香氣入鼻。放到嘴邊一吸,李汁猶如甜酒。西施連吃數顆,竟被醉倒了。從此,人們就給這裏的李子取名為“醉李”。因“醉”與“檇”同音,且這座城池名檇李,後來人們就把這裏的李子稱為檇李。 説也奇怪,自從西施來過李園以後,這裏長出的檇李,果子頂部都有一條形似爪痕的瘢紋。人們都説,這是西施吃檇李時留下的指甲印,稱它為“西施爪痕”,猶如牡丹有貴妃指痕一樣,流傳千古,引為美談。清朝朱竹奼太史曾在“鴛湖擢歌”中寫道:“聞説西施曾一掐,至今顆顆爪痕添。”

桐鄉檇李栽植歷史

據古代文獻記載。公元前五世紀
春秋
時,市境已有檇李地名,而歷代地方誌相繼載稱:“地以果名”。據此説,檇李在嘉興,至少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歷史。相傳春秋以後境內曾廣泛種植,惜無文獻記錄。最早見於文字的栽植記載,為南宋時詩人張堯同的《嘉禾百詠》中的《淨相佳李》詩。這一確切記載,距今也已近一千年。宋元明清有不少文獻都説嘉興淨相寺產檇李,是古代嘉興市境檇李的主要產地。至清初,淨相寺憎人分十房,每房各植檇李數株,估計總數不過五六十株。明代及清前期,嘉興王店的瑤庵、新篁的太平寺及嘉興新篁、新塍、泰石橋、海鹽六里堰的民家,也有零星種植,大都自淨相寺直接引種或間接繁殖。由於檇李位美名高,歷代封建官府,常向淨相寺勒索進奉,該寺僧人不樂培育,果樹遂逐漸衰敗。清初朱彝尊《檇李賦》序中説:“檇李,縣東淨相寺有之,近苦官吏需索,寺僧多伐去,將來慮無存矣!”至清代中期,淨相寺檇李樹僅餘二十餘株,各地鄉村也無成片種植者。
清後期
桐鄉屠甸一帶和嘉興新篁棲檉李家,成為檇李新的集中產地。屠甸地區原有檇李栽植,原種亦系引自淨相寺,太平天國後推廣種植,近百年中形成較大規模。其處以今百桃鄉桃源頭村為中心,種植區域布及七八個平方公里,抗戰前有李園二百餘畝,李樹達到上萬株,年產李曾達三、四萬斤,銷行滬杭,影響廣泛。該處曾建制為檇李鄉,又自稱桃源頭即古檇李城所在地,因而一時社會上均以該地為檇李原產地,“桐鄉檇李”遂四方知名。抗戰前數年該處產量已衰落,年產不過一萬斤,抗戰期間更受到嚴重損失,破壞殆盡。嘉興新篁棲檉李氏植李始於清嘉慶時,棲檉村本名西沈,村中李源業中醫,當時見附近淨相寺李樹將近衰亡,因向寺中乞得數株分根苗木,闢園移植。經三四代百餘年的繁育,至清光緒時擁有李園數畝、檇李二百餘株,品種較純,稱為“龍湖檇李”。李氏為一方世家,交接廣泛,影響甚廣,延至抗戰期間,李園被炮火摧毀無存。清末民初,海鹽六里堰一帶,產李不少,據統計,抗戰前數年年產值達兩萬元,是否全是正宗檇李,缺乏記錄,據聞品質較次。至於淨相寺,清光緒時已無檇李,二三十年代,僧人反從棲檉李園移回四株栽植,以點綴古蹟,抗戰後僅存一株,解放後已不存在。二、三十年代,嘉興全縣除棲檉及淨相寺外,僅新篁、竹林、鳳橋、餘賢棣等鄉鎮有農户零星種植,不絕如縷。城內鐵路嘉興苗圃,報忠埭對河蔣氏園中,也種過檇李。清末以後,檇李栽植也傳向境外,清光緒年間嘉興知縣劉某離職時,曾向棲檉李家索去兩株苗木帶往江西原籍,民國初年杭州五雲農場自桐鄉移植檇李兩株,後繁殖到浙江大學農學院園藝場,蕭山湘湖農場、南京金陵大學農場等處,杭州閘口附近仁圃果園也種植過。三十年代,浙江省及嘉興縣當局曾討論、規劃復興檇李,社會各方面也有所響應。嘉興淨相寺附近建立過檇李鄉。一九三○年年嘉興縣農技人員成汝基曾出資 兩千元,在餘賢埭創辦果園,蒐集不同品種品質的檇李,分為五個品系,按一至五號分類命名,作對比種植,意欲培育優質品種。一九三五年嘉興縣於東塔附近建立檇李園,開始進行系統試驗和推廣,不久抗戰爆發,日寇炮火摧毀檇李園,一切盡成泡影。
解放後
檇李生產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桐鄉縣曾把檇李標本送往首都展出。一九五八年,依據朱德同志的要求,浙江省曾將檇李苗十二株送到北京繁殖。一九六一年,根據嘉興地區和桐鄉縣的請求,省政府撥專款扶植桐鄉縣重建百桃鄉檇李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嘉興、桐鄉等市縣領導機關發動擴大檇李種植,從政策上、物質上、苗木提供上和科技服務上多方面大力扶持,檇李生產逐漸恢復與發展。桐鄉百桃鄉現已有果樹兩千多株,嘉興鳳橋鎮種有四百多株,其他鄉鎮也有不少農户種植。近年來省市領導機關加大扶持力度, 增撥專款,加強科技指導,使用現代手段促進培育,力求檇李優質穩產。
檇李味美,卻很難培育,歷來產量不穩不高。過去盛年期,每樹一般可產果一兩百隻、二三十斤,荒年則產量寥寥,甚至每樹僅有一二十隻、兩三斤。有的農家貪圖豐年多產,掛果數百隻不疏果,造成“小年”期延長、品質下降或縮短樹齡。檇李發育受客觀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小蕊退化多,自花受粉本就較為困難,性弱嫩,怡污染,如遇驟寒或風雨,特列是遭受重霧,就不能成孕結果。舊時由於受社會和生產條件限制,一直未能形成整套的適用生產技術,產量大小年和無收年份交錯發生。成為規律。朱夢仙《檇李譜》雲:“以十年計之,繁生者只有二年,普通約居四年,最少者約三年,全無者約一年。繁生之後,每至兩三年荒無。”這種情況迄今仍未改善,而由於自然條件的惡化,環境污染的加劇,生產狀況更加不景氣,有的集中產區,自一九九四年以來,一直歉收,甚至連年無收。因此改善其生存條件,總結改進其技術指導,進一步從各方面加強扶持,實為振興檇李的當務之急。 檇李的種植與果實品嚐,經過千百年來的文化積累,同嘉興市地方的歷史、地理、文化形成了密切的關係。圍繞著檇李,附著了大量的文化沉澱。品賞檇李,不僅是品味美食,也成為色彩豐富的一種傳統文化活動。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果品的檇李與地名檇李關係密不可分。檇李是嘉興市境古代的地名,後來又演變成境內數縣的雅稱和代名。春秋戰國時吳越兩國曾在檇李風雲角逐、數次激戰。這一段史實載入孔子所作的儒家經典《春秋》及另一部古籍《左傳》中。後代記載:檇李之地又有檇李城、檇李鄉、檇李墟等不同説法,還派生了檇李亭、檇李池等“遺蹟”。而檇李得名的來源,據傳説是“地以果名”,自宋元以來,人們能見到的方誌、史籍,無不持這一説法。據此,圍繞着檇李果品,有説不盡的史實、掌故,引起人們的談論和緬想;而因為檇李兩字又是由孔子記人《春秋》的,檇李果品的地位也相應抬高,因而獲得人們的推崇。檇李在傳説中又同古代美女西施聯繫在一起,使它更顯得珍貴。相傳西施入吳途經嘉興時,曾品嚐檇李,捏果時留下一道指甲痕,從此果實代代留痕不退。這一傳説口碑相傳,人們明知荒誕不經,卻仍然津津樂道,文人用詩文吟詠記述,連篇累牘,代不絕書,平添了檇李的絢麗色彩。檇李的傳説 還關係著天文星象。傳説天上的北斗星主管果樹,夏天北斗星柄向南,直指吳越之地,檇李是斗柄上的玉衡星“靈氣”所化,使檇李又加上一層神秘性。這些傳説再加上另外的不少典故,被人們引為千秋佳話,因此對檇李的欣賞和品食,成為流傳不絕的地方文化風習。舊時文人墨客春夏間賞花品果,集會吟 詠,題詞作畫,主人也邀請賓客品嚐美昧,徵集詩書作品,都作為風雅之舉。人們還把檇李作為貴重禮品,饋贈高官、名人和親友,盛以竹盒,以蕉葉墊底,用絲綢覆蓋,派專人遞送,遠至蘇杭。清末時每斤檇李售“番銀”一元,還供不應求,不易購到。千百年來品賞者留下了不少詩詞書畫,豐富了地方文化,其盛 況從本書中《檇李譜》的題詞和《龍湖檇李題詞》中,可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