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鎖定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象山區甑皮巖路26號,其總面積59145平方米,包括獨山山腳坡地、水塘及獨山山體。 [1] 
1987年,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成為正科級事業法人單位,人員定編7人。2001年,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人員增至10人。同年改名為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截至2019年末,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有藏品數256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97件/套。 [1-2] 
2004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被桂林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桂林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被命名為“桂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中文名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外文名
Guilin Zengpiyan Assemblage Museum
類    型
社會科學類考古遺址專題博物館
隸屬關係
桂林市文化局
正式開館時間
1978年12月
地理位置
桂林市象山區甑皮巖路26號
面    積
59145 m²
開放時間
9:00—11:30,14:30—16:30
門票價格
15元/人(學生,軍人,壽星,殘疾人免票,市民憑證優惠)
珍貴文物
97件/套(截至2019年末)
藏品數
2569件/套(截至2019年末)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歷史沿革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原名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
1987年,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成為正科級事業法人單位,人員定編7人。
1992年,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人員增至9人。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2001年,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人員增至10人。同年,改名為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成立初期不具獨立法人資格,隸屬於桂林市革命委員會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文物工作隊。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建築格局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綜述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在獨山南麓自東而西依次建有大門及圍牆(1983年建成)、辦公樓(1999年建成)、多功能廳(1983年建成)、陳列廳(1978年建成)、文物庫房(1998年加層擴建)、值班房(1983年建成)等,總建築面積1148平方米。主體建築為陳列廳和多功能廳,均為單體磚混結構建築,屋頂以小青瓦裝飾,具南方幹欄建築風格,其中陳列廳建築面積410平方米,多功能廳面積約250平方米。2003年甑皮巖遺址發掘30週年之際,籌資300餘萬元對館區環境進行了大規模整治和改造。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展廳

  • 基本陳列
1978年建館時設置有《甑皮巖洞穴遺址出土文物陳列》。1986年1月29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國家副主席王震參觀遺址及出土文物陳列。2003年甑皮巖遺址發掘30週年之際重新設計、製作了集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基本文物陳列—《萬年前的桂林人》。展廳面積256平方米,展線長度105米,展出文物242件。新陳列以《“萬年前的桂林人”》為主題,下設“甑皮巖的秘密”“奇異的穴居氏族”“蠻荒的精靈”“嶄新的天地”四個分主題予以詮釋,每個分主題為一個展區,各展區又由若干個單元組成,前有序廳,後有尾聲,前後呼應,構成一個結構完整的展覽。
“序廳”:烘托氛圍,把觀眾從現在引回到原始時代。佈置有展標、前言和表現萬年前桂林人基本形態和生產方式的雕塑。
“甑皮巖的秘密”展區:引導觀眾跟隨考古學家的考古歷程,逐步揭開甑皮巖遺址的秘密。下設三個單元,“洞穴與人類”單元介紹原始人類對洞穴的利用、中國及桂林史前洞穴遺址分佈情況:“石破天驚”介紹甑皮巖遺址發現與發掘經過:“穿越時空”單元介紹甑皮巖遺址的地層堆積、出土文物及其年代分期。
奇異的穴居氏族”展區:使觀眾真正穿越時空,相會“萬年前的桂林人”。下設二個單元,“屈肢蹲葬”單元反映他們企盼死後再生的喪葬習俗:“美麗人身”單元反映他們的體態面貌及服飾。
“蠻荒的精靈”展區:使觀眾回覆到萬年前桂林人的生存環境,瞭解他們的適應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體會桂林自古就是最適合人類居住地方。下設三個單元,“灕水漁歌”單元介紹他們的漁撈活動、灕江自然環境及水生動物,“桂山獵謠”單元介紹他們的狩獵活動、山地平原環境及哺乳動物和鳥類動物,這兩個單元表現了他們適應自然的能力;“陶紋心聲”單元介紹他們的製陶術、烹飪術、審美觀,表現了他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嶄新的天地”展區:使觀眾追尋着甑皮巖人的足跡,瞭解甑皮巖人的去向以及嶺南其他地區的史前文化。
“尾聲”,使觀眾意識到他已經是眾多尋訪過“萬年前的桂林人”的現代人中的一分子。主要展品為鄧小平參觀照片和其他領導專家以及普通觀眾的參觀照片,並且隨時更新。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2003年12月,“華南及東南亞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巖遺址發掘三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國內外專家參觀了甑皮巖遺址和《萬年前的桂林人》文物陳列,評價新文物陳列主題把握準確,富有吸引力;展覽結構合理,內容充實;語言精煉,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表現形式富有創意,形式與內容協調統一,總體上已達到史前遺址類專題陳列設計的較高水平。 [1] 
  • 臨時展覽
2008年12月,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舉辦《回顧與展望—紀念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成立三十週年圖片展》。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館藏文物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綜述

據中國博物館志顯示,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有登記入賬2857件,其中石器844件(打製石器803件,磨製石器22件,穿孔礫石器11件,礪石7件,石砧1件)、骨角蚌器358件、陶器(陶片)1638件、人類遺骨17具(14具較完整),均為甑皮巖遺址出土物。有97件藏品已定級,其中l級藏品1件,2級藏品16件,3級藏品80件。灕江鹿、豬等動物骨骼標本尚未及登記入賬。 [1] 
截至2019年末,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有藏品數256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97件/套。 [2]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重要藏品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有出自第一期(公元前10000一9000年)的陶釜殘片,因燒成温度不足攝氏250度而被稱為中國最原始的陶容器;出自第五期的有針眼的骨針(2級),形狀與現代匙勺無異的蚌勺(1級),製作精細的磨光石斧、磨光石鎊、磨光石矛、穿孔石器(2級),有房屋圖案的泥質陶片(3級),代表了公元前6000—5000年間桂林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14具比較完整的人類頭骨,是研究現代華南人和東南亞人起源的重要依據;作為“秀麗灕江鹿”命名依據的完整椅角:對研究家豬起源頗有價值的數十件豬骨。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文化活動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科學研究

  • 科研隊伍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有研究館員職稱者2人、具館員職稱者3人、具助理館員職稱者3人。暫未設置專職科研部室和人員。 [1] 
  • 學術著作
2007年,周海,漆招進編寫出版《尋訪萬年前的桂林人》(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8年,周海編寫出版《史前明珠甑皮巖》(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並編印《甑皮巖遺址研究文集》(內部準印)。30多年來由該館職工獨立和參與撰寫發表的學術論文有40餘篇,成果較豐碩者有漆招進(17篇)、陽吉昌(11篇)、周海(10篇)。其中漆招進於1999年在原來甑皮巖文化分期“二期説”的基礎上提出“三期説”,於2004年,漆招進提出甑皮巖人去向“南遷説”,在2006年,漆招進提出甑皮巖遺址碳十四年代偏老率的“非普遍適用性”觀點,在中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一定影響,推動了甑皮巖遺址研究乃至華南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進展。 [1] 
  • 宣傳教育
2004年新基本陳列正式開幕後,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持續開展以“走進甑皮巖——尋訪萬年前的桂林人”為主題的營銷宣傳系列活動,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先後舉辦桂林史前文化知識競賽和考古小奇兵夏令營(2004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拍攝《桂林甑皮巖古人類景區》宣傳片參展“2005年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與廣西師範大學社會文化與旅遊學院、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共建教育實習基地(2005年),策劃舉辦“甑皮巖人頭像復原揭幕儀式”(2006年),積極參與每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以及“桂林讀書月——走讀桂林文化”活動並配合活動舉辦考古科普講座。2009年7月起不定期舉辦模擬考古系列參與體驗活動。同時,積極爭取報社、電視台支持,對所舉行的重要活動都做到及時在報紙、電視等主流媒體報道。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學術交流

  • 委託研究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在第一次發掘後委託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別人骨標本和動物骨標本,漆招進委託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鑑別腹足類和瓣腮類標本,委託地質礦產部桂林岩溶地質研究所開展洞穴堆積成因研究和植物孢粉研究,委託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碳十四實驗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開展年代測定,委託上海博物館開展陶片熱釋光研究等。2007年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開展“甑皮巖遺址水文地質調查與防水論證研究”,委託廣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開展“甑皮巖遺址地表有害生物分析研究”等遺址保護研究課題。 [1] 
  • 合作研究
1993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與廣西民族研究所合作對人骨標本進行遺傳學研究,得出甑皮巖人與現代東南亞人關係較為密切的結論。
1998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合作對歷年出土物進行整理和研究,新鑑別出9種哺乳動物標本,根據陶片整理結果提出文化分期的早中晚“三期説”。
2001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工作隊、桂林市文物工作隊合作對甑皮巖遺址進行第二次正式發掘,編寫大型發掘報告《桂林甑皮巖》(200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基本弄清了甑皮巖遺址的文化分期及年代框架等基本問題。
2006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根據出土人骨標本復原了一男一女甑皮巖人頭像。
2007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生命地質和環境地質實驗室合作啓動“甑皮巖遺址陶器有機殘留物分析研究”。
2008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啓動“甑皮巖遺址人骨食性分析研究”。
2009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與桂林高等旅遊專科學校合作開展“甑皮巖古人類遺址文物模擬仿真保護技術研究”,該三項研究課題仍在進行中。 [1] 
  • 學術會議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先後以甑皮巖遺址為主題舉行過2次大型學術會議,推動甑皮巖遺址研究。
1986年10月,中國世界史學會舉辦“原始社會史暨甑皮巖遺址學術討論會”,會後桂林博物館編輯出版《甑皮巖遺址研究》論文集(灕江出版社1990年出版)。
2003年12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化廳、桂林市人民政府舉辦“華南與東南亞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巖遺址發掘三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與編輯出版《華南與東南亞史前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出版)。此外,積極參加中國博物館學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中國西部考古協作會、國際古蹟理事會等學術組織的年會,交流成果,開拓視野,共謀進步。 [1] 
  • 學術講座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自2000年以來不定期邀請館外學者舉辦學術講座,先後有:考古學家張忠培教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林雪川博士、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RichardP.Evershed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傅憲國研究員和韓康信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大貫靜夫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呂烈丹博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侯亞梅研究員等。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所獲榮譽

2004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被桂林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桂林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2007年,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被命名為“桂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文化保護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裏絕大多數石質、陶質藏品保存狀況尚可。但由於庫房和展廳比較簡陋,無法實現恆温恆濕,有機質藏品如骨角蚌器、人骨標本、動物骨標本存在黴變和自然風化的風險。只能採取將已定級藏品放置於恆温箱中予以重點保護的措施。此外,部分暴露在遺址文化層中的遺物、遺骸和遺蹟也面臨黴變、風化、蟲蛀、鼠咬等風險,目前可靠有效的保護方法。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機構設置

  • 單位性質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是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 [1] 
  • 經費來源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經濟來源為財政全額撥款。 [1] 
  • 機構組成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設有業務部、保衞部、辦公室3箇中層機構。 [1] 
  • 人員編制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有事業編制數10人,現有在編人數10人。另聘請合同工11人。在編人員屬幹部編制者7人,屬工人編制者3人;具大專以上學歷者9人;具專業技術職稱者8人,其中研究員2人、館員3人,助理館員3人。 [1] 
  • 服務項目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可以參觀甑皮巖遺址;參觀《萬年前的桂林人》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觀看《甑皮巖遺址第二次發掘紀實》等專題片;參與模擬考古系列體驗活動。配有公廁、休閒桌凳、小賣部。 [1] 
  • 觀眾接待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每年約1萬人(不包含陽朔圖騰古道景區甑皮巖古人類遺址展示館參觀人數),主要觀眾為學生、市民等免費和優惠羣體。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參觀信息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地理位置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象山區甑皮巖路26號。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開放時間

9:00—11:30,14:30—16:30。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門票價格

15元/人(學生、軍人、壽星、殘疾人免票,市民憑證優惠)。 [1] 

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交通路線

  • 自駕
1、從桂林市政府出發,走西城大道,進入萬福路不久即可抵達。
2、從廣西桂林國家森林公園出發,走萬福路不久即可抵達。
3、從桂林站出發,走環城西二路,環城西一路,進入環城南三路,進入凱風路,不久即可抵達。
4、從桂林站出發,走中山南路進入崇信路,不久即可抵達。
5、從桂林站出發,走環城西二路,進入崇信路,不久即可抵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