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柯靜採夫

鎖定
柯靜採夫(риго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зинцев,1905年3月22日-1973年5月11日)
格里高利·柯靜採夫是蘇聯著名電影導演。柯靜採夫1921年開始從事電影製作。他的默片作品包括表現主義風格的The Overcoat (1926)和New Babylon (1929)。他最著名的影片是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李爾王》《哈姆雷特》。 [1] 
中文名
格里高利·柯靜採夫
外文名
риго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зинцев
別    名
Grigori Mikhailovich Kozintsev
國    籍
前蘇聯
出生地
烏克蘭基輔
出生日期
1905年3月22日
逝世日期
1973年5月11日
星    座
白羊座
畢業院校
俄國皇家藝術學院
職    業
電影導演、編劇
代表作品
《李爾王》《唐吉訶德》《S.V.D. - Soyuz velikogo dela》
逝世地
蘇聯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

目錄

柯靜採夫主要作品

主要影片有:《十月姑娘的奇蹟》(1924)、《外套》(1926)、《鬼輪》(1926)、《大事業同盟》(1927)等。他早期作品的特點是運用插科打諢的表現手法,在電影表現方面進行實驗。自1929年拍《新巴比倫》一片起,轉向社會題材。1931年,他拍的第一部有聲片《一個女性》是向現實主義藝術的轉變。標誌他的巨大成就的作品是與..塔拉烏別爾格合作表現馬克辛的三部曲:《馬克辛的青年時代》(1935)、《馬克辛的歸來》(1937)、《革命搖籃維堡區》(1939),在這 3部影片中,他以成熟的導演技巧塑造了一個具有信服力的、革命時代俄羅斯工人的典型人物馬克辛。這些影片充滿革命的浪漫主義,展示了俄羅斯人民的性格。他後來拍了幾部較成功的傳紀片:《皮羅果夫》(1947)、《別林斯基》(1951)。50年代以後,改編外國經典文學作品成為他創作的主要領域。比較重要的作品有:《堂吉訶德》(1957)、《哈姆雷特》(1964)、《李爾王》(1971)。其特點是深入挖掘人道主義、與仇恨人類的思想進行鬥爭。他還曾在舞台上導演過《李爾王》、《奧賽羅》、《哈姆雷特》等名劇,他曾在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任教多年。撰寫過大量理論著作。重要的有:《悲劇的空間》、《藍色銀幕》等。

柯靜採夫簡介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蘇聯人民藝術家、教授。1905年3月22日生於基輔,1973年5月11日卒於列寧格勒。曾就學於彼得堡,1921年與塔拉烏別爾格和尤特凱維奇共同組織奇異演員養成所。他早期拍攝的影片均與特拉烏別爾格合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