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桂河大桥
- 外文名
-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 类 型
- 战争、史诗
- 出品公司
-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 制片地区
- 美国、英国
- 拍摄日期
- 1957年
- 发行公司
-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 导 演
- 大卫·利恩
- 编 剧
- 迈克尔·威尔逊、卡尔·福尔曼
- 制片人
- Sam Spiegel
- 上映时间
- 1957年10月2日
- 对白语言
- 英语
- 色 彩
- 彩色
- 主要奖项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
第15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
第15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 出品时间
- 1957年
剧情简介
播报编辑
1943年,英军上校尼克尔森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除了英军的俘虏,岛上还有美国海军军官希尔斯。尼克尔森不赞成希尔斯等人提议的逃跑计划。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樱达盼绅士,尼克尔森固守着自己的准则,并拿《日内瓦公约》上不让军官俘虏干体力活的规矩和日军首领斋藤讲道理。尼克尔森和手下军腿笑官拒绝做修桥苦力的行为激怒了斋藤,于是尼克尔森和手下军官全被关了禁闭。
修桥的任务进行得很不顺利,除了军官外的士兵全部都消极怠工。斋藤对尼克尔森软硬兼施,最终还是在工期的压力篮汗雅下妥协了。尼克尔森和他的军官不必卖力气干活,但他们必须指挥手下把桥在规定的五月杠罪战十二日前修好。
希尔斯夜采得到当地憎恨日本人的泰国村民的帮助,终于逃出了日军的控制范围,而且还准备返回美国,但是他却碰到英军316特殊部队。因为希尔斯熟悉情况,所以他成了英军的向导。与希尔斯同行的还有华登少校和志愿参加行动的乔整体影埃斯。他们先是空降在安全的陆地上,然后向日军控制的桂河大桥进发,目标就是炸毁桂河大桥。
华登发现桂河大桥是一座修造精良的大桥,并不像草草完工的临时建筑。实际上,桂河大桥是尼克尔森指挥手下军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尼克尔森的做法不被人理解,但他认为这是英军荣誉的象征。虽然被俘虏,但是他们仍然向日本人证明英国军人的素质。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希尔斯、乔埃斯、暹罗人叶布好了炸毁大桥的炸药,并准备一旦火车经过就炸掉大桥。但次日,在大桥上巡视的尼克尔森发现了希尔斯等人布炸药时露出水面的引线。尼克尔森带着斋藤前往查看,乔埃斯及时冲出刺死了斋藤。乔埃斯说要炸毁大桥,尼克尔森听了以后大为吃惊。尼克尔森想全力保护自己辛苦创造的作品,于是他极力阻拦乔埃斯。尼克尔森惊动了其他的日军守卫,之后希尔斯和乔埃斯在日军的火力下丧生。尼克尔森发现自己犯了错误以后也中弹倒下,而他的身体刚好撞到了炸药的起爆装置 [3]辨陵企乘弃纸狱。
演职员表
播报编辑
演员表
职员表
制作人 | Sam Spiegel |
原著 | 彼埃尔·布尔 |
导演 | 大卫·里恩 |
副导演(助理) | Gus Agosti、Ted Sturgis、John Kerrison |
编剧 | Michael Wilson、Carl Foreman |
摄影 | Jack Hildyard |
配乐 | 马尔科姆·阿诺德 |
剪辑 | Peter Taylor |
美术设计 | Donald M. Ashton |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4]
角色介绍
播报编辑
希尔兹
演员威廉·霍尔登
配音-
美国海军军官,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审时度势地判断形势,从而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二战期间他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后来,他在泰国村民的帮下逃出了日军的控制范围。他在缅甸边境的农村中遇见了英军突击部队。虽然都是与日军作战,但他并不愿意为英国突击部队卖命,不过迫于无奈他还是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
尼克尔森
演员亚利克·基尼斯
配音-
英军上校,固执、自尊心强,有着强烈的荣誉感。二战期间他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虽然他是俘虏,但他坚持着被俘军官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信条。即使被威胁,即使被关在闷室里,他也不向日军军官屈服。但是当斋藤答应了他的条件之后,他比日本人还尽心的指挥修建桂河大桥。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3] [5-7]
音乐原声
播报编辑
专辑名称 | 序号 | 曲目 | 序号 | 曲目 | 专辑制作 |
---|---|---|---|---|---|
桂河大桥 | 01 | Overture | 08 | Camp Concert Dance | 马尔科姆·阿诺德 |
02 | Colonel Bogey March | 09 | Finale | ||
03 | Shear's Escape | 10 | River Kwai March | ||
04 | Nicholson's Victory | 11 | I Give My Hear | ||
05 | Sunset | 12 | Dance Music | ||
06 | Working On The Bridge | 13 | 波基上校进行曲 | ||
07 | Trek To The Bridge [8] |
幕后花絮
播报编辑
影片花絮
- 真正的桂河大桥位于泰国曼谷西北的北碧府,但由于剧组在泰国、缅甸的拍摄要求均被拒绝,于是摄制组在科拉尼河上临时搭建了影片中的“桂河大桥” [9]。
- 剧组在搭建“桂河大桥”时,由于湿度很大,剧组工作人员以及参与建造大桥的工人经常全身湿透。
穿帮镜头
- 在影片中,去炸桥的小队等到太阳落山后往下游行进,然而在仰拍大桥的镜头中却可以看到蓝天 [10]。
- 突击队员在河里装炸弹的时间是晚上,而在下一个镜头中,担任守卫的日本士兵们却站在阳光里。 [10]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提名 | 获奖/提名方 |
---|---|---|---|
1958年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 获奖 | 《桂河大桥》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 | 获奖 | 大卫·里恩 |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 获奖 | 皮埃尔·布尔 |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 获奖 | 亚利克·基尼斯 |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摄影 | 获奖 | Jack Hildyard |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配乐 | 获奖 | 马尔科姆·阿诺德 |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早川雪洲 | |
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剪辑奖 | 获奖 | Peter Taylo | |
第15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 | 获奖 | 《桂河大桥》 | |
第15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 获奖 | 亚利克·基尼斯 | |
第15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 获奖 | 大卫·里恩 | |
第15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早川雪洲 | |
参考资料: [1-2] |
幕后制作
播报编辑
背景
《桂河大桥》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42年6月至1943年10月,占领泰缅两国的日军强迫6万多盟军战俘和30多万亚洲劳工修建连接曼谷和仰光的泰缅铁路,期间共有1.6万名战俘和9万名劳工丧生,而由日军修建的“泰缅铁路”也被称为“死亡铁路”。由于桂河大桥是“死亡铁路”的咽喉,因此它成了盟军重点攻击的一个战略目标。盟军与日军展开过一场桂河大桥争夺战,大量的官兵战死在大桥两端 [11]。
剧本
《桂河大桥》的剧本改编自法国作家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该片剧本与原著小说在结局上有所不同。小说的结局是尼科尔森受伤后仍扑倒英军的突击队员,从而保护了大桥;而电影剧本的结局被改成尼科尔森中弹倒下后恰好压到炸药的起爆装置,从而导致桂河大桥被炸毁 [12]。
制作发行
播报编辑
发行公司
发行时间 | 公司名称 | 发行国家 |
---|---|---|
1957年 |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 美国 |
1957年 | 华纳兄弟公司 | 法国 |
1958年 | Columbia Filmgesellschaft Inc. | 德国 |
1963年 | 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 美国 |
1966年 | 美国广播公司 | 美国 |
1992年 | Columbia Pictures Home Video | 美国 [13] |
上映日期
时间 | 国家/地区 | 时间 | 国家/地区 |
---|---|---|---|
1957年10月2日 | 英国 | 1958年7月21日 | 瑞典 |
1957年12月18日 | 法国 | 1958年8月18日 | 丹麦 |
1957年12月18日 | 美国 | 1958年8月29日 | 芬兰 |
1957年12月20日 | 比利时 | 1958年9月5日 | 奥地利 |
1957年12月22日 | 日本 | 1958年10月13日 | 西班牙 |
1957年12月23日 | 巴西 | 1973年10月11日 | 澳大利亚 |
1958年1月9日 | 中国香港 | 1988年8月18日 | 匈牙利 |
1958年3月7日 | 希腊 | 1998年1月22日 | 捷克 |
1958年3月21日 | 荷兰 | 1999年5月4日 | 阿根廷 [13] |
宣传活动
播报编辑
2024年5月8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布片单,该片在列。 [17]
影片评价
播报编辑
《桂河大桥》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导演以独特的手法展现出在大时代环境下每个人物的悲欢,更表现出他们在各自民族文化的思维影响下对于战争的思考。在影片中,三个军人的故事构成了整部影片的架构,从而凸显出每个人身上鲜明的民族烙印,但与此同时影片也不忘刻画出每一个人物的独特个性。该片的剧情设计得非常巧妙,从结构上来说整个故事的剧情由两条线索构成,尼克尔森上校等人在战俘营的线索和美国大兵希尔斯的逃亡线索交织进行,两条线索一同将故事推向高潮 [5](新浪网评)。
《桂河大桥》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最著名的电影之一;壮观宏伟的场面使得该片成为最成功的战争史诗片之一(《江南时报》评)。影片冷峻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荒谬性。影片最后桂河大桥被炸毁的碎片漂浮远去的场景成为战争电影的经典镜头 [14](《时代周报》评)。
《桂河大桥》借用战争的题材阐述哲理,表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敌对双方身上的反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冲突,其耐人寻味的程度不同一般 [15](搜狐网评)。在导演巧妙的安排下,充满骑士精神的英军军官、敢于行动的美军军官以及用武士道精神训练出来的日军军官形成尖锐的对照。也正是这样的对照使得影片的主题更加鲜明,从而体现出战争的破坏力 [5](新浪网评)。
《桂河大桥》虽然以战俘为主角,但是和其他抗争片不同的是该片虽然涉及到战争胜利与失败双方的抗争等问题,但是影片的主题并不在此;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与灵魂其实是尼克尔森上校。尼克尔森不愿毁掉亲手建造的桂河大桥,却在最后关头阴差阳错地用身体引爆了大桥;在生死攸关的矛盾和冲突中,影片充满了有关悖论的幽默讽刺 [15-16](搜狐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