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形杯

鎖定
紫砂陶業從明代萬曆年到清代乾隆年間,進入全盛時期。
中文名
桃形杯
收藏地
南京博物院
材    料
紫砂
製造年代

桃形杯歷史背景

此時的紫砂器皿門類齊全,造型豐富,製作精巧,注重裝飾。裝飾手法多樣,主要有貼花、繪寫、雕刻、加彩等。其中的“貼花”是指將山水、花草、人物、鳥獸等裝飾,堆塑於坯器的適當部位上。這類裝飾,早在明代中期即已有之,只是比較簡單,一般在壺蓋、壺把、壺嘴的根部貼飾對稱的四瓣柿蒂紋。之後,貼花裝飾逐漸盛行,發展到清代,技藝已更加成熟,這件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的清初紫砂桃形杯就是很好的例證。
此杯以切開的半桃為形,杯口如桃,折取粗老盤屈且中空的枝幹為把,以新嫩的小桃附以枝葉裝飾為足,枝幹上的大小葉片、桃花、小桃參差錯落,桃嘴作流,緊貼杯壁,宛如在春風中飄拂,其造型別致,佈局巧妙,構思新穎,且寓意深刻,老樹嫩枝,頗為耐人尋味。此杯胎質細結,色澤暗紅,內外杯壁平整明潤,無論是在造型上、裝飾上,還是工藝上,都堪稱紫砂精品。杯口外沿一側刻有七言詩二句,選自唐朝詩人許碏的《醉吟》前兩句,原詩為“閬苑花前是醉鄉,踏翻王母九霞觴,羣山拍手嫌輕薄,謫問人間作酒狂”。刻詩落“聖思”款鈐,並鈴“聖思氏”篆書小章一枚。杯託為近代著名製陶藝人斐石民配製。託底有“石民”款印,託內題跋131字,內容是關於制杯者及流傳的史蹟。
斐石民擅長製作文房清供,如水盂、杯盤、爐鼎,造型典雅別緻,常帶有銅器敦厚、穩重的特點。他製作的五蝠蟠桃壺,毛蟹、春蠶等也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斐石民曾專門從事紫砂古董的研究和仿製十餘年,對於修復古董有着豐富的經驗,對泥色的選擇配置、器形的形制法度也有着獨到的功力。在為項聖思的大桃杯配托盤之前,他已為供春的樹癭壺配製了壺蓋。

桃形杯製作歷史

繼時大彬之後,最著名的制砂大家——“壺隱”陳鳴遠也曾製作過一件清供桃形杯,現收藏在北京藝術博物館。此杯選泥精細,白泥胎質,器壁較薄,色澤豔麗,宛如真桃成熟時的顏色,造型也是以半剖開的桃實為形,侈口,鼓腹,圈底。杯內腹壁貼塑西瓜子一粒作為裝飾,外壁近底邊用各色泥料堆塑成核桃、菱角、蓮子、荔枝、花生、白果清供配飾,其形態、色澤極似真果,做工細巧,精美之致。杯底鈐陽文篆書“陳鳴遠制”方印一枚。此杯原配鏤雕紫藤盤架,色澤黑紫,與杯色形成鮮明的反差色調。杯塑清供落座恰與藤架吻合,可合,亦可分,十分精妙。

桃形杯桃形杯市場估價

人民幣3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