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

鎖定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俄語: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Чичерин,1872年11月24日-1936年7月7日),列寧斯大林早期的蘇聯外交部長(1918-1930),俄國貴族出身,懂六國語言,獨身,喜歡莫扎特的鋼琴,母系出自蒙古,1897年進入俄國外交部檔案室工作。1904年遷居柏林,後遷居巴黎,並作為一位孟什維克,同法國社會黨進行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一位布爾什維克。在倫敦居住時,因幫助英國工黨反戰,被關進英國監獄的牢房。十月革命後,於1918年1月回到俄國。同年至1930年,先後擔任蘇俄副外交人民委員、外交人民委員等職。曾為新生政權爭取國際承認,提高國際地位,做了大量努力。後因病辭職。1936年7月7日逝世。 [2] 
中文名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
外文名
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Чичерин
國    籍
前蘇聯
出生日期
1872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36年7月7日
職    業
外交家
出生地
俄國坦波夫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人物生平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俄語: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Чичерин,1872年11月24日-1936年7月7日),列寧斯大林早期的蘇聯外交部長(1918-1930),俄國貴族出身,懂六國語言,獨身,喜歡莫扎特的鋼琴,母系出自蒙古,1897年進入俄國外交部檔案室工作。1904年遷居柏林,後遷居巴黎,並作為一位孟什維克,同法國社會黨進行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一位布爾什維克。在倫敦居住時,因幫助英國工黨反戰,被關進英國監獄的牢房。十月革命後,於1918年1月回到俄國。同年至1930年,先後擔任蘇俄副外交人民委員、外交人民委員等職。曾為新生政權爭取國際承認,提高國際地位,做了大量努力。後因病辭職。1936年7月7日逝世。 [2]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主要事蹟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佈列斯特建奇功

1918年1月8日,根據列寧的建議,契切林被任命為副外交人民委員,在當時險惡的國際環境中,他走馬上任,開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為了執行蘇維埃國家的外交政策,鞏固蘇維埃的地位,必須建立自己的外交機構,但是,在當時外交人民委員會工作的大部分幹部都不懂外語,不會起草外文文件,也不瞭解外事工作中的具體步驟,而契切林自幼聰穎好學,從未間斷學習外語,他能夠用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捷克語、波蘭語、塞爾維亞語、愛爾蘭語、西班牙語等lo幾種語言熟練地進行交談。於是,契切林辦起了外事幹部培訓班,幫助儘快掌握各種專業知識,使之成為內行。 ·
契切林走馬上任之時,正是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決戰關頭。俄國當時還在同德奧激戰,而國內許多封建主因不滿於新生的蘇維埃政府而發動了武裝暴亂,生活日用品極端匱乏,許多人對蘇維埃政權能否繼續存在下去產生懷疑,在這種條件下,蘇俄的出路就是儘快與德國及其同盟國談判,以退出戰爭,取得和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致力於發展經濟,才能穩住日益惡化的國內局勢。
1917年12月2日,蘇維埃政府同德國及其盟國在佈列斯特——裏托夫斯克簽訂了停戰協定,幾天後又開始了締結和約的談判。德國利用蘇俄國內革命勝利不久,國內困難重重,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媾和條件。 ·
俄共(布)黨內經過多次研究,形成了以列寧的“簽約派”、布哈林的“國際派”和托洛茨基的“不戰不和”派為代表的三派意見。在列寧的堅決要求下,中央委員會通過了延長和平談判,不使談判破裂的決議。但當時的代表團團長、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托洛茨基卻違背了列寧的指示和中央委員會的決議,自行宣佈蘇俄退出戰爭,軍隊復員,但拒絕同德國締結和約。於是談判破裂。
2月18日,德國及其同盟國軍隊從波羅的海至黑海向蘇俄發動全面進攻,在敵人的優勢兵力下,俄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局勢萬分危急。2月23日德國提出更加苛刻的媾和條件,而且要求在48小時內接受,並規定在3天內簽訂和約,和約的批准不得遲於兩週。
蘇維埃人民委員會鑑於托洛茨基的原則性錯誤,解除了他外交人民委員的職務,2月11日,列寧簽署了任命契切林為代理人民委員的命令。2月24日夜,在列寧的建議下,蘇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締結和約的決議,授權契切林代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德國簽訂和約。
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契切林立即率領蘇俄代表團趕往佈列斯特,代表團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佈列斯特。這時德奧集團的代表早已抵達,並通宵達旦地研究和約草案,以期從蘇維埃俄國那裏撈取最大限度的好處。和會於3月1日在佈列斯特開幕。契切林代表蘇維埃聲明,由於簽訂和約是“在吏無前例的條件下,在前所未聞的強制氣氛中進行的,”因此討論和平條件,就德國提出的和約草案進行談判是虛偽和毫無意義的。 .
1918年3月3日下午5時50分,佈列斯特和約連同經濟和法律附件及其補充文件在佈列斯特簽署。3月15日,和約在第四次全俄蘇維埃非常代表大會上得到批准。
佈列斯特和約的簽訂對年輕的蘇維埃俄國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列寧稱它是一個“不幸的和約”,但正是這個“不幸的和約”使蘇俄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從而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以發展國民經濟,積蓄革命力量,以迎接帝國主義對蘇俄的顛覆和鬥爭。
契切林對簽訂佈列斯特和約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甘願背上罵名而毅然前往簽約的革命精神,雖然在當時為許多人所不理解甚至責難,但卻受到列寧的高度讚揚。佈列斯特和約簽定生效後不久,德國政府就派人送來條文的俄文和德文文本。列寧在看到那些裝幀精美的文本後,提議把它們送給立了功的契切林留作紀念。《佈列斯特和約》簽訂以後不久,1918年5月30日,契切林被正式任命為外交人民委員。 [1]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揚名熱那亞

1921年9月13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通過決定:在償還沙俄外債問題上準備對資本主義各國作出重大讓步,以便同他們達成全面協議。10月28日,契切林代表蘇維埃俄國就此向英、法、意、日、美5國發出照會,建議召開國際會議,以研究解決建立歐洲和平經濟合作的問題。照會的發表震動了各國政府。並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的關注。英國和意大利馬上表示贊同召開歐洲國際會議。
1922年1月7日,意大利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的名義邀請蘇俄政府代表團於3月初到熱那亞參加會議,並希望蘇俄代表團能由列寧親自率領。 第二天,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電覆意大利外交部,表示蘇維埃政府愉快地接受邀請,並且説明:“如果人民委員會主席列寧因工作繁忙不能離開俄國,代表團的組成及擁有的全權和列寧本人蔘加時完全一樣。1922年1月27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非常會議通過了參加熱那亞會議的蘇維埃代表團的成員名單:代表團團長——列寧,副團長——契切林。由於形勢十分複雜,各種反蘇勢力活動猖獗,國內紛紛要求:“保護列寧,不要讓他出國。”考慮到列寧的安全問題,俄共(布)中央委員會通過了列寧不出席會議的決議,於是契切林成為代表團的團長,擔負起全部的責任。臨行前,契切林對《真理報》和《消息報》記者發表講話,表示“將誓死保衞蘇維埃俄國的主權不受侵犯。”
1922年4月10日下午3時熱那亞會議召開。會議主席意大利首相法克塔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等協約國代表一唱一和,妄圖把奴役性條約強加給蘇俄。5時30分,會議主席由蘇俄外交人民委員、代表團代理團長契切林發言。他首先用沉穩的法語發表演説。他説,蘇俄代表團“到這裏來的目的是為了和平,是為了恢復被長期的戰爭和戰後政治破壞了的歐洲經濟。”他強調指出:“在當前這個歷史時代,衰老的社會制度和新生的社會制度並存是可能的,體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所有制之間的經濟合作,對於世界經濟復興是絕對必要的。”但這種合作必須建立“在互利、平等和充分的、無條件的相互承認的基礎上。”
接着他又説:“俄國是歐洲最大的國家,擁有無限豐富的自然資源,它的復興是世界經濟復興必不可少的條件。”俄國政府準備在經濟上對外開放,把幾百萬俄畝肥沃的土地以及一部分森林、煤炭、礦產資源租賃給外資經營開發,“但是,只要新的戰爭威脅着歐洲和全世界,而這種戰爭又很可能是破壞力更大,更具有毀滅性的戰爭,恢復世界經濟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因此,蘇維埃俄國提出普遍裁減各國的軍備和軍隊,宣佈準備支持一切旨在減輕軍事負擔的建議。“為了建立普遍的和平,,應當在各民族完全平等,並承認各民族有權決定自己命運的基礎上召開世界大會。”
此外契切林還提出必須修改國際聯盟盟約,同時嚴正聲明,蘇維埃代表團決不會接受奴役協定。契切林的發言雖然簡短,卻是蘇維埃政府成立以來第一次利用國際會議的講台,鄭重宣佈對外奉行和平共處政策的一個聲明,因而受到與會者的重視。但是,有人卻説用法語演説是“不妥當”的,接着契切林撇開議員,流利地用英語重複全篇發言,這時任何人也無法制止全場的歡呼了。
契切林的講話遭到英法的激烈反對,法國代表特別反對普遍裁軍的建議,而英國則提出賠款要求,要求蘇維埃政權承認沙皇和臨時政府的一切債務,把一切已經收歸國有的企業還給外國企業主,取消國家對外貿易的壟斷。為了勸説蘇俄代表團作出讓步,4月14日一15日兩天,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邀請契切林及其它代表到他的寓所亞爾培蒂別墅舉行非正式會談,協約國代表採用種種危脅手段,而契切林泰然自若,應付自如,以其聞名的“反建議”打破了帝國主義的陰謀,於是雙方各執己見,談判陷入僵局。
在契切林的堅決鬥爭下,協約國方面終於作出了讓步。4月15日,勞合·喬治提出西方國家的方案,表示在討論俄國的戰時債務時,協約國會考慮俄國的實際困難,但在私人債務問題上,立場依舊。法國外長巴爾都聲稱:“首要的是,必須讓蘇維埃政府承認債務。如果契切林對這一點做出肯定的回答,則會議可繼續進行;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會議只好就此結束;若他的答覆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會議就等下去。”
契切林宣佈必須向莫斯科請示,而拒絕對這個問題作出正面回答。就在此時,一件使帝國主義列強大吃一驚的事情出現了。
那就是蘇德拉巴洛條約的簽定。在出席熱那亞會議的西方國家中,德國的處境是特殊的。由於它是戰敗國,因此對整個會議的進程毫無影響。熱那亞會議一開始,德國代表團就受到冷遇和壓制,德國代表團惶惶不安,生怕協約國和蘇維埃俄國簽訂不利於德國的條約。以契切林為首的蘇俄代表團及時抓住了這個良機,馬上開會研究並作出決定:利用德國代表團在協約國與蘇俄之間搖擺不定並開始把希望轉向蘇俄的時刻,發動一次外交突擊。
4月16日凌晨1時15分,代表團成員越飛打電話給德國代表團成員德國外交部東方司司長馬爾藏,邀請德方在16日上午11時到熱那亞郊區拉巴洛重開談判。並特意聲明:這是星期日,蘇俄代表團才能抽出時間來。馬爾藏馬上向德國外交部長拉特瑙報告,並把德國代表團全體成員叫醒,緊急召開“睡衣會議”。會議開了兩個小時,早晨5點才決定通知俄國人:依約赴會。
4月16日上午11時,雙方舉行第一次會談。在下午進行的第二次會談中,雙方就條約文本達成了協議。拉特瑙和契切林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條約上籤了字。在條約中,兩國政府彼此同意完全放棄對於戰爭費用以及他們在戰時給本國人民造成的戰爭或非戰爭損失而索求賠償的權利。條約還規定,立即恢復兩國外交關係,雙方還同意在相互貿易和經濟關係方面採用最惠國的原則。
拉巴洛條約的簽訂是契切林卓越外交才能的體現。它就像一顆從天而降的炸彈,使帝國主義列強驚慌得不知所措。它使蘇俄的談判地位有了進一步的加強,但由於英法的頑固立場,熱那亞會議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1922年5月19日,熱那亞會議閉幕,勞合·喬治在閉幕式上攻擊蘇俄,把蘇俄比作負債累累的窮人,當債主向他討債時宣佈説,“不,我的原則是不還。”對於這種攻擊,契切林從容地回答:“英國首相沖着我説,鄰人借錢給我,我必須償還他。好,為息事寧人計,在這種特定情況下我同意怎麼辦。可是我應當補充一點,若是這個鄰人闖進了我的房子,打死了我的孩子,搗毀了我的傢俱而且把房屋都燒掉了。這樣一來,起碼他應先賠償我的損失才對。”
契切林正是靠着他敏捷的思路,外交才能,認真執行列寧的指示,雖然在會議上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但在會外卻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蘇維埃俄國成為熱那亞會議的最大勝利者。 [4] 

格奧爾基·瓦西裏耶維奇·契切林人物評價

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在紀念蘇聯第一任外長契切林誕辰90週年之際認為,契切林的光榮的名譽是在二十世紀30年代末期在斯大林執政之下被無理地毀掉了。 他説,蘇聯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共處原則為基礎的。 [3] 
參考資料
  • 1.    張秋生主編:《縱橫捭闔的外交家》,長春出版社,1994年,第21-24頁。
  • 2.    李蓉、張延忠主編:《中國共產黨第一至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錄(增訂本)》, 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年,第357頁。
  • 3.    《外電評述:葛羅米柯紀念契切林誕辰的文章》,《參考消息》1962年12月6日。
  • 4.    張秋生主編:《縱橫捭闔的外交家》,長春出版社,1994年,第24-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