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花峪

(河南黃河中下游分界點)

鎖定
桃花峪,又名僧朗谷,位於河南鄭州市滎陽廣武鎮,是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所在地。
中文名
桃花峪
別    名
僧朗谷
地理位置
河南鄭州市滎陽廣武鎮

桃花峪得名由來

桃花峪 桃花峪
桃花峪因景而得名。《河陰縣誌》記載:桃花峪“夾岸多桃林,春三月時,遊人為之目眩。”古時桃花峪“桃花如流瀑,阡陌飄紅雲”的美景可窺一斑。 [2]  桃花峪為中國三大階梯地勢二、三級交接點,山地與平原銜接處。

桃花峪地理位置

位於河南鄭州市滎陽廣武鎮與惠濟區交界。

桃花峪歷史文化

桃花峪北臨黃河,南眺嵩嶽,溝壑縱橫。桃花峪又名僧朗谷,晉時的高僧僧朗來到桃花峪,被這裏的青山綠水所吸引,在這裏佈道修行,修築昭成寺,並置果園田莊。清末在此出土文物唐昭成寺僧朗谷果園莊地畝幢,被收入《河陰縣志·金石考》, 成為研究唐代寺院經濟的重要物證。 [3] 
桃花峪倉西村一帶還有秦朝時期的敖倉城遺址,是秦漢之際楚漢爭奪的軍事要地,並且該城址在運河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6] 

桃花峪風景簡介

桃花峪旅遊區,位於鄭州市西北 30 公里 、滎陽市東北 28 公里 的廣武鎮境內。北瀕滔滔黃河,南眺巍巍嵩嶽,東接黃河遊覽區,西連漢霸二王城。景區內溝壑縱橫,峪頂相間,地形地貌獨特,史蹟名勝繁多,為古今文人騷客必遊之地,相傳上古時期燧人、伏羲、神農氏在此種糧、採藥,施化於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説和動人的故事。
這裏山河秀麗,歷史名勝較多,現存有鄭武公陵、唐昭成寺、僧朗谷果園莊、仿卷長城、黃河古渡口、黃河石門、伏羲墓等遺址和景點。其中桃花峪在盛唐時是皇家果園莊,又是黃河中、下游分界點,知名度不斷提高。黃河由此擺脱了山嶺束縛,一改中游濁浪滔天之氣勢,呈現出寬闊平緩、黃波金浪之風采,桃花峪因而成為了遊客觀賞黃河中、下游不同風貌的最佳位置。 [5] 

桃花峪黃河分界

桃花峪教材考定

早在1933年(民國二十三年)王益厓(王鍾麒)編著的《王氏高中本國地理》就以鄭州為黃河中下游分界。
鄧啓東於1947年編著的《新中國教科書高級中學本國地理》以及同年由國立編譯館主編,王毓梅、陳大年、趙廷鑑等編著的《高級小學地理課本·第三冊》均以河南鄭州為黃河中下游分界。
《初級中學課本(1963年新編)中國地理 上冊》採用桃花峪為
《初級中學課本(1963年新編)中國地理 上冊》採用桃花峪為(2張)
1957年出版的人教版地理教材將鄭州以東為下游,1963年開始使用的教材《初級中學課本(1963年新編)中國地理 上冊》採用桃花峪為界,1978年出版的初中地理教材出現孟津為界的説法,而2013年以來的教材則恢復採用了桃花峪為界的説法。 [1]  [4] 

桃花峪黃委認定

而自1946年人民治黃以來,黃河水利委員會一直將桃花峪作為分界點,早在1954年完成的《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第一卷 總述)》中已有邙山桃花峪至海口為下游的描述。
1999年10月鄭州滎陽市的桃花峪動工籌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界牌,2000年全部竣工。界標高21米,意為21世紀,四面玉欄護持,玲瓏旋梯連接,預示沿黃人民四季生活蒸蒸日上。界碑南北一線,顯示了黃河中下游分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