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百鑄

鎖定
桂百鑄(1878—1968),名詩成,又字伯助,以字行,貴州貴陽人。歷任貴州省貴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市文物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主席,中國古琴協會會員,貴州文琴梆子戲研究會主任。1968年2月23日病逝。 [1] 
本    名
桂百鑄
伯助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86年2月23日
主要作品
《百惠堂詩集》
《百惠堂詞典散編》

桂百鑄人物生平

桂百鑄(1878—1968),名詩成,又字伯助,以字行,貴州貴陽人,1878年生於詩書之家。幼即稟賦既高,承以家學,蜚聲藝苑,精山水等傳統國畫,為時所稱。1903年以第二名中舉,後應朝廷召赴京會試,以主事用,籤分學部。民國初,任職教育部普通教育司。1914年應雲南巡按使任可澄之約,供職於巡按使署,旋參加護國運動,任宣威縣知事兼護國軍第二兵站站長。
1917年回黔,歷任貴州省長公署教育科長,省議會選舉籌備處處長,黔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獨山、息烽、定番(今惠水縣)等縣縣長。1934年任省政府顧問,其後歷任貴州省文獻徵輯館及通志局採訪、編審、副館長,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參加(民國)《貴州通志》、《貴州文獻季刊》、《黔南叢書》的編纂刊行。
解放後,歷任貴州省貴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市文物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主席,中國古琴協會會員,貴州文琴梆子戲研究會主任。1953年4月任貴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文化大革命”中以88歲高齡仍受衝擊,後在病榻中作詩自悼雲:“人生幾度見滄桑,聞道滄桑竟渺茫。室有天遊真是幻,爐無活火乍疑香。且將革命分真偽,莫為花招辨短長。世界靜觀探真理,老來休以醉為鄉。1968年2月23日病逝。 [1] 

桂百鑄個人興趣

文宗秦漢,詩宗盛唐,詞宗兩宋,書法宗漢魏,致力於《張猛龍碑》、《張玄碑》、《鄭道昭雲峯山石刻》之臨摹,得其形似,而更參以運化,雄渾可觀。尤擅長繪畫藝術,自幼得傳家學,一生之餘,時時研習。在遊歷京師時得與當代書畫家陳師曾、姚華、陳半丁、王夢白等切磋,技藝益進。並遵宋元人之畫法,描寫真山真水,師法造化,更增神韻;並以篆隸書法入畫,所有作品別具一格。抗日戰爭期間,國內書畫家豐子愷、徐悲鴻、商承祚、酈衡權、高蔭槐等,凡過貴陽,必走訪談藝。桂百鑄亦喜揮毫題詠,所題徐悲鴻畫六馬二絕句雲:“駿骨描成駕武梁,騰驤空闊草痕香。六龍在御託生死,一片高原古戰場。”“五馬先驅只一揮,後塵獨步也追隨。將軍下筆思天廄,塞上何年負筐歸。”即見一斑。晚年作品多為水墨山水,用枯筆、皺擦、點苔法,深具韻致。代表作如《花溪攬勝長卷》、《望雲圖》、《麒麟洞》、《三峽》、《黔靈山》等珍藏於貴州省博物館,餘散見私人所藏。
愛好古琴,造詣亦精,曾向古琴專家黃勉之學琴法,黃氏秘傳《水仙》一操。1956年古琴協會查阜西將其所彈《水仙操》錄製送京保存。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音樂家代表團訪問貴陽,與洞簫專家謝根梅作琴蕭合奏,聲韻悠揚,迴旋空際,為中外嘉賓所讚賞。還喜愛戲劇,對京戲、崑曲多所研究,抗日戰爭期間為戲曲愛好者王伯雷、張宗和及張汝舟、侯輯夫夫婦,經常演唱南崑曲,有所發揚。鑑於貴州尚無獨具黔省風格的舞戲,於是悉力提倡“文琴戲”(即黔劇前身),每夜即在百惠堂中,約琴友好,伴以揚琴圍坐清唱,唱本皆其編制,詞韻典雅。1958年發展成為有台詞、有舞蹈、有情節的舞台戲。 [1] 

桂百鑄著作

遺著有:《百惠堂詩集》、《百惠堂詞典散編》、《百惠堂題畫詩詞集》、《百鑄回憶錄》等(未刊行)。 [1] 
參考資料
  • 1.    趙少伏, 蒙育民, 王(半)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志/館長·館員.貴州省文史研究館: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04月: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