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桃(拼音:táo),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木,兆聲 [2]  。“桃”本義指桃樹,也可指桃樹的花朵或者果實,後引申指形狀像桃的其他果實。桃李比喻培養出的後輩或學生。
中文名
拼    音
táo
部    首
五    筆
SIQN(86版);SQIY(98版) [3] 
倉    頡
DLMO [3] 
鄭    碼
FVRD [3] 
筆    順
橫、豎、撇、點、撇、點、提、豎彎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844) [1] 
平水韻
下平聲·四豪 [4] 
總筆畫
10(部首4,部首外6)
四角號碼
4291₃
統一碼
6843 [3]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ㄊㄠˊ
異體字
𣑯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形聲字。“桃”由木、兆兩部分組成,“木”為形旁,表示該字本義與樹木有關,“兆”作聲旁,表示讀音與此接近。“兆”在古文字中作中間為水,兩邊為二人相背形;在“桃”的戰國楚文字中(圖1),所從“人”形均訛為“止”;秦漢文字(圖2-4)中的“兆”則承襲商代文字作“人”形。再變字形5,為後世楷書沿襲。 [2] 
“桃”字本義是一種植物。《説文解字》:“桃,果也。”《説文》只簡單地描述了桃的類屬,沒有作具體描述。按照現代生物分類系統,桃是薔薇科李屬下的一個物種。 [14] 
中國栽種、食用桃的歷史悠久,在華夏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詩經》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句子,用來比喻青年男女的年輕俊美。古詩文中,美人與桃的相遇並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禮記·月令》有:“仲春……桃始華。”《周禮》又有:“仲春,令會男女。”朱熹在《詩集傳》中説道:“然則桃之有華(花),正婚姻之時也。”由此可見,在上古時期,姑娘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季節出嫁。這樣,“桃”與女子、與美麗、與浪漫結下了不解之緣。如説美女的臉為桃臉、桃頰。元王實甫《西廂記》就寫崔鶯鶯“杏臉桃腮”。
“桃”又與巫術神鬼結緣,成為仙木,成為驅鬼之木。《典術》:“桃,五木之精,仙木也。”《左傳·昭公四年》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即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可以用來消除災禍。相傳,在遙遠的東海上有一棵大桃樹。樹下站着兩位神將,即神荼(shēnshū)和鬱壘(lǜ),所以鬼怪見着桃樹就害怕。後來,人們為了壓邪鎮鬼,就在大門掛上兩塊畫着神荼、鬱壘二神的桃木板。到了五代,人們又開始在桃木板上書寫聯語,這就是春聯的源頭。 [16] 
桃樹和李樹合稱“桃李”。漢代韓嬰《韓詩外傳》説:春天種桃李,夏天可以在桃李樹下乘涼,秋天就可以吃到樹上的果實。後來就用“桃李”比喻栽培的後輩和培養的門生。“桃李滿天下”比喻培養的優秀人才眾多。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táo
名詞
桃樹,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葉子長圓披針形,花粉紅色。果實略呈球形,表面多有短絨毛,味甜,是常見水果
peach
《詩經·魏風·園有桃》:“園有桃,其實之殽。”
唐·李白《獨不見》詩:“憶與君別時,種桃齊蛾眉;桃今百餘尺,花落成枯枝。”
桃林;世外桃源
桃樹的果實
《詩經·大雅·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孔子御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

指桃花
peach blossom
唐·韓愈《題百葉桃花》詩:“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玲瓏。”

指桃花開放的時令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大小麥》:“大麥生於杏……小麥生於桃。”

形狀像桃的果實的東西

楊朔《平常的人》:“棉花裂了桃,雪團似的扔在地上,卻沒人顧得上去摘。”
棉桃;核桃
指核桃
桃仁;桃片桃酥
古地名。春秋魯邑。故址在今山東省汶上縣東北

《左傳·襄公十七年》:“齊侯伐我北鄙,圍桃。”

漢代水名。屬涿郡

《漢書·地理志上》:“良鄉,侯國。垣水南東至陽鄉入桃。”

(Táo)姓氏用字
形容詞
像桃花那樣的粉紅色。多形容女子容顏
元·白樸《醉中天·佳人臉上黑痣》曲:“覷着嬌態,灑松煙點破桃腮。”
tiāo
名詞
長柄勺

《儀禮·有司》:“司馬在羊鼎之東,二手執桃匕枋,以挹湆注於疏匕。”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徒刀切(táo)
果也。從木兆聲。 [5] 

説文解字注

“桃果也。從木,兆聲”注:徒刀切,二部。 [6] 

廣韻

徒刀切,平豪定 ‖ 兆聲宵1部(táo)
桃,果木名。《鄴中記》:“石虎苑中有句鼻桃,重二斤。”又姓,何氏《姓苑》雲:“今西陽人。”後趙石勒將有桃豹。 [11]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桃;部外筆畫:6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徒刀切。音陶。《説文》:果也。《爾雅·釋木》:旄,冬桃。榹,山桃。《禮·月令》:仲春桃始華。《內則》:桃曰膽之。疏:桃多毛,拭治令青滑如膽。
又桃諸。王肅雲:諸,菹也,今之藏桃也。
又《典術》:桃,五木之精,仙木也。《禮·檀弓》: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左傳·昭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災。《後漢·禮儀志》:為桃印施門户,以止惡氣。
又含桃,櫻桃也。《爾雅》謂之楔。
又桃氏,攻金之工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桃氏為刃。
又胡桃。《名物志》謂之羌桃。
又銚芅曰羊桃。《爾雅·釋草》:萇楚,銚芅。
又桃枝,竹名。《爾雅·釋草》:桃枝,四寸有節。
又《本草》:豬苓名地烏桃。
又桃蟲,鷦也。一名巧婦。《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又桃林,地名。在華山東。《書·武成》:放牛桃林之野。
又老桃,宋地。《左傳·隱十年》:公會齊侯、鄭伯於老桃。
又水名。《山海經》:樂遊之山,桃水出焉。
又姓。《姓苑》:戰國桃應,晉桃豹。
又《集韻》他雕切。音祧。長枋,可以持物於器中者。
又《集韻》上與切。音墅。抒物器也。
又《集韻》直紹切。音趙。與㸠同。《博雅》:板也。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3]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規範提示】“木”的末筆捺改點。
【提示】“木”窄“兆”寬,頂部“木”高,底部“兆”高。“木”,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兆”,豎撇起筆於豎中線,左邊點、提和右邊撇、點都分寫在橫中線上下。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六豪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徒刀切
dʰɑu
集韻
平聲
下平四蕭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他雕切
tʰɛu
平聲
下平六𩫚(豪)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徒刀切
dɑu
上聲
八語
船/常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上與切
ʥiɔ
上聲
三十小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直紹切
ȡiæu
禮部韻略

平聲





徒刀切

增韻

平聲





徒刀切

中原音韻

陽平
蕭豪

開口呼

次清

tʼɑu
中州音韻

平聲
蕭豪





徒勞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三爻


全濁
徒刀切
d‘du/d‘au
分韻撮要
𡍼(塗)

陽平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先秦
王力系統
d
a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ɔ̂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a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agw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ɑ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
ɑ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ɑ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â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ȡʰ
ɑu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ʰa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ʰɔ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ʰa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ʰa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ʰa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ʰɔ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ʰɔ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ʰa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a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ʰau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tʰa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ʰo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ʰou
42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ʰo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to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ʰo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ʰɔ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au
21
上聲
文讀
tʰau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9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3]
  • 4.    平水韻 四豪 桃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3]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43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830
  • 7.    “桃”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287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277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71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5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40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81
  • 14.    桃 Prunus persica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10-18]
  • 15.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707
  • 16.    黃思賢,魏明揚著.漢字中的自然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222-2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