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黑星病

鎖定
桃黑星病又稱瘡痴病、黑點病、黑痣病,是由嗜果枝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桃上的病害。主要為害枝幹、葉片和果實。果實受害,表面初生褐色圓形小斑,嚴重時,數個病斑癒合成片,後期變為紫黑色或黑色。病斑只限於表層,不深入果肉,可使果皮組織枯死龜裂。枝梢受害,病斑呈橢圓形淺褐色,後期黑褐色微突起,也只限於表層。葉片受害,初期在葉背出現不規則暗綠色斑,以後正面相對應的病斑亦為暗綠色,最後呈紫紅色於枯穿孔。 [1-2] 
桃黑星病分佈廣泛,世界各核果栽培區都有分佈。發病率20-30%,嚴重時可達40-60%。多雨潮濕天氣有利於病害的流行,尤以春季和初夏降水多少是決定此病能否大發生的主要條件。果園低濕,排水不良,枝條鬱密,修剪粗糙等,均能加重病害的發生。 [1]  [3] 
桃黑星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因地制宜選栽抗病或早熟品種,如深州水蜜桃、肥城桃等。冬季修剪清除病枝梢,病少病源。桃園內注意雨後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良好,可減少發病。注意雨後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坐果後套袋,以防病原侵染。最後再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1] 
中文名
桃黑星病
外文名
Peach scab
別    名
瘡痴病
黑點病
別    名
黑痣病
為害植物
為害部位
枝幹、葉片和果實
病    原
嗜果枝孢菌

桃黑星病病害研究

桃黑星病最初誤認為是一種生理性病害,至1877年才確定為真菌病害。中國於1921年首次報道有該病發生。 [3] 

桃黑星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嗜果枝孢菌(Fusicladim carpophilun (Thum) Oud.),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分枝1次,彎曲,具分隔,暗褐色,大小(48-60)微米×4.5微米。分子孢子單生或成短鏈狀,橢圓形或瓜子形,單胞或雙胞,無色或淺橄欖色,大小(12-30)微米×(4-6)微米。子囊孢子在子囊內的排列,上部單列,下部單列或雙列,大小(12-16)微米×(3-4)微米。分生孢子在乾燥狀態下能存活3個月,病菌發育最適温度24-25℃,最低2℃,最高32℃。分生孢子萌發的温度為10-32℃,但以27℃為最適宜。該種病原除可侵染桃外,還可侵染梅、杏、李、扁桃櫻桃等核果類果樹。 [1] 

桃黑星病為害症狀

桃黑星病主要為害枝幹、葉片和果實。 [1] 
枝幹:最初在枝梢表面產生邊緣紫褐色,中央淺褐色的橢圓形病斑。大小3-6毫米,後期病斑變為紫色或黑褐色,稍隆起,並於病斑處產生流膠現象。春天病斑變灰色,並於病斑表面密生黑色粒點。病斑只限於枝梢表層,不深入內部。病斑下面形成木栓質細胞。 [1] 
葉片:初期在葉背出現不規則暗綠色斑,以後正面相對應的病斑亦為暗綠色,最後呈紫紅色乾枯穿孔。病斑較小,很少超過6毫米。在中脈上則可形成長條狀的暗褐色病斑,嚴重時可引起落葉。 [1] 
果實:梗窪有淡褐色斑點,逐漸發展成暗褐色,後呈略突起的黑色痣狀斑點,斑點大小2-3毫米,嚴重發生時病斑聚合成片,發病後果肉仍可繼續生長,而表皮因死亡而生長停止,因此病果常發生“生長性”的龜裂現象。果梗染病,病果常早期脱落。 [1] 

桃黑星病分佈範圍

桃黑星病分佈廣泛,世界各核果栽培區都有分佈。在中國分佈於河北深州,吉林、遼寧、山東、浙江、江蘇、安徽、陝西、四川、廣東、廣西等。 [3]  [2] 

桃黑星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在枝梢病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季,氣温上升,病菌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萌發後直接突破錶皮或從葉背氣孔侵入,不深入下層組織及細胞內,只在角質層與表皮細胞間擴展、定殖,形成束狀或墊狀菌絲體。 [3] 

桃黑星病流行規律

該病的特點是病菌侵入後潛育期長,果實上為40-70天,新梢或葉片上為25-45天,然後再產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在中國南方桃區,5-6月份發病最盛;北方桃園的果實一般在6月份開始發病,7-8月份發病率最高,病害潛育期為20-36天。果實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是果實重複侵染源。由於潛育期長,再侵染對早熟品種影響不大,而對晚熟和中熟品種危害較重。枝條多在夏末發病,秋季產生分生孢子,對當年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對於病菌越冬和翌年春季初侵染有重要作用。枝梢的感染幾乎與果實同時發生,經過約30天的潛育期出現病斑。枝條在染病後1-2年內病斑還可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到第三年老病斑上的菌絲已失去活力。 [3] 
多雨潮濕天氣有利於病害的流行,尤以春季和初夏降水多少是決定此病能否大發生的主要條件。果園低濕,排水不良,枝條鬱密,修剪粗糙等,均能加重病害的發生。品種間的發病輕重明顯不同。由於本病潛育期較長,早熟品種可在症狀出現前採收,所以病害發生輕;中、晚熟品種在採收時症狀已充分暴露,故發病重。油桃因其果實表面無茸毛,病菌孢子易於密集附着表皮,故病情重。 [3] 

桃黑星病防治方法

桃黑星病農業防治

因地制宜選栽抗病或早熟品種,如深州水蜜桃、肥城桃等。冬季修剪清除病枝梢,病少病源。桃園內注意雨後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良好,可減少發病。注意雨後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坐果後套袋,以防病原侵染。 [1] 

桃黑星病化學防治

開花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加0.3%五氯酚鈉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剷除枝梢上的越冬菌源。落花後半月,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膠硫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混合硫懸浮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以上藥劑與硫酸鋅石灰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每10-15天用藥1次,共3-4次。也可以選用10%世高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30%愛苗乳油5000倍液,黴能靈、杜邦福星等高效藥劑。 [4] 
參考資料
  • 1.    郭書普主編,新版果樹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第72-73頁
  • 2.    徐志華主編,果樹林木病害生態圖鑑,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02,第139頁
  • 3.    曹克強主編,果樹病蟲害防治,金盾出版社,2009.03,第148-150頁
  • 4.    楚豔傑主編,桃李杏病蟲害診治原色圖譜,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10,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