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

鎖定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成立於2011年,現有教職工5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37人;人員中包括國家級專家3人、八桂學者2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人。現有在校本科生800餘人,研究生160多人。學院開設有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等3個本科專業,擁有“地學信息工程”二級博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碩士點和“測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入選廣西區“一流學科”。
中文名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
創辦時間
2011年11月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桂林理工大學
特    色
以科研為引導、教學為主體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學校簡介

學院測量工程於198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學院開設有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等3個本科專業;擁有“地學信息工程”二級博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碩士點和“測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入選廣西區“一流學科”,也是我校申報“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博士點重點培育學科。建有李德仁院士工作站和自然資源部國土衞星遙感應用中心廣西分中心分站。擁有“測量學”國家精品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廣西空間信息與測繪省級重點實驗室、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省級重點學科、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和優秀教學團隊等1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教學科研平台,測繪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培訓計劃,實驗設備值近3000萬元。學院測量工程於198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學院擁有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科學與技術3個本科專業。學院有“測繪科學與技術 ”1個一級碩士點,“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2個二級碩士點。“測繪工程”1個工程碩士專業。學院現有廣西重點實驗室、廣西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區級教學團隊、國家級本科精品課程和區級精品課程等學科平台。近三年來,獲得國家級項目和省部級項目20餘項,獲得廣西科技進步2項。學院堅持學校“育人為本 質量立校 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發揮專業優勢,突顯學科特色,努力把學院建設成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測繪地理信息學院。 [1]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發展歷程

測繪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的前身――測量實驗室,歷史悠久,自1956年學校建校伊始就成立了。測量學一直是全校性工科類專業的技術基礎課程,測量實驗室為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985年學校又設立了測繪工程本科專業,為適應測繪專業的教學需要,又相繼建立了“控制測量實驗室、攝影測量實驗室”等功能實驗室,以此為基礎組成了新的測量學實驗室。測量學實驗室1996年被廣西區教育廳確定為“條件合格實驗室”。
2001年,經學校批准,以測量學實驗室為基礎,成立了“測繪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本中心有“測量學實驗室、數字化成圖實驗室、精密工程測量實驗室、攝影測量與遙感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中心”5個功能實驗室。
中心實踐教學的基本理念是“強化實踐能力訓練,注重綜合素質提高,促進創新意識形成”;特色是“課堂教學、實驗實習教學、儀器操作競賽和科研生產實踐相結合”。採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應用”以及“課內課外相結合、重視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科研、科技創新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教學質量,形成了較鮮明的特色。
多年來在測繪學科及相關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教學和科研成果:“測量學”先後被評為廣西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課程;“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遙感地質學” 隨後也被評為廣西區精品課程;中心先後獲廣西區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三等獎2項、自治區級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獲全國高等教育教學軟件大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最佳技術實現獎1項,獲廣西區高等教育教學軟件大賽一、二、三等獎5項。
中心實行校、院兩級管理,主要承擔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城市規劃、建築學、工程管理、資源勘查工程、環境工程、給水排水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勘查技術與工程、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交通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地質學、地球物理、環境科學等17個本科專業的實驗實習教學任務,協助培養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兩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及“測繪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兩個領域的工程碩士。
近幾年,通過中央與地方共建中心實驗條件明顯改善。中心各功能實驗室在實驗教學手段、形式、內容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新時期,中心將繼續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多層次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基礎教學對專業教學的拉動作用,同時提高設備的綜合利用效率,在發展自身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基礎實驗中心的同時,還將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和實驗技術人員隊伍。 [1]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機構設置

現任領導
院黨委
黨委書記
李景文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周明權
院行政
院長
劉立龍
副院長
藍貴文
副院長
任超
副院長
王式太
院長助理
康傳利
學院辦公室
辦公室主任
陳新明
教學秘書
梁晶
行政秘書
鄧騰芳
研究生秘書
張燕萍
學生工作辦公室
團委副書記
鄧琴
學工組長
李永偉
研究生輔導員
研究生輔導員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專業設置

遙感科學與技術
本專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人需求多樣性的需要,培養遙感科學與技術領域具備紮實系統專業知識與科研能力的學術型人才及具備較強實踐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後可為測繪、遙感、地質、水利、交通、農業、林業、石油、礦山、煤炭、國防、軍工、城建、環保、文物保護等國民經濟建設領域、政府各部門提供遙感專題信息圖的生產、管理、成果可視化,為國家各級各部門提供決策支持服務。
主幹學科:081602攝影測量與遙感
主幹課程包括:遙感原理與方法、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圖像解譯、植被生態遙感、微波遙感、攝影測量學基礎、數字攝影測量、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測量學、高光譜遙感、定量遙感、環境遙感模型與應用、激光雷達成像與應用、數字地圖製圖、虛擬現實建模與三維可視化、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無人機遙感技術及應用、GIS二次開發、遙感技術與應用/空間分析等。
主要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測量學實習、GIS基礎地理信息提取與空間分析實習、光學遙感實習、數字攝影測量實習、遙感圖像解譯實習、無人機遙感實習和微波遙感實習。 [2] 
地理信息科學
本專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人需求多樣性的需要,培養地理信息科學領域具備紮實系統專業知識與科研能力的學術型人才及具備較強實踐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後主要為國土資源、交通、城建、水利、規劃、氣象等國民經濟建設領域、政府各部門提供地理信息生產、管理、成果可視化、專題地理信息系統研發等服務。
主幹學科:070504地理信息科學
主幹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英語、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地圖製圖學、數據庫管理系統、空間數據庫原理與應用、空間分析理論與方法、GIS軟件工程、GIS二次開發等。
主要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測量學實習、基礎地理信息獲取實習、攝影測量與遙感實習、空間數據庫設計實習、GIS空間分析實習、GIS生產實習等。 [3] 
測繪工程
測繪工程專業培養立足廣西、面向全國,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質,擁有較紮實的數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獲得測繪工程基本訓練,掌握測繪學科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瞭解測繪學科發展趨勢,具有測繪工程項目的設計、實施、總結、評價、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基本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學生畢業五年左右能夠成為所在單位業務部門的技術骨幹或基層管理幹部。
主幹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0812)
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物理實驗、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地球科學概論、測繪學概論、CAD與大比例尺地形圖繪製、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工程製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C#)、測量程序設計、遙感技術及應用、專業英語、數據結構、測繪法律法規、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化測圖原理及應用、地圖製圖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攝影測量學基礎、大地測量學基礎、GNSS測量原理及應用、工程測量學等。
主要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有:軍事訓練與講座、金工實習、社會實踐、測量學實習、大地測量學生產實習、攝影測量實習、GNSS實習、工程測量學生產實習、工程測量學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 [4]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教學團隊

測繪工程專業團隊建立了以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帶頭的“以科研為引導、教學為主體”的適應高水平教學型大學需要的、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相應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團隊帶頭人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廣西區優秀教師、廣西青年科技標兵等稱號,國家精品課程“測量學”課程負責人,受聘為中國測繪學會測繪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測繪科學學科的科學研究和本科教學工作。教學團隊共有29人組成,其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發展潛力較大。正教授9人佔31.0%,副教授及高級實驗師10人佔34.5%,具有博士學位的10人佔34.5%,碩士學位的12人佔41.4%,中青年教師共佔85.7%,充分體現隊伍中以中年教師為主體,有利於其承上啓下作用。測繪工程教學團隊是由從事測繪基礎系列課程的部分人員所組成,他們都是各門精品課程的負責人和主要參加者以及實驗示範中心的負責人和核心成員。團隊是測繪工程課程教學羣體的核心代表,搞好團隊建設可以全面推進測繪工程專業整體隊伍水平,打造適應教學研究型大學和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所需求的測繪類基礎教學團隊。團隊的組成結構中充分體現了老中青相結合、中年教師為主體的結構。中青年教師共佔85.7%,充分體現隊伍中以中年教師為主體,有利於其承上啓下作用。打造適應教學型大學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所需求的測繪類基礎教學團隊。他們起到了承上啓下中堅力量的作用;老教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青年教師為隊伍中的新生血液,在高水平的團隊中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因此,體現了鮮明的老中青結合的特徵。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教材建設

一、已經出版的教材如下
  1. 劉玉珠,等.土木工程測量(土木工程本科專業教材,文鴻雁 參編).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
  2. 林文介,文鴻雁,等.測繪工程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 張桂林 ,馮佐海、文鴻雁等.基於3S技術數字化地質填圖新方法.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
  4. 張正祿,黃全義,文鴻雁,包惠明等,工程變形監測分析與預報,測繪出版社,2007
二、近期規劃編寫出版教材
  1. 唐詩華等 ,數字化成圖
  2. 文鴻雁、唐詩華等,實用工程測量學
  3. 測量程序設計:朱軍桃,自編教材
二、教材建設情況:(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編寫情況)
教材名稱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入選規劃或獲獎情況
測繪工程學
林文介、文鴻雁
華南理工大學
2004
廣西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土木工程測量
文鴻雁
華南理工大學
2003
21世紀規劃教材
測量學(第三版)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測繪出版社
2005
21世紀規劃教材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
21世紀規劃教材
控制測量學
孔詳元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
部優,高等學校測繪工程系列教材
工程測量學
張正祿
測繪出版社
2007
部優,高等學校測繪工程系列教材
數字攝影測量學
張劍清
武漢大學
2002
21世紀規劃教材
GPS測量原理及應用
周忠膜
測繪出版社
2005
21世紀規劃教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