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花山石窟

鎖定
桃花山石窟位於會寧縣會師鎮桃花山社區東南部桃花山山上,年代為宋、元、西夏,類型為石窟,面積為2000平方米。桃花山石窟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宋、元西夏時期社會活動的重要史蹟。
中文名
桃花山石窟
地理位置
會寧縣會師鎮桃花山社區東南部桃花山山上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景點級別
會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2000㎡
所處時代
宋、元、西夏

桃花山石窟地理位置

桃花山石窟
桃花山石窟(3張)
桃花山石窟位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鎮桃花山社區東南部桃花山山上,桃花山石窟和桃花山古建築羣以會黨公路為界,路北為石窟區,路南為古建築羣。 [1] 
桃花山
桃花山,位於甘肅省會寧縣城東南約有1公里,山起三峯,主峯橫枕震東,海拔1944米,兩翼分別呈西南、南北走向;面積約36公頃。其勢若鯤鵬展翅,待衝雲霄;其色似桃花綻紅,煙霞流丹,故名桃花山。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國道312線從山腳下通過,為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 
桃花山的主要景點有:紅軍長征勝利景園桃花山古建築羣、桃花山石窟、桃花山烽火台遺址四大部分組成。

桃花山石窟石窟概況

桃花山石窟
桃花山石窟(12張)
桃花山石窟散佈於桃花山北沙溝巖崖上,沙溝長約1公里,寬0.5公里的巖崖分佈着土地廟、財神閣、老君洞、三清殿、大聖殿、劉海佛殿、二仙台、重陽閣、無量殿、藥王殿、文昌宮、魯班廟、三官殿等14處平頂長方形石窟,窟前接磚木結構飛檐斗拱建築。石窟大體呈長方形,長100米,寬20米,面積為2000平方米,開鑿在紅色的沙崖上,這些石窟始鑿於宋元西夏時期,是會寧境內唯一現存的石窟寺。 [1] 
據會寧縣誌記載:在位於今保寧寺前的空地上,曾建有羅羅王西夏磚塔,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修會黨公路時被毀,塔內出西夏文石碑一通,亦毀。大部分石窟在清同治年間毀於兵燹,光緒中期曾修復。“文革”中山上所有建築均被拆除,造像搗毀。20世紀80年代以後,部分洞窟修復使用,並在石窟洞口搭建木構建築,窟內塑建神像。在修復使用的同時,個別洞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現今看到有洞窟的石窟共有魯班閣、藥王洞、文昌閣、無量洞(堯君洞)、軒轅洞、老帝洞、法王洞七座,多座洞窟今已塌毀無存。在現有的洞窟中,僅保存有地面、供案及石壁,在石壁上可看到當年開鑿的痕跡。 [1]  [3] 
其中具代表性的石窟有:

桃花山石窟軒轅殿

位於北山岩,窟深4米,寬3米,高2.5米。窟前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進深4米,寬6米,檐高4米。龕內塑軒轅氏像。 [3] 

桃花山石窟法王洞

位於北山岩,窟深4米,寬3米,高3米。窟前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深4米,寬6米,檐高4米。龕內塑孫大聖像。 [3] 

桃花山石窟老君洞

位於北山岩,窟深4米,寬3米,高3米。窟前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深4米,寬6米,檐高4米米,寬3米,高3米。窟前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深6米,寬6米,檐高4.5米。龕內塑無量祖師像。 [3] 

桃花山石窟文昌宮

位於東山岩,窟深3米,寬4米,高3米。窟前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深4米,寬6米,檐高4.5米。龕內塑文昌帝像。 [3] 

桃花山石窟魯班閣

位於東山岩,窟深3.5米,寬2.9米,高3米。窟前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深6.5米,寬6.5米,檐高5米。龕內塑魯班像。 [3] 

桃花山石窟藥王殿

位於東山岩,窟深4米,寬3米,高3米。窟前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深4米,寬6米,檐高5米。龕內塑藥王孫思邈像。 [3] 

桃花山石窟遺址保護

1988年7月,桃花山廟宇石窟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保護範圍:以石窟中心為基點,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四周向外延伸20米。 [4] 

桃花山石窟文物價值

是研究宋、元西夏時期社會活動的重要史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