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褐腐病

鎖定
桃褐腐病又稱灰腐病、灰黴病、果腐病、菌核病等,是由鏈核盤菌和核果鏈核盤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桃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果實,從幼果期到成熟期均能發病,以接近成熟期和貯藏期的果實受害最重,可造成大量爛果、落果,受害果實不僅在果園中相互傳染受害,而且在貯運中也能繼續傳染髮病,造成較大的損失。此外,該病在田間也危害花、葉片和枝條。 [1-2] 
桃褐腐病在中國各桃產區均有發生。 [1]  在中國長江流域,一般先侵染花和葉片,易感病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5月中旬以後侵染枝梢和果實,並反覆侵染危害。 [2] 
桃褐腐病的防治防治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也可以採用生物防治,微生物可有效防治一些病原菌,如從熱帶雨林的可食黏液密林菌中發現的抗菌物質經仿生合成的阿密西達可防治桃褐腐病。 [3] 
中文名
桃褐腐病
外文名
Peach brown rot
別    名
灰腐病
灰黴病
別    名
果腐病
菌核病
為害植物
為害部位
果實、花、葉片和枝條
病    原
鏈核盤菌和核果鏈核盤菌

桃褐腐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鏈核盤菌Monil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和核果鏈核盤菌Monilinia laxa (Aderh. et Rubl.) Honey),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桃褐腐病形態特徵

鏈核盤菌:分生孢子無色,單胞,檸檬形或卵圓形,大小(10-27)微米×(7-17)微米,平均大小15.9微米×10.2微米,在梗端連續成串生長。分生孢子梗較短,分枝或不分枝。子囊盤漏斗狀,盤徑1-1.5釐米,紫褐色具暗褐色柄,柄長20-30毫米,僵果萌發可產生1-20個子囊盤。子囊盤內表生一層子囊,子囊圓筒形,大小(102-215)微米×(6-13)微米,內生8個子囊孢子,單列。子囊間長有側絲,絲狀,無色有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子囊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或卵形,大小(6-15)微米×(4-8.2)微米。 [1] 
核果鏈核盤菌:分生孢子無色,單胞,檸檬形或卵圓形,平均大小14.1微米×1.0微米。子囊盤直徑子囊盤直徑1微米左右,具有長柄,柄長5-30毫米,柄暗褐色,盤紫褐色。盤內表生一層子囊,子囊圓筒形,大小(121-188)微米×(7.5-11.8)微米,內生8個子囊孢子,單列。子囊間長有側絲,有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子囊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大小(7-19)微米×(4.5-8.5)微米。 [1] 

桃褐腐病生理特性

鏈核盤菌:病菌發育最適温度為25℃左右,在10℃以下,30℃以上,菌絲髮育不良。分生孢子在15-27℃下形成良好;在10-30℃下都能萌發,而以20-25℃為適宜。該病菌主要危害桃果實,引起果腐。 [1] 
核果鏈核盤菌:病菌發育最適温度為25℃左右,在10℃以下,30℃以上,菌絲髮育不良。分生孢子在15-27℃下形成良好,在10-30℃下都能萌發,以20-25℃最適。主要危害桃花,引起花腐。該種病原除可侵染桃外,還可侵染櫻桃等核果類果樹。 [1]  [2] 

桃褐腐病為害症狀

桃褐腐病主要危害果實,從幼果期到成熟期均能發病,以接近成熟期和貯藏期的果實受害最重,可造成大量爛果、落果,受害果實不僅在果園中相互傳染受害,而且在貯運中也能繼續傳染髮病,造成較大的損失。此外,該病在田間也危害花、葉片和枝條。 [2] 
  • 果實
發病初期在果面產生淡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小斑,斑部果肉很快腐爛,環境適宜時,病斑在數日內便可擴展到整個果實,造成病果大部甚至整個成褐色腐爛,病果表面多顯現皺縮,後期幹縮成僵果,僵果初為褐色,後變為黑褐色,即菌絲與果肉組織夾雜在一起形成的大型假菌核,懸掛在樹上的僵果不易脱落而吊掛在樹上(成為病菌持續傳播的病源)。 [2] 
近成熟果受害,初為淡褐色至褐色圓形斑,並很快擴展至果實的大部分,甚至整個果實,果肉迅速變褐腐爛,並在病斑表面由發病中心向外逐漸產生質地緊密而隆起的黃白色或灰色絨球狀黴叢或黴層,常呈同心環紋狀排列,引起落果,果實毫無商品性。 [2] 
貯運期果實受害,常造成爛箱或爛筐。 [2] 
  • 花朵
多從桃花雄蕊及花瓣尖端開始發生,病部開始產生褐色水漬狀斑點,後逐漸擴展至全花,使殘花變褐枯萎。潮濕時,病花迅速腐爛,表面叢生灰褐色黴叢。乾燥時,病花變褐萎垂,乾枯後殘留枝上,長久不脱落。 [2] 
  • 嫩葉
自葉緣開始,產生褐色水漬狀病斑,後擴展到葉柄,使全葉變褐萎垂,最後病葉似霜害狀殘留枝上。 [2] 
  • 枝條
多由染病的花梗、葉柄及果柄蔓延所致。在枝條上產生長圓形、灰褐色、邊緣為紫褐色的潰瘍斑,中間稍凹陷,初期病斑常有流膠,當潰瘍斑擴展並環繞枝梢一週時,病斑以上枝條即枯死。天氣潮濕時,潰瘍表面也產生灰色黴層。 [2] 

桃褐腐病侵染循環

桃褐腐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樹上及落地的僵果內或枝梢的潰瘍斑部越冬,其侵染分為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兩個階段。懸掛在樹上或落於地面的僵果,即病菌的假菌核,翌年春季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通過病蟲傷口、機械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果實,也可直接從柱頭、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果柄和枝梢。 [3] 

桃褐腐病流行規律

發病時期:在中國長江流域,一般先侵染花和葉片,易感病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5月中旬以後侵染枝梢和果實,並反覆侵染危害。 [2] 
發病條件:低温、潮濕、多雨的環境條件,病果、病花表面會長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果實成熟期温暖且多雨多霧,易引起果實腐爛。病蟲傷、冰雹傷、裂果等果實表面傷口多,會加重該病發生。樹勢衰弱、管理不當、枝葉過密以及地勢低窪的桃園發病較重。貯藏期病果與健康果接觸,也可引起果實大量腐爛。 [3] 
發病原因:高温高濕有利於褐腐病流行。濕度在80%以下發病時間延長。蟲傷為病菌提供了侵入機會。樹勢衰弱、管理不善和地勢低窪或枝葉生長過於茂密、通風透光性較差的果園,發病較重。果實貯運過程中高温高濕條件,有利於病害發展。 [3] 
寄主抗性:不同桃樹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以成熟後質地細嫩、多汁、味甜、皮薄的品種較易感病;表皮角質層厚、成熟後組織堅硬的品種抗病力較強。 [3] 

桃褐腐病防治方法

桃褐腐病農業防治

  1. 消滅越冬菌源:結合冬剪徹底清除樹上和地面的僵果及病枝,集中深埋或燒燬;耕翻果園,深埋地面病殘體,消滅病菌侵染源。
  2. 及時防治害蟲:及時噴藥防治桃食心蟲、桃蛀螟、桃蝽象等害蟲,減少傷口及傳病機會,減輕病害發生。
  3. 過合理修剪,培育強勁樹勢,提高果樹抗病能力。 [3] 

桃褐腐病生物防治

微生物可有效防治一些病原菌,如從熱帶雨林的可食黏液密林菌中發現的抗菌物質經仿生合成的阿密西達可防治桃褐腐病。 [3] 

桃褐腐病化學防治

桃樹萌芽前噴施1次80%五氯酚鈉加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100波爾多液,消除越冬病菌;開花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在花腐發生嚴重地區,於初花期(花開約20%時)噴1次殺菌劑;在花腐發生不嚴重或很少發生的地區,於落花後10天左右噴藥,以後每隔7-10天噴1次,果實成熟前3-4周最後噴1次,以保護果實,防止病害發生。桃褐腐病發生後,可選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70%甲基託布津800-10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50%撲海因1000-2000倍液等防治,效果均較好。 [3] 
果實採收後,可用500毫克/千克噻苯唑浸果1-2分鐘,晾乾後再裝箱貯藏或運輸。此外,採用2.1-5.25毫克/毫升氯硝胺溶液或0.7-1.75毫克/毫升苯來特溶液浸果,也可減輕貯藏期褐腐病引起的腐爛。 [3] 
參考資料
  • 1.    郭書普主編,新版果樹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第82-83頁
  • 2.    胡世平,冷德良,肖建強,王迪軒.桃褐腐病的顯微識別與綜合防治[J].果農之友,2019,(第9期):33-35
  • 3.    徐智衞.桃褐腐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技術[J].上海蔬菜,2016,(第3期):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