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源春安廟

鎖定
春安廟始建於清道光乙末年(1835年),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文革”時有所損壞,1985年由羣眾集資重修,1995年又增建戲台,使寺廟的整個佈局比較完整、美觀。春安廟為三進建築,翹脊飛檐,雕樑畫棟,紅柱正樹(廟中有供文昌公,關帝公的才能樹紅柱),雕塑的龍鳳花鳥與珍禽走獸,彩繪的山水風光與人物典故都栩栩如生。
中進為亭形建築,亭中有太極圖,特別是亭壁上的十八羅漢更是惟妙惟肖。遠處峯巒連綿,鬱郁蒼蒼;近處民宅交錯,田疇平川;寺內香煙縈繞,晨鐘暮鼓,梵語經聲,別有一番情趣。
中文名
春安廟
所屬年代
清道光乙末年(1835年)
出土地點
桃源
清朝道光年間,閩南人到大田縣桃源一帶打工,種田、做生意,後來蓋房建鋪定居桃源,歷經繁衍傳承,逐漸興旺起來。閩南人都有信仰佛祖的習慣,為求平安保發達,清末在街道靠河邊的地方建寺廟一座,因是永春、安溪人倡建,故各取一字定為春安廟,亦稱閩南廟。桃源本地人稱下府廟。
春安廟始建於清道光乙末年(1835年),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文革”時有所損壞,1985年由羣眾集資重修,1995年又增建戲台,使寺廟的整個佈局比較完整、美觀。春安廟為三進建築,翹脊飛檐,雕樑畫棟,紅柱正樹(廟中有供文昌公,關帝公的才能樹紅柱),雕塑的龍鳳花鳥與珍禽走獸,彩繪的山水風光與人物典故都栩栩如生。中進為亭形建築,亭中有太極圖,特別是亭壁上的十八羅漢更是惟妙惟肖。遠處峯巒連綿,鬱郁蒼蒼;近處民宅交錯,田疇平川;寺內香煙縈繞,晨鐘暮鼓,梵語經聲,別有一番情趣。
春安廟原供觀音、文昌、關帝、土地公、靈主公等。清末桃源一帶賭花會盛行一時,每年二月,“眾神佛下降”之吉日,大張旗鼓迎神拜佛,從外地請來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會後託夢給主事説我佛不回去,要鎮住春安廟,所以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便成了春安廟的鎮殿祖師。
保生大帝,俗名吳夲(tāo),世人稱為“吳真人”,同安縣積善裏白礁人,醫德高尚,濟世救人,因揭皇榜治癒當時皇后的乳疾,而被宋仁宗敕封為“妙道真人”,御史太醫,後為救漳州受瘟疫之苦的民眾,上山採藥,落崖負傷而逝。宋高宗准奏,為吳真人立廟祭祀。據傳張公聖君(法主公)原從事巫術,後拜吳夲為師,普濟眾生,被稱為張真人。吳夲曾被皇上賜龍袍一件,後被張公借去不還,在吳夲二進皇宮時,皇后見他沒披龍袍,問明原由後將自己的龍袍賜給吳夲。因此,在裝塑時,保生大帝身穿的龍袍較小,須在前襟打結,而張公聖君穿的龍袍則較寬大。張公聖君為答謝吳夲的恩,凡他坐供的寺廟,正殿都讓位給保生大帝。春安廟的張公聖君是由漳平麥園南坑村虎符分香,保生大帝由南安分香,並可掛“威靈顯赫”。廟中的張公聖君塑身,香爐和兩對燭台、一把七星劍仍是清道光已末年保留下來的。
春安廟佛祖受春夏秋冬祭祀。每年都舉行隆重的廟會,祈求神靈保佑四境安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文革後成立理事會對廟務進行統一管理,僱請道士、廟祝。農村中驅鬼治病和辦喪事請道士辦理,廟中事務由廟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