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河

鎖定
桐河,長江支流漢江支流唐河的支流,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因兩岸宜植桐樹而得名。發源於方城縣周殷莊,南流經社旗縣、南陽市區、唐河縣,向東南流至唐河縣縣城西北2公里處注入唐河。全長82公里,流域面積813平方公里。 [4] 
桐河鄉因河得名,位於河南省唐河縣最北部,地處宛城、唐河、社旗三縣交界,轄區總面積68.5平方公里,總人口34444人,漢族為主,佔99.6%。古時河運發達,向南可到襄陽、漢口,臨河建有碼頭,老街商號林立,吸引四面八方的商人。民國時期公路、鐵路興起,航運沒落,再加上氣候變化,河牀變淺,已失去行船功能。現在桐河鄉以農業為主,由於交通不便,各方面建設比較落後。
源出方城縣北部山區。西北流經南陽市東南部稱小清河。至唐河縣界始名桐河。在唐河縣城北注入幹流。全長77公里。上游高廟至桐河鎮為社旗縣與南陽市界河,水系發育,支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建有社旗乾渠、白桐乾渠等水利工程。渠道南、北相互溝通,灌溉效益顯著。
中文名
桐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漢江支流唐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南部
流經地區
方城縣、社旗縣、南陽市區、唐河縣
發源地
河南省方城縣趙河鄉老君山
主要支流
小黃河、珍珠河、小清河
河    長
82 km [4] 
流域面積
813 km² [4] 
平均流量
0.5 m³/s
河    口
唐河縣縣城西北2公里

桐河幹流概況

桐河地理位置 桐河地理位置
桐河地理位置 桐河地理位置
珍珠河 在縣境西部,系桐河上游,為一常流河。據清光緒三十年新修《南陽縣誌》載:"桐河,北魏之洞川也,出橋頭鎮有泉上出,多蚌蛤,秋夜月明中網之,輒得珍珠粒所謂宛珠也,史記故一名珍珠泉"。河即以此得名。發源於方城縣小谷莊村南,南流經華莊入社旗縣境,經橋頭鎮向南到大宋莊入南陽縣境匯小青河,下游稱桐河。幹流全長28公里,縣境控制流域面積59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650左右。河牀寬約20米,深2--3米。最大流量75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0.1--0.5立方米/秒,枯水流0.01立方米/秒。河道彎曲,土質堅硬,砂石層厚。民間有"銅底(黃泥底)鐵幫(黑泥岸)珍珠河"之説。原為通航河道,船隻往來頻繁,後因水量減少,河道淤積不能通航。 [6] 
桐河 位於縣境西北部。因兩岸宜植桐樹而得名。發源於方城縣周殷莊。自桐河鄉北入境,向東南流至縣城西北2公里處注入唐河。全長82公里,流域面積813平方公里。 [4]  縣內河段長28公里,流域面積273平方公里。一般河牀寬度為0.15—0.3公里,岸深3—5米,平均水深0.2—0.4米,一般流量為0.5一1.0立方米/秒。水潭較多,素有“九九八十一潭”之説,水潭多生水草和螞蝦。河底質為泥質。桐河鄉的申莊村、曹莊村、龍泉村和桐寨鋪鄉的惠寨村一帶,鴨食水草和螞蝦,蛋大質優,被譽為“桐蛋”。易受唐河洪水頂託,下游洪水容易出岸。 [1] 
桐河 屬唐河水系。上源有清河、珍珠泉兩支,在高廟匯合後稱桐河。境內段長10公里。《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稱:"桐河北魏之洞川也。出橋頭鎮,有泉上出,多蚌蛤,秋夜月明中網之,輒得珠粒,所謂宛珠也。"司馬遷《史記》與張衡《南都賦》中所提到的宛珠,即指此而言。沿河雜草叢生,多產魚、蝦、蚌蛤,所產鵝鴨蛋,色鮮味美,素享盛譽,稱"桐蛋"。清代曾被列為貢品。 [4] 

桐河主要支流

清河, 位於縣境東北部,屬唐河水系。源出方城縣博望石鼓泉,源微無沙,水流清澈。由新店鄉徐莊入境,流經靈歸鋪、隱山、紅泥灣,至高廟匯入桐河。縣境段長17.5公里,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1969年通過最大流量為410立方米/秒。夏秋雨水集中時,常氾濫成災。1956年遭特大洪水,大小紅泥灣村被沖毀。後經多次治理,水患已基本控制。 [4] 
清河, 為桐河上游主支流。源於方城博望,由新店鄉徐莊入縣境,南流經紅泥灣鄉,至高廟北於珍珠河匯合後注人桐河。河道多彎,沖積淤積嚴重,排水不暢。60~70年代,多次進行治理,河牀疏浚加寬,洪澇災害基本控制。
小黃河, 源於紅泥灣鄉慄樹科村小沈莊西北,向東南於高廟鄉薛營村注入桐河。1974、1977年兩度治理,國家投資5.99萬元,對河道進行疏浚,共完成土方7.5萬立方米,達5年一遇除澇標準。 [5] 

桐河治理開發

民國22年(1933年),疏浚桐河。民國32年,在源潭鎮西河頭修挑流壩(即磯頭)兩個。 1983—1985年,清除唐河及其支流桐河行洪斷面內芭茅、剛柴、樹木等阻水物7905.6畝,堤埂2150立方米。 [2] 
鴨 主要品種為地方鴨(本地鴨)、北京鴨、麻鴨(俗稱烏腳鴨)。唐河的鴨蛋小有名氣,尤其是桐河流域的鴨蛋(史稱桐蛋)最為著名。桐河系泥底淺水河,水草豐腴,盛產蝦類。鴨常年食用蝦及高粱,所產鴨蛋蛋黃紅色,呈砂粒狀。以鹽醃煮食最好,切開後蛋油四溢,香氣撲鼻。早在明清時代,已為宮中貢品。建國後,桐蛋生產有一定發展。60—70年代中期,因農藥使用量增大,水質污染,蛋質隨蝦類產量下降而下降。70年代後期至1985年,推廣低毒高效農藥,加上生物防治,蝦類活躍,桐蛋又享盛譽,暢銷省內外,並有出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