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柏山歌

鎖定
桐柏山歌是流傳於河南省桐柏縣一帶的民歌。桐柏縣地處 兩省交界處,境內桐柏山巍娥聳立,連綿起伏,千里淮河發源於此。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無論是自然景觀,或是人文景觀都十分豐富。桐柏山歌現已瀕臨失傳。
桐柏山歌,於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23。 [1] 
中文名
桐柏山歌
分    類
民歌
地    區
河南省桐柏縣

桐柏山歌基本介紹

桐柏山歌 桐柏山歌
桐柏不僅是南北氣候的分界嶺,也是南北文化的交匯處。從月河戰國貴族墓地及漢代冶煉遺址、平氏等地出土的大批文物來看,早在四、五千年前,桐柏的先民便在這片富饒秀麗的熱土上繁衍生息,用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創造着淮河文明。從許多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宋代,桐柏就儒、佛、道教並存,南北文化兼容。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淮源文化。桐柏無論是舞獅旱船、高橈、山歌民歌皮影戲、漁鼓婚喪嫁娶等民間文化或風土民情,既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共性,又有鮮明的淮源山區特點。桐柏就許多璀璨奪目的淮源文化寶庫中,採擷一塊瑰寶——桐柏山歌。

桐柏山歌歷史淵源

桐柏山歌興起的確切時間已無文字記載可考,它的鼎興時期當屬五十年代。那時,剛翻身的農民,獲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安居樂業,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因此,民間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繁榮。衰敗於六十年代末期,文化革命的左傾思潮,把一切民間藝術都斥為封資修的東西,一律受到批判和摒棄。撥亂反正後,儘管對這些民間藝術做了一些搶救工作,但因一些老藝人的相繼去逝,加之當代文明的衝擊,過去在田間地頭隨時都可以聽到的桐柏山歌、逐漸銷聲匿跡了。但桐柏山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繁若星海的華廈文化中仍不失為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桐柏山歌山歌種類

桐柏山歌以其內容豐富,唱腔婉轉,富有地方特色,引起專家與羣眾的廣泛興趣。從內容上大致可分為:述古歌、農事歌、時政歌、情歌、儀式歌、勸誡歌等六類。此外,還有一些男女對歌、羣體對歌,還有生產勞動場景即興山歌,其固定格式為七言五句,大多采用比興手法,含蓄幽默,情趣橫生。唱腔高亢婉轉,富有地方特色。 [1] 
1、古人歌。即以古代人物的生平或事蹟編成的山歌,大多在羣體勞動時歌唱。
2、情歌
情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未婚男女表達愛慕之情,傳達愛情信息,求愛示愛的內容,這些大多采用比興手法,多用比喻,含蓄地表過出求愛意思,內容也較健康、新穎。另一類屬偷情,打情罵俏的內容,表現手法也大多用比喻。但就其內容而言,夾雜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不如前者健康。
3、時令歌。桐柏人民根據長期生產生活經驗積累,按照不同季節不誤農時安排生產,或生產中注意的事項,編成山歌,既豐富了文化生活,也是生產知識與經驗的交流與傳播。
4、知識類。即把一些生產知識,歷史編成山歌,在唱山歌時還學得了許多知識。
5、勸戒歌。即勸人向善學好的歌,有妻勸夫,父教子,朋勸友,大多采用比喻的表達形式,寓意深刻,言簡義賅。
另外,還有根據生產生活的場境及對歌人的情況,即興編唱的一些山歌,再加上桐柏雜調、小調,曲子詞等種類就更加豐富多彩了。

桐柏山歌藝術特點

桐柏山歌最先產生於廣大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許多地方還保留着較原始的順口溜特點。早先內容也比較單調,僅是圍繞季節生產或談情説愛,打情罵俏等內容。後來隨着文化知識的普及, 一些潦倒文人加入到山歌創作隊伍之中,一些歷史故事,佚人佚事,神話傳説等內容也被編進了山歌,但一些無聊低級趣味的東西也隨之增多了。
桐柏山歌,作為一種獨具地方色彩的文藝形式,無論是山歌格式,還是曲調唱法都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獨特的七言五句歌
無論是江南小調,或是壯族民歌,草原情歌,就其體裁格式而言,大多為七言四句,只有桐柏山歌是七言五句格式。壯族民歌雖琅琅上口,但大多表現手法直白淺顯,內容大多反應一些自然現象,生活現象及社會生活知識,無論內容的廣度和藝術深度都無法同桐柏山歌相比擬。僅舉一首壯族民歌為例,“什麼有腿不走路?什麼無腿走天涯?什麼有嘴不説話,什麼無嘴叫喳喳?”清快活潑有餘,但含蓄凝重不足。
江南小調,也為七言四句,多反映民間生活及社會現象,較壯族民歌,在反映民間疾苦,民俗民情方面有較大進步,涉及的內容更廣泛些,但缺乏地方特色,例如:“月兒彎彎照高樓,高樓本是窮人修,蓋樓窮人被凍死,富人高樓享清福”。但這些歌詞天南海北都能唱,毫無地方特色而言。
雲南民歌及草原情歌,內容侷限性就更大了,僅限於阿哥阿妹談情説愛,涉及社會生活、歷史知識的內容就更少了。
例如:“阿哥阿妹情意長,好比流水叮噹響,流水有時也會斷,阿哥永在我身旁”。這些單就地方特色而言是有了,但內容狹窄,表現手法也較直白。
桐柏山歌內容的廣度和藝術表現的深度,都較其他一些地方民歌廣泛得多,深刻得多,即有反映生活生產知識,勞動場面的,也有反映民間疾苦,男女相愛的,尤其是把歷史知識、歷史人物、神話傳説等都熔入山歌,不能不説是桐柏山歌的一大創舉。
較固定的三段式表現手法
桐柏山歌的固定格式為七言五句,表現形式大多采用比興手法,即第一句説明內容,是唱什麼的,二、三、四句是比興,最後一句是點明主題,畫龍點睛之筆。僅舉一首為例:“姑娘打起青陽傘,好比鯉魚跳上灘,鯉魚上灘用網撒,撒網容易收網難。但願鯉魚不返潭”。
第一句為起聯,點明這是一首情歌。接着第二句就用了比喻。三、四句比興展開,最後一句點明主題。通首比興,尤其最後一句很有藝術技巧,簡直是神來之筆,“譚”字諧音“談”。即談戀愛不要反悔之意,寫得多麼含蓄形象。這是其他地方民調中少有的。
悠揚動聽、宛囀高亢的曲調
桐柏山歌還有其另外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的曲調悠揚動聽、宛囀高亢,學唱極不容易。這也是它不易繼承流傳的原因之一。
江南小調,壯族民歌,雲南民歌、草原情歌都以歡快流暢、好記好唱見長。而桐柏山歌悠揚宛囀,高亢的聲調非男高音,女高音所不能及。
在演唱形式上也與其它地方的民歌不同。桐柏山歌,先是由一人起唱,而後是眾人接唱,一替一句,交替唱完。

桐柏山歌傳承意義

作為淮源文化的瑰寶,極富地方特色的桐柏山歌,過去曾是田間、地頭、河畔、山坡,到處無不飄揚着這悠揚婉囀的旋律,也曾作為地方民歌的代表多次進京做過彙報演出,深受共和國高層領導及藝術家的好評,隨着現代文化的衝擊,十年動亂的錯誤批判,加之一些老藝人的相繼去逝,以及它的唱法複雜,難學,到了二十一世紀,很難再聽到這優美動人的歌聲了。
誠然,隨着時代的前進,一些傳統文化終歸要被淘汰,流失;一些新型的文化形式則會不斷湧現。但桐柏山歌這個淮源文化的珠瑰寶不管從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或是保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形式來講都有極力拯救,繼承之必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