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峯村

(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下轄村、中國傳統村落)

鎖定
桂峯村,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始建於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村域面積為15.39平方千米。 [1]  桂峯村初定村名為“嶺頭”,後因廣種桂花,遂改村名為“桂嶺”,明代蔡姓成為村內名門望族,外人開始稱桂嶺為“蔡嶺”或“蔡嶺頭”,正名為“桂峯”。 [2] 
桂峯村是高山型傳統村落,從空間形態上看,桂峯村是順應等高線佈局的自由式山地聚落,整個村落依山就勢分佈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正面臨谷,一條山溪貫穿全村, [1]  既尊重自然肌理又與環境相得益彰。 [3]  桂峯村保存有多處歷史文化特色建築,現存清代前古建築39座,主要景點有桂峯八景、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等典型古建築。 [1]  [3] 
2012年12月17日,桂峯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4]  2019年7月23日,桂峯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 [5] 
中文名
桂峯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
村域面積
15.39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
主要產業
釀酒、土特產銷售、旅遊業
主要景點
桂峯八景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桂峯村村落歷史

桂峯村 桂峯村
桂峯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乾寧年間。據民國《尤溪縣誌》載:“資壽寺,在十六都。唐乾寧四年(897年)建。”
唐光啓元年(885年),桂峯村先祖用元三公從王潮、王審知入閩。
宋靖康元年(1126年),桂峯村先祖用元三公之十一世孫諲公,自莆田仙遊遷居尤溪十七都樟溪白葉黃坑口。
宋慶元元年(1195年),諲公孫煌公,遷居十六都三石井頭灣。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北宋端明殿學士、書法家蔡襄之後裔九世孫蔡長,發現桂峯之地山川靈秀,可為安居之所,自三石井頭灣遷居桂峯村,便在今祖廟處結廬而居,故祖廟成為蔡氏在桂峯的安居肇基之地,初定村名為“嶺頭”。
桂峯村 桂峯村
元代初年,桂峯村其它族姓或外遷或消失,而蔡氏子孫開始大規模開荒造田,建設村莊,鋪設石路,廣種桂花,遂改村名為“桂嶺”。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長公五世孫基公,建造門首石橋。
明代洪武初年,尤溪區劃分為50個都,桂峯為十六都的中心村。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760年),這階段為桂峯發展的鼎盛時期。據記載,這期間又新建了華屋近30座。同時還建起了“蔡氏宗祠”,重建了“祖廟”。
桂峯村 桂峯村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4月27日,桂峯村大火焚斷石橋,同年12月25日,石印橋重新建成。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桂峯村第一次修族譜。
清康熙八年(1669年),蔡氏宗祠建成。
清雍正二年(1724年),桂峯村陰陽兩房合建祖廟竣工。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僧瑞光重修資壽寺。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9月,內閣大學士蔡新親題桂峯村宗祠楹聯一副,譜敍一篇。
桂峯村 桂峯村
民國時期,桂峯村實行保甲制
解放後,桂峯村是洋中人民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
1962年,尤溪縣成立“桂峯公社”,管轄有:桂峯村、天堂村、上塘村等。
1969年,桂峯村龍亭水電站發電。
1974年,桂峯村開通桂峯至爐下公路四千米。
桂峯村 桂峯村
1978年,桂峯會場落成。
1979年,桂峯村建成會場門首路橋和桂峯小學新校舍。
1981年,桂峯村水尾三橋建成和下厝坑橋通車。
1982年7月29日,桂峯村高壓線通電。
1985年,桂峯村石印二橋連接會場涵洞建成並水泥蓋面。
2000年,桂峯村第十一次修譜,為上、中、下三冊印刷版問世。 [2] 

桂峯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桂峯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村域面積為15.39平方千米,村莊佔地面積為333畝。 [1] 
  • 地形地貌
桂峯村海拔550米,為半高山谷地,地貌特徵為丘陵、山地、谷地。 [1]  [3] 
  • 氣候特徵
桂峯村四季温和濕潤,全年平均氣温17℃—19℃,年均降雨1650毫米。 [6] 

桂峯村村落格局

桂峯村選址理念

桂峯村坐東朝西,背靠後門嶺與後門山,前臨峽谷,遠接羣山作為朝山,羣山環抱。 [3]  桂峯村村口處建“石印三橋”,以扼水口,形成了典型的藏風聚氣、負陰抱陽的風水格局。 [1] 

桂峯村空間佈局

桂峯村是高山型傳統村落,從空間形態上看,桂峯村是順應等高線佈局的自由式山地聚落,整個村落依山就勢分佈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正面臨谷,一條山溪貫穿全村。整體佈局順應地勢層次錯落,層疊而上,既尊重自然肌理又與環境相得益彰。全村共有11條嶺,一條街和一條環村路組成桂峯村交通構架。東西向有:百階嶺、神龜嶺、丹桂嶺和石獅嶺,南北向有:三十兩嶺、下坪街、武舉嶺、後門嶺、老藍嶺、步雲嶺等。 [3] 
桂峯村 桂峯村

桂峯村經濟社會

桂峯村人口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桂峯村户籍人口為1152人,常住人口為382人,主要民族為漢族。 [1] 

桂峯村經濟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桂峯村主要產業為釀酒、土特產銷售、旅遊業,村集體年收入為3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13500元。 [1] 

桂峯村主要景點

桂峯村綜述

桂峯古建築
桂峯古建築(9張)
桂峯村保存有多處歷史文化特色建築,包括古道、古嶺、古街、古樹、古書齋、山嶺式民居、古碑刻、古畫、古族譜等,現存清代前古建築39座,有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石獅厝、樓坪廳、步雲樓等典型古建築。 [1]  [3] 

桂峯村桂峯八景

  • 石筍擎天
石筍擎天,距桂峯村左裏許,山高有石三,相連矗立,高入霄漢。翰林院檢討韶九蔡以成詩:“參天森立影離離,濯雨捎雲翠色奇,莫道此君心似石,龍孫才見化龍時。”
  • 金雞耀日
金雞耀日,位於桂峯村右,《尤溪縣誌》記載“山有石盤,盤內一石,狀似翰音,翅足具備,長仞餘日出時,羽儀尤璨。”翰林院檢討蔡以成贊其:“疑向空中報曉籌,花冠欲帶彩霞流。從今好作高風鳳,一唱蜚聲遍九州。”
  • 玉泉湧蜜
玉泉湧蜜,位於桂峯村對面涼亭峽之下,泉水自石罅隙中湧出,清純沁齒,味甘如蜜。翰林院檢討蔡以成詩:“石罅涓涓湧細流,甜於厓蜜碧於油。欲知山澧源何處,請向南溪活水求。”
  • 丹桂飄香
丹桂飄香,桂峯村尾外有石嶺數百級,環嶺皆桂,四時花開,香氣襲人。距裏許尚帶餘馨。蔡以成詩:“分來靈鷲九秋分,散植丹厓月地涼。休訝蟾宮莫高折,桂花原是嶺頭香。”
  • 酒座清風
酒座清風,《尤溪縣誌》記載,“地坦而曠,石立周正,旁有小石,環列類座,行人至此,每披襟稱快。”拔貢蔡夢筆詩云:“一席當頭坐正東,青山道上酒家通。未逢陶謝先開甕,飲酒權酬君子風。”
  • 印橋皓月
印橋皓月,所謂印橋,即“石印橋”,橋位於桂峯村中心。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因橋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石橋周邊種有四株金桂、兩株紫荊,桂花樹頭的石墩砌成圓形、半圓形、長方形、方形狀,稱為日、月、書、印。 [7]  小溪邊有一石,平正如卵,每逢皓月時,石印中篆文恍惚可見。清舉人蔡鳴鳳詩云:“雁齒雙痕似卧波,圓靈境下影如何。分明一月千潭鏡,人跡何年印得多。”
  • 雙漈龍吟
雙漈龍吟,桂峯村水尾有一潭,潭上有漈,漈水雙流,如懸雙匹練,潭內另有一井,水清如鏡,大風雨時,有蛟龍飛騰像。舉人蔡鐘鳴詩:“上流分走如箭激,流入盤渦聲寂寂。時當夜月聞潛龍,知有仙人吹鐵笛。”
  • 三峽虎嘯
三峽虎嘯,桂峯村邊峽間有一亭,地高亭曠。盛夏至此,真有細葛含風之概。清歲貢霽堂蔡佔霖詩:“風虎由來氣類通,風聲宛似虎聲雄。扶搖萬里從茲悟,只在靈虛變化中。” [3] 

桂峯村下坪古街

下坪古街,簡稱“下坪街”,位於桂峯村中心地帶,遊客一進入村口,首先看到的就是這一排緊密相連、小巧玲瓏的古建築。它左接石印橋,面前有一塊開闊地,建築年代大多為清中後期之物。建築風格較之於其它房屋略顯得矮些。其特色是,各座屋面用封火牆隔離,一旦發生火災,能起到堵塞火路作用。 [3] 
桂峯村 桂峯村

桂峯村石建街區

桂峯村街區 桂峯村街區
桂峯村的一個特點是有路皆石,曲巷通幽。因為桂峯地勢崎嶇,各座建築之間的距離相對窄小,故而要用大量的石材構築護坡,諸如後門山厝的護坡多達14層、高達餘30米,這樣就形成了各條曲徑通幽的小巷。為便於行走,又在各小巷的路面鋪上石板條,形成獨特的街區路面。因每座房屋構建工程浩大,新建擴建相當困難,為保留街區的傳統風貌,奠定了基礎。 [3] 

桂峯村蔡氏祖廟

蔡氏祖廟
蔡氏祖廟(3張)
蔡氏祖廟位於桂峯村中心,坐南朝北,佔地面積1390平方米,建築面積731平方米,為二進單檐歇山頂木構建築,是蔡氏最早的肇基之地。祖廟背倚青山,面朝綠水,地理先生稱之為“飛鳳銜書”。
原祖廟始建於宋元時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二十二日夜,周圍民房失火,殃及祖廟,遂於次年在舊址上重新鼎建,現存建築基本完整。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天井、下堂。正堂為三層建築,迭梁式與穿鬥式混合結構。粗梁大柱,翹角飛檐,雕樑畫棟。面闊五間,明間高大寬敞,廳頭設有神龕,置歷代祖宗之神位,供後裔春秋祭祀。堂上高懸“九峯毓秀”、“進士”、“舉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匾額。三樓大廳兩側分置兩個圓窗,寓丹鳳之雙眼。沿11級垂帶踏跺而下,便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板鋪砌而成,兩旁設花架、置盆景。左右為廂房,邊走廊各置9級如意踏跺。下堂建築簡單大方,屋面正脊彩繪各種花卉圖案,色彩豔麗,栩栩如生。門廳兩側分置兩個圓形花窗,次間各置兩扇大門。順堂前11級垂帶踏跺而下,是三個前埕,埕前立有照牆。整座建築四周環有石砌走廊,屋後有五層花台,花台溝邊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譽為風水的“龍眼”。 [3] 
蔡氏祖廟 蔡氏祖廟

桂峯村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5張)
蔡氏宗祠位於石印橋上游,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蔡茂相(名雲鶴)高中進士後,第三年主持興建的。據桂峯《蔡氏族譜》記載:當時正值盛世,也是蔡氏家族鼎盛時期,“一時撥幣興工,備極輝煌冠冕”。從此,它成為蔡氏族姓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之一。
蔡氏宗祠為二進制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建築,方向270°,佔地面積948平方米,建築面積616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山門華表。面闊五間,左右次間與明間相通,構成一個寬敞的大廳。地面用石板和石灰三合土鋪就,異常堅固。正堂為祀典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採用減柱法構建,即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故有五爪龍構件。廳中植四柱,寬10米有餘。正楣中設一神龕,龕內豎立“皇清敕授儒林郎翰林院吉士六世祖登瀛蔡公妣徐安人神位”靈牌。楣柱懸掛清乾隆宰相、內閣大學士蔡新親筆題寫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廟貌報祖德宗功”的聯筒。額懸“着存”、“進士”、“兄弟舉人”匾,左懸一匾,文曰“欽命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學院邵享豫為文魁同治戊辰年鄉薦中武貢生蔡揚章立”。前左懸今人立“兄妹碩士”匾,前右懸今人立“碩士”匾各一方等。沿垂帶踏跺而下,為天井,左右各置花架。兩側為廂房,成門廳式結構。中堂內昂上懸“父子舉人”匾,正楣柱懸掛“最喜淵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繼君謨”筒聯,外廊懸掛“宗功垂福澤,祖德衍家聲”筒聯。中堂之前是一個小庭院,院內樹一根石旗杆,旁植奇花異草。
蔡氏宗祠門樓華表小巧華麗,額書“蔡氏宗祠”,左額畫“鹿竹(祿足)雙慶”,右額畫“鶴壽松齡”;左側牆檐有“鳳朝牡丹、鴛鴦戲水、四喜登梅、孔雀開屏、魚躍龍門”組畫。右側牆檐串畫“福壽平安、花開富貴、梅鵲爭春、傲霜秋菊、喜氣馥沁”組畫。門內柱聯為“蘭水家聲遠,西山世澤長”,門聯上為“繩其祖武唯耕讀”,下為“貽厥孫謀在儉勤”。大門以石材為框,厚重的大門板上繪製尉遲恭、秦叔寶兩位門神像。值得一提的是,全祠用80根巨大杉木柱子構建,寬枋大梁,不用一釘一鐵,全部用卯榫鑲嵌而成,結構嚴密,富有特色。登斯堂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3]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

桂峯村樓坪廳大厝

樓坪廳大厝位於村部後側,方向170°,佔地面積594.6平方米,建築面積520平方米,為二進制穿鬥式木構建築。因地勢陡峭,於右側另搭一樓板為廳,故曰“樓坪廳”,主體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
樓坪廳大厝樓坪廳大門為石築,與四周圍牆相連。門上方額題“績紹西山”四個大字,左書“丙申仲冬月”(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右落款“黃紹芳拜題”。大門兩側繪有壁畫,實際上是門樓的大門,折進門廳,中置一道封閉式大門,平常行走往兩旁出入,逢重大喜慶才打開中門。門樓左右與廂房轉角處各設一個拱門錢庫,左額書“彤雲”,右額書“紫氣”。門樓後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鋪砌,沿垂帶踏跺便登上了正堂。
樓坪廳大厝正堂主體為二層歇山頂建築,廳與走廊的地面均為三合土構。廳四周昂、枋的兩頭,均有木雕作替,中柱雕刻有古龍雙慶、梅花雀替、荷花撐託等。前廊內檐明次間的脊檁上,均有古龍和五蝠木雕。前廊左右木牆裙浮雕內容,分別有八卦(太極)瓶菊花、博古吊磬、壽瓶牡丹、古琴寶劍和八仙故事等。廊柱礎石刻,左為暗八仙鑲鐫琴棋書畫,右暗八仙鑲鐫菊梅桃牡。左廂房邊有一石砌古井,井水清澈見底。
樓坪廳大厝正堂明間與廂房交接處屋面置有擋濺牆,主要功用是防止雨水濺噴。在擋濺牆上作畫,是該民居的又一特色。右牆內側浮雕鷓鴣、石榴、幽蘭;外側浮雕風景畫,青松翠綠,百花鬥豔。畫面構圖似乎就是本座房子大門的外觀,門上對聯:“風調雨順享安樂,國泰民安定太平”。左牆內側浮雕斑鳩、翠荷、秋菊;外側浮雕風景園林等。 [3] 
桂峯村 桂峯村

桂峯村石獅厝

石獅厝為於村部右後側,方向113°,因厝藏一精美的石獅而得名。該厝系蔡氏天房25世加朝公於清嘉慶年間所建。面闊五間,進深3間,佔地面積590平方米,建築面積486平方米。
石獅厝山門(門頭仔)有一副精雕石刻對聯,文曰“三諫風高勳業在蘇黃以上,九峯派衍淵源從朱李而來。”背額書“紫氣東來”四字。
石獅厝主體建築為二進制穿鬥式歇山頂木結構,斗拱翹角,房屋四周依地勢築有圍牆,即能防寒保暖又策安全。正房(中堂)部分分別為明間、次間、梢間,地面為三合土搗築,堅固異常。前方左右分列廂房,中為天井,中砌垂帶踏跺,天井內全部用青石板鋪砌。與廂房相接的為中堂,整座建築均為杉木構建。房屋台基全用青石砌築,中為垂帶踏跺,兩旁為如意踏跺。正堂廳中柱穿鬥木雕雙龍朝鬥,計有六條古龍。昂首雀替中雕雙鶴、左為雙鳳朝陽,右為雙麒麟。前廊明間與次間脊檁用捲棚拱築,中置斗拱,左斗拱上有雙麒麟、空城計、“福”、“禧”人物木雕組合;右斗拱上有獅、馬和“壽”“祿”人物木雕組合,極富地方特色。走廊牆裙,左右各有三副木浮雕,右廊牆裙中為鳳朝牡丹、左為博古秋菊、右為博古幽蘭。左廊牆裙中為鳳朝牡丹、左為博古水仙、右為荷花。正房和廂房交接處,因地勢有落差,為防止雨水濺噴,左右各置一道擋濺牆,並在上面浮雕作畫。主要內容有風景、花卉、仕女、流雲及博古圖案等。廂房為單層建築,面闊兩間。兩個檻窗為鏤空木雕,左檻窗中為“福”、“祿”抽象木刻團雕,上首嵌雕二塊“琴、棋”圖案,下為“書、畫”圖案;右檻窗中為“壽”、“禧”抽象木刻團雕,上首為嵌雕“松、梅”圖案,下為“竹、荷”圖案。
石雕是石獅厝的又一特色:正廳柱礎雕刻內容有“鯉魚躍龍門”、“松鶴延齡”、“麒麟送子”、“鹿竹雙慶”、“馬上封侯”等。最華麗的是中堂正門額枋卷書石刻:中為“愛吾廬”,左為“居仁”、右為“由義”。石門下方浮雕:中圓為太極,外圈為火焰,比喻太陽,左右為雙鳳、雙蝠,邊為祥雲,下方為翻騰波濤。整個畫面構圖,即為“雙鳳朝陽”之意。石構門框側為如意,正面各雕刻一身着鎧甲武士,單手撐託上石枋,其右分別浮雕麒麟送子、雙獅戲球和柱杖壽星等。門柱下方浮雕纏枝花卉、松鼠、古龍。在門的兩側各鑲嵌一方形石雕圖案,中為長命鎖,四周邊框鐫刻琴棋書畫與暗八仙組合浮雕等。 [3] 

桂峯村七家頭

七家頭是桂峯村現存的明代建築之一,建於明朝末年,方向坐南朝北。當地人也稱之為七家堂,佔地面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為兩層式建築,建築較為簡陋。 [3] 

桂峯村後門田大厝

桂峯景點
桂峯景點(13張)
後門田大厝位於桂峯村右側山邊,方向坐東朝西。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為三進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築以圍牆。始建年代為清咸豐年間,據載,因厝主在該房建築後期出現意外變故,地面部分還來不及裝修,迫使工程中斷,故留下一些缺憾。
後門田大厝正堂為二層木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正廳)寬大氣派,雕刻精美。中正棟柱上為如意穿鬥,下為五爪古龍,纏枝菊花為枋替。正楣設一神龕,整塊大額枋雕刻“雙壽”、“卷書”、萬蝠流雲等花卉圖案。廳左整塊大額枋雕刻龍捲草、琴書及人物故事;廳右整塊大額枋雕刻“壽”錢、屏風式卷書及人物故事。前廊明間內檐雕刻琴棋書畫和人物故事,出挑雕刻牡丹、壽桃、石榴、書劍等。前廊次間內檐雕刻清“太平通寶”錢幣、“圓壽”,外檐雕刻牡丹、龍紋圖案。左右大額枋和前廊內外檐木雕的內容大體相同。
後門田大厝前廊外牆裙四扇分別雕有博古花瓶、琴棋書畫、八仙福(蝠)壽與飛禽走獸;窗花鏤空雕刻蟹、蝦、花瓶、琴書、博古、暗八仙等。兩邊雕刻風格大致相同,內容有所變化。正堂前兩旁是廂房,在廂房走廊的額枋上雕刻是該厝的又一特色。左廂房首枋正背雕刻內容為牡丹;二枋正背雕有雙鯉魚;三枋雕刻不老松;轉角昂上雕刻纏枝花卉。右廂房首枋正雕如意牡丹,背雕花籃;二枋正雕三魚戲水,背雕三魚;三枋正背雕刻木錦花;角雕纏枝牡丹。中堂後走廊內檐鏤雕菊花、桃花等。
後門田大厝中堂中設正楣,中楣邊木雕方天畫戟、鬥象、箭壺、馬鞍、鐘磬等。中堂正棟柱浮雕如意穿鬥、葫蘆寶瓶。中堂通廊內檐磨間為人物、松鶴,次間雕刻花瓶、麒麟等。內廊外枋串雕百花捲草,在桂峯古建築中為僅見,堪稱一絕。正堂的柱礎成鼓形狀,中堂柱礎為瓜瓣形,前廊的柱礎為方鬥形。除外,還發現該厝的牆上張貼着的清代厝主蔡兆源等科舉考試的捷報多張。 [3] 

桂峯村長房厝

長房厝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方向坐北朝南,為二進重檐五間七架樑三層木構建築,其佔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600多平方米。因是桂峯本地一蔡姓人家的長子所建,由此而得長房厝。歷經兩年將房屋建成。正廳中置神龕,祭供先祖。此厝背靠山田,內建護坡十幾米高。據族譜記載,本厝出過秀才兩名,此户人家因其是長子的身份和地位,在當地的也享有較高的威望。
相傳,長房厝在當年建造時,其所處的位置在半山腰上,後門山上便是一片田地,由於土質疏鬆,每到下雨的季節便造成山體滑坡,坡度達90度,高十幾米,如若遇到暴雨則會造成巨大損失,為了預防災害發生,在建造這座房子時,就先建成了較為牢固的護坡,據説,當年為了建成護坡,這家人便將山鐵鑄入山田內,層層鑄入,整整耗用了好幾萬噸的山鐵,而後再用花崗岩層層砌到最高處,這樣才使得這一護坡如此堅固。 [3] 
桂峯村古建築 桂峯村古建築

桂峯村後門山大厝

後門山大厝為獨立建築,始建於明末清初。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方向113度。為三進重檐歇山頂穿鬥式木構建築。據記載,該厝出過文武舉人各1名、秀才7名,文化氛圍濃厚,在桂峯村影響較大。
後門山大厝主體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下堂、廂房,右側為附厝、左側為附厝、書齋、書樓、洗硯池及崖刻所組成。四面用土石圍牆圈築。是厝主模仿官家府第結構而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正堂為二層,面闊五間,明間寬大,地面為三合土搗築。大廳中植四柱,下墊八角花崗岩柱礎。正楣為硃色大門鑲龕,構建獨特。廳正棟柱雕刻五龍,鑲刻五福(蝠);造月梁底託為龍鳳,中柱枋雕有蝙蝠、菊花雀替。廳柱礎底為蓮瓣,鼓腹處鐫刻鴛鴦戲水、梅花鹿竹、荷花鴛鴦、鶴壽延齡等圖案。正廳上懸“國之屏翰”、“文魁”、“武魁”等匾,已毀,只留下匾座。廳前廊邊置兩塊移動式屏風,中間團畫博古山水、八仙過海等畫。前廊牆裙木雕纏枝狀古龍,上窗為鏤空花窗,窗下方木雕雙獅戲球等。正堂與中堂結合處置一擋濺牆,左牆浮雕葫蘆、芭蕉圃扇與松鶴;右牆浮雕松鶴臘梅與書劍琴棋。其餘空間,繪有如意、卷草暈彩畫等。邊廂窗花均為古“壽”字,佐以纏枝花卉,構圖別具一格。
後門山大厝中堂為厝主接待普通賓客之處,中為客廳,中柱樑架上雕有古龍雀替。廳後邊置設三重門,正門平常關閉,逢重大紅白喜事才能打開,而日常只能從兩旁出入。明間與正堂相對小些,次間、梢間、盡間與廂房相連。下堂形制基本與中堂相符,所不同的是其右為邊廂,左邊為門頭仔,上雕雙菱、纏枝花雀替、錢紋、雙圈紋等木刻。門頭仔之下另設一石門亭,額題與對聯基本毀壞,只發現下聯“四迎送禮”幾字。
書齋是桂峯明末清初建築的一大特色,幾乎每座古建築都有,並在書齋周圍配有池塘、花圃等,可見當時當地蔡氏家族對文化的重視。後門山的書樓、書齋和崖刻題字位於附厝之左約20米,中間浚有一方約30平方米的洗硯池。洗硯池右後側刻有“活源”,左後鐫有“蒸雲”崖刻。書齋正廳壁上貼有很多當時考取功名的捷報,據記載,該厝子孫中考取舉人1名、貢生2名、秀才6名。 [3] 
木雕 木雕

桂峯村後門嶺民居

後門嶺民居位於村部左後側山邊,方向坐丁向巽(45°),為二進制單檐穿鬥式木構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後堂、廂房、二堂、門亭。左右為橫厝,左側建有華表山門。佔地面積1026平方米,建築面積893.75平方米。始建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後門嶺民居的特殊之處在於二堂為主廳堂,廳寬近8米。高傳説厝主在建築該房時,聽説蕭公菩薩(保護神)不進有兩層的房屋,但台基已就,也不便再進行更改,放棄了建兩層房的主張。所以,才有該房二堂作為主廳堂之故。二堂正廳設正楣,後為神龕,祀祖宗之靈位,平常兩扇大門關閉,祭祀時開啓。正楣柱懸掛一副筒聯,上聯“大業帷修德”,下聯“敦綸在讀書”。二堂梁枋雕刻形意古龍,下有各類花卉雀替。
後門嶺民居後堂為雙層木建築,共分明、次、稍、盡間,進深兩間。廊外有橫厝,進深三間。正設垂帶踏跺,有11級落差。最特別之處是象服石往裏凹,深約0.5米,使踏跺的垂帶成懸空狀。天井全部用石板條鋪砌。天井兩側為雙開間廂房。窗花稍成簡單。前廊柱礎陰陽雕刻荷花仙鶴、蟾宮折桂、喜鵲登梅以及左男官女右侍等圖案。天井鑲鋪青石板,邊沿修成弧形,做工講究。
後門嶺民居下堂相對矮小,中廳木雕為古龍、蝙蝠及花卉。前右為廂房,左為門亭。左側距離正厝25米處,設一華表山門。額題“功績蘭水”四個行書大字,上書“丁卯年(1747年)菊月”,下書“林慈題”。旁佐繪喜鵲登梅、夏荷秋菊等圖案。 [3] 
桂峯村壁畫 桂峯村壁畫

桂峯村歷史文化

桂峯村地名由來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北宋端明殿學士、書法家蔡襄之後裔九世孫蔡長,發現桂峯之地山川靈秀,可為安居之所,便在今祖廟處結廬而居,故祖廟成為蔡氏在桂峯的安居肇基之地,初定村名為“嶺頭”。
元代初年,桂峯村其它族姓或外遷或消失,而蔡氏子孫開始大規模開荒造田,建設村莊,鋪設石路,廣種桂花,遂改村名為“桂嶺”。
明代洪武初年,尤溪區劃分為50個都,桂峯為十六都的中心村。至明中葉,人口逐步增多,經濟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礎。蔡氏子孫奉行“耕讀傳家,經史名世”的祖訓,文化氛圍開始濃厚。讀書人中有多人先後考中了秀才、貢生、舉人,建起了蔡氏祖廟,又有20幾座新居拔地而起。蔡姓成為方圓百里內的名門望族。所以,外人開始稱桂嶺為“蔡嶺”或“蔡嶺頭”,正名為“桂峯”。 [2] 

桂峯村歷史人物

據記載,桂峯村明清兩代中進士3名,中舉人12名,中秀才412名。解放以後,桂峯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就達數百人之多。其中大學生107人,碩士7人,教授、工程師多人。
桂峯村主要歷史人物:蔡襄、蔡新、蔡候採、蔡念殷、蔡長、蔡龍豪、蔡鳴鳳等;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於宋淳祐七年(1247年)肇基;清文華殿大學士葛山蔡新作《八景總詠》詩等。 [2] 

桂峯村傳統技藝

桂峯村“閩劇戲社”,俗稱“琴館”,後發展成為名傳四鄰的閩劇團“蔡嶺班”,被譽為“尤溪第一團”。
20世紀40年代,閩劇戲社劇團已具規模,前後台人員齊備。有人街頭統計,全村千餘人口的桂峯有近五分之一的人(約二百多人)曾上過桂峯戲台。行頭(服裝道具)皆是演員志願者利用農閒時去灣口、高州一帶拖轤和挑柴爿掙的錢拿去購置的。 [8] 

桂峯村節慶活動

社日:二月擇吉日賽社迎社神,以祈禱風調雨順,到秋天收成後亦然。
浴佛節:四月初八,寺僧以甘草湯浴佛。各家各户買餅分食,俗稱“養齒”,實際上是因麥秋至而嘗新。 [8] 

桂峯村祭祀崇禮

桂峯村
桂峯村(5張)
桂峯村有祭祀祖先的習俗,除了家祭外,祠堂祭祖是家族祭祖活動中規模最大,禮儀最隆重的一種。家譜中規定有春風、秋風、冬至祭祖的慣例。祠祭禮儀講究繁文縟節,一般都比較隆重、排場。祭禮前,主祭與執事人將祠堂打掃乾淨,佈置廳堂,擺好各種用具。執事人中有正獻主祭、助祭、陪祭、通贊、引贊、陳設、讀祝、東配分獻、西配分獻。
行祭當天,全族都要盛裝打扮,時辰一到,儀式開始,鳴鼓而入祠。司儀者引導族親按性別、輩份分別站好,男左女右。先由執事者點燃各種香燭,並把各種祭品擺上供案,有全豬、全羊、全雞、全魚以及果品、糕點、齋菜、酒。擺好供品,司儀引主祭人盥洗雙手,洗畢,司儀高唱“迎神”開中門,迎接祖神的降臨,鼓樂齊鳴,主祭人上香並奠酌、一跪三拜。跪畢,開始行古代大禮三獻禮。 [8] 

桂峯村村志族譜

桂峯村族譜
桂峯村族譜(3張)
桂峯蔡氏家族重視傳統的宗族血緣關係,蔡氏族譜定為三十年一修,現存的130多冊族譜,詳細介紹了蔡氏宗親淵源,激勵着蔡氏後人不斷進取。即所謂的“蘭水家聲遠,西山世澤長”。 [1] 
桂峯村從古就有敬祖穆宗、重視編修族譜的傳統,《桂峯蔡氏族譜》自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間先後修纂續編了9次。20世紀60—70年代,族譜在歷史性的災難中數次遭劫,幸得宗親保護。1989年,譜系曾作部分續修。1998年,桂峯村前輩長者倡議再次續纂族譜,世紀之交,修纂之功業已完竣。

桂峯村物產美食

桂峯村特色物產

桂峯村盛產毛竹、油茶、毛木耳、布朗李等經濟作物,同時黑山羊、山地雞等生態養殖業較為發達。 [6]  桂峯村主要為梯田,種植水稻、辣椒、玉米、地瓜、南瓜和紅白蘿蔔等農副產品。
自釀美酒是桂峯的一大特色。“足未臨村口,已聞佳釀香”,是桂峯的真實寫。因為桂峯山高而水清,適合釀酒。桂峯的“桂花佳釀”早已名聲在外,飲酒行拳成為日常當地飲食文化的一大特徵。 [9] 
桂峯曬秋 桂峯曬秋

桂峯村美味美食

桂峯村有地方特色名萊桂沁冬粉和玫醉香排;特色萊有紅糟焙兔肉、椒鹽烤全鴨、糟萊燴牛肉、茴香燜豬腳、泥鰍煮粉幹、紅菰煨粉絲、當歸燉羊肉、筍豆炒下水、肉丁炒筍乾、過冬鹽臘肉、紅芽芋沾蝦酢、老酒醉鮮蝦、椒鹽煎泥鰍、醬蒜蒸田螺、紅糟炒田螺、秋炒醃春筍、藥薯煨豬肚、苦萊熬上排 、百合花煎蛋、金針燴雛雞等;草根湯類有帶仔藤煮兔肉、草根上排湯、草根熬豬腳等;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阿言伯切面 、七里婆鍋邊、阿武公糕餅、阿培哥光餅等。 [9] 

桂峯村榮譽稱號

桂峯村
桂峯村(12張)
2003年1月8日,桂峯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10] 
2007年5月31日,桂峯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1] 
2012年12月7日,桂峯村被福建省農業局授予首批“福建省生態文化村”。 [12] 
2012年12月17日,桂峯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4] 
2013年3月2日,桂峯村被原農業部評為2012年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 [13] 
2015年7月31日,桂峯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為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 [14] 
2017年12月27日,桂峯村被福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評為“福建省二十佳旅遊特色村”。 [15] 
2019年7月23日,桂峯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 [5]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16]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名單。 [17-18]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愛衞辦擬命名為福建省衞生村。 [19] 
桂峯村 桂峯村

桂峯村旅遊信息

桂峯村概況

桂峯村有着近800年的歷史,現存明清古建築39棟,是我省古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自2003年福銀高速通車以來,桂峯村便依託傳統建築風貌和民風民俗資源,以保護古村落核心區為主,開發利用為輔,將古建築保護與旅遊、農業、文化等融合,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文化休閒旅遊業等。咖啡屋、茶舍、民宿以及民族服飾租用旅拍等新業態在古村落裏應運而生,遊客也隨之紛至沓來。 [20] 

桂峯村交通

桂峯村
桂峯村(2張)
桂峯村位於尤溪縣洋中鎮東北部,距福銀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僅12公里。
駕車路線:沿福銀高速洋中互通口下高速,向右轉上匝道行駛,向前行駛約100米右轉進入洋中路行駛,後進入X737行駛即可到達桂峯村。
坐車路線:從尤溪動車站,坐2路或6路公交車到達尤溪汽車站,再乘坐“尤溪—洋中”班車 ,到達洋中後可與其他人拼七座麪包車到達桂峯村。

桂峯村導覽

第一條線路:(大眾旅遊)(下車)村口——石印橋——蔡氏宗祠——石砌街區——樓坪廳——石獅厝——七家頭厝——後門田厝——長房厝——後門山厝—— 後門嶺厝——蔡奇祖居——立剛堂——蔡氏祖廟——武舉厝——半月塘書齋——下坪古街——姻緣樹——福州古道——引鳳亭。
第二條線路:(下車)村口——石印橋——蔡氏宗祠——石砌街區——樓坪廳——石獅厝——七家頭——後門田——長房厝——後門山厝—— 後門嶺厝——蔡奇祖居——蔡氏祖廟——武舉厝——引鳳亭。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