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梓山

鎖定
桐梓山位於武隆、彭水、豐都交界,與仙女山相連,屬於武陵山脈。山脈主體位於桐梓鎮西北部,最高峯花尖巖海拔2688米,位於桐梓鎮境內。桐梓鎮因桐梓山而得名。桐梓山因“武隆三寶”而得名。
中文名
桐梓山
外文名
tongzishan
別    名
大仙女山
所屬山系
武陵山系
主    峯
花尖巖

桐梓山村情綜述

桐梓鎮位於武隆縣東北部,東鄰後坪和彭水,南連滄溝、土地,西與接龍相連,北與豐都縣接壤。直線距離東西寬9公里,南北長15.2公里。幅員面積10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840畝,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1760米,距武隆縣城84公里,原轄石柱、藥林、紅嶺、同豐、塘榮、青沙、石壩、長征、香樹、桐梓、繁榮、官田、雙鳳13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居委會3個居民小組;2004年7月調整合併為長征、香樹、桐梓、繁榮、官田、雙鳳6個行政村,46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居委會,2個居民小組;現全鎮户數3470户,其中農業户數3043户,全鎮人口13127人,農業人口11406人,非農業人口1721人;勞動力6929人;2009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700萬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3856元,增長16%。主要以烤煙、中藥材、生豬、水稻、玉米等種養殖業為主,產業單一,全鎮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100公頃。屬偏遠的高山鄉鎮,腳踏三縣,經濟較為落後,是老桐梓片區土地、接龍、後坪和桐梓4個鄉鎮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流通的中心。

桐梓山經濟現狀

桐梓山地處我縣東北部,距離縣城80公里,自駕車程約1.5小時,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53%,年平均氣温20℃;緊臨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後坪苗族土家族鄉箐口天坑羣。近年來,隨着對外交通環境的改善,該鎮結合自身實際,以高山納涼、休閒度假、觀光旅遊、户外探險、農家生產生活體驗、民俗節慶等為特色的鄉村旅遊逐漸成長壯大。
現代觀光農業基地初具規模
自2012年初以來,該鎮打造的萬畝花卉苗木園已初具規模,建成了紫薇園1000餘畝,櫻花800餘畝,桂花園600餘畝,紅楓園200餘畝,臘梅園200餘畝,海棠園200餘畝等十餘個現代農業觀光園,結合2000畝的金銀花觀光園,形成了該鎮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觀光旅遊基地。
“我鎮的觀光農業園具有‘連片建設有看頭、品類眾多四季有花期’等特點,讓遊客在不同的季節都會感受到不一樣的風景。”該鎮副鎮長陳正爐説。
桐梓山已完成了觀光旅遊線路30餘公里,入園人行便道10餘公里,觀光農業項目整體規劃編制工作正抓緊推進中。
紅色旅遊文化逐步挖掘保護
“桐梓的歷史悠久,尤其是在解放時期,桐梓山上湧現出了以許智偉、郭一凡、謝毅然等為代表的革命烈士,而留存下來的‘桐梓山五烈士墓’、‘桐梓老街四合天井’、‘桃源洞遺址’等都成為了桐梓紅色旅遊必去之處。”鎮黨委書記江國華介紹。
據瞭解,該鎮的“桐梓老街”已成功納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桐梓山五烈士”先進事蹟已完成印編成冊,正對桃源洞遺址、四合天井等紅色旅遊地實行保護開發。
該鎮還着力對民俗文化文物進行收集保護,建立桐梓山民俗文化博物館,已收集了涉及歷史文化、傳統民俗、勞動生產等書籍、故事、器具、民居等100餘件。
自然人文景觀設點保護
據瞭解,位於桐梓山境內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核心區的二王洞、石柱天坑、桃源洞、打函洞等景點,以及花尖巖大草坪、花桃原始森林、官田大梯田等多個景觀景點,都將成為桐梓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拼圖。
“切實加強對自然遺產核心區的景點保護,我們對遺產核心區大力實施了高山生態移民搬遷,搬遷農户75户,有效減少了人為破壞,有助於自然生態的恢復。”陳正爐介紹,該鎮已經對二王洞、石柱天坑等核心保護區實施了封閉保護,對桃源洞、打函洞、花尖巖大草坪、花桃原始森林等景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景點開發。
旅遊接待基地有序建設
“以後到桐梓來遊玩的遊客,不僅可以欣賞到各種美景,風格各異的接待基地也會讓遊客眼前一亮。”該鎮鎮長甘立志高興地介紹道,該鎮還將大力開發桐梓山土特產,推出桐梓山特色菜餚,讓遊客也留戀於舌尖上的美味。
據瞭解,桐梓山已完成了廣場移民新街的建設,天台寺高山納涼度假村正推進一期房屋建設,盛家坪創業一條街、花房子民俗文化村落已完成規劃設計,燕巖特色村寨正抓緊推進前期工作。
武隆三寶正成桐梓支出產業
桐梓山因武隆三寶而得名,桐梓充分利用桐梓山的優勢自然資源,對武隆腎寶豆、仙蟲草、極杞進行研究,野生繁殖栽培,提高產業規模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