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城歌

鎖定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桐城歌是起源於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種地方歌調,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明代桐城時興歌(情歌)流佈於湖北黃梅一帶和江浙吳語地區,以獨特的七言五句體式、婉轉凝練的語言、優美動聽的曲調著稱,在流行地廣泛傳唱乃至刊佈成帙。桐城歌是中國歌謠發展史上值得重視的文化現象,其歌體、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1] 
2008年6月7日,桐城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Ⅰ-79。 [2] 
中文名
桐城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編號
Ⅰ-79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
安徽省桐城市
遺產級別
國家級

桐城歌歷史淵源

據考證,桐城歌起源於唐代,流行於明中葉以前。明人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指出:“嘉、隆間,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馮夢龍曾在《山歌》中闢有專卷“桐城時興歌”,謂之“鄉俚傳誦,婦孺皆知”,這些文獻足以證明桐城歌在明中葉就已興盛,併產生了較大影響。 [3] 
明清時期,桐城文人尤其是“桐城派”作家,從桐城歌謠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桐城接江趨淮,河埠陸驛自古車水馬龍,素有“七省通衢”之稱。憑藉“七省通衢”的特定地域條件,桐城歌迅速傳播到湖北黃梅一帶和江浙吳語地區,並在湘、鄂、皖、贛以及浙西地區等廣泛地域內,形成一條特色鮮明、影響深遠的“桐城歌謠文化帶”。明清時期,對於吳中山歌、揚州清曲和土家族“女兒會”情歌等民間歌謠的繁榮發展來説,桐城歌功不可沒。 [3] 
到了近代,桐城歌為流入安徽安慶一帶的黃梅調,提供了豐富的文學乳汁和廣袤的文化土壤,引發黃梅調向黃梅戲的嬗變,孕育出安徽較有名的劇種——黃梅戲。 [3] 
中華人和共和國成立初期,桐城歌的內容有了新的拓展,反映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以及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歌謠作品不斷湧現。 [3] 
20世紀50年代,以桐城縣文化館劉凱為代表的一批文化工作者,蒐集了大量的桐城歌音樂資料,並篩選整理150餘首桐城歌。 [3] 
20世紀80至90年代,以桐城市文聯葉瀕為代表的一批民間文藝工作者,蒐集桐城歌原始資料8000餘首。 [3] 
桐城歌

桐城歌文化特徵

桐城歌體裁與題材特徵

根據演唱場景的不同可以將桐城歌體裁分為三大類:第一,勞動農作是鼓舞士氣演唱的號子,此類桐城歌曲鏗鏘有力,具有強烈的節奏感,使百姓在勞作時充滿激情,通過呼喊號子使百姓加快勞動的速度,讓勞動充滿歡樂,如:桐城當地人民在打房子地基時傳唱的經典曲目《劣歌》;第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哼唱的小調,此類體裁是傳唱度較高的歌曲,在歌曲數量上也是比其他體裁類型的歌曲要多的多,此種歌曲內容更多的是走進百姓生活,在歌曲內容中會加入一些桐城當地的民間故事,增加歌曲的文學性。第三,百姓在山間小路上吟唱的歌曲,以此來抒發自己心中豐富的情感,典型的曲目有《桐城小花勝龍井》等。 [4] 

桐城歌歌詞體特徵

桐城歌在歌詞創作上深受桐城文化的薰陶,充分體現了桐城當地地方風俗文化的特色,在歌詞內容上不僅有桐城本地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常説的方言俚語,還有融入對像詩詞歌賦一樣對仗工整且句句押韻的的古詩詞句,桐城歌歌詞風格上可謂亦俗亦雅、雅俗共賞,既含有桐城本地的風俗文化特色又有中華文學藝術上的高雅。桐城歌歌詞句式上大多都是採用七言五句,也就是一句歌詞有七個字,整首歌曲有五句,體現出桐城歌歌詞句式簡短的特點,方便人們對桐城歌歌詞的記憶從而可以隨時隨地的輕易演唱出來。桐城歌歌曲的節奏感也非常強,演唱時句句鏗鏘有力,融合南北方民歌的特點,在歌詞演唱的語句詞上更多的偏向於南方民歌的風格,演唱時沒有過多的裝飾音。桐城歌在歌詞創作中,非常形象生動的體現了歌中各種人和物的特徵,便於人們在聽桐城歌曲演唱時在腦海中將歌中場景非常真實的想象還原出來,呈現給廣大聽眾強烈的畫面感,增強其聽歌感受,讓其享受其中充分感受桐城歌的音樂藝術價值。 [4] 

桐城歌音樂形態特徵

隨着現代音樂的發展,桐城歌的音樂傳承載體、形態特徵也逐漸轉變為簡單易懂,讓廣大人民羣眾更加容易接受。桐城歌展現的是較具地域特徵的音樂文化,其音樂風格豐富多樣。桐城歌的音樂特徵體現更多的是對音樂藝術文化價值的注重。在桐城歌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其音樂形態不斷髮生變化,逐漸向現代音樂轉變,就如近年桐城市人民政府投資拍攝《桐城歌》MV,MV以古老的桐城歌音樂為素材,其中所有取景都在桐城市。桐城歌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其歌曲風格兼具了南北民歌風格的特點。在以前北方一些省市會舉辦劃早船的活動,在活動現場經常會出現一些桐城歌中的早船調,如《十二月花》,此歌的節奏非常曲折多變,充分體現了桐城歌的音樂形態特徵。 [4] 

桐城歌演唱聲腔特徵

首先,桐城歌大多是桐城當地人民行走在山間、田野、小路中哼唱而來的,充分表達了百姓在當下生活和勞作中的心情與情感。桐城歌不管在任何場景、任何地域都可進行演唱,不受時間與空間的侷限,具有非常大的自由性,這是桐城歌的特徵之一。其次,桐城歌有對唱、獨唱、合唱等各種演唱方式,既可以一個人進行單獨演唱,也可分男女配合進行對唱,更可以以羣體形式進行多人大合唱。然後,桐城歌有清唱和伴奏演唱兩種演唱形式,清唱是不需要任何樂器伴奏,靠演唱人員單獨哼唱完成,桐城歌伴奏演唱是利用當地鑼鼓等特色樂器在演唱人員哼唱時敲打進行伴奏。桐城歌歌詞句式工整,歌詞也非常詩情畫意,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藴和藝術價值,不管在演唱場景地域、形式和方式上都多種多樣,具有較強的多樣性,使得桐城歌曲多元化。傳統的桐城歌在演唱技巧上沒有較強的音樂專業性,非常簡單,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可傳唱;而隨着桐城歌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藝術專業工作人員的重視,桐城歌在演唱技巧上融入了更多的音樂技巧。 [4] 

桐城歌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桐城歌藴藏着豐厚的桐城文化,是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結晶,且在體裁與題材、歌詞體、音樂形態、演唱聲腔上都有着其獨特的音樂藝術特徵。傳承和創新桐城歌對中國音樂藝術領域有着非常大的重要意義,是發展中國音樂藝術領域的必要舉措。 [4] 
傳承狀況
當下桐城尚有較多原生態歌謠資料有待發掘,不少瀕臨失傳的桐城歌曲調和吟唱表演形式需要及時搶救與保護。 [1] 
傳承人物
查月華,女,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桐城歌,申報地區為安徽省桐城市。 [5]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桐城市文化館獲得“桐城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桐城歌項目評估合格,桐城市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桐城歌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11月4日,桐城歌作品獲得第三屆桐城市文學藝術獎。 [7] 
重要活動
2017年5月14,桐城歌《打啞謎》第十三屆深圳文博會上進行表演。 [8] 
2020年9月28日,安慶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館中展示了桐城歌文化。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