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核航彈

鎖定
核航彈(Nuclear aerial bomb)是一種可用於實戰的核武器。炸彈內部裝有核裝置稱為核航彈,由轟炸機運抵目標上空投擲。最早使用的核航彈是美國於1945年8月投放在日本廣島、長崎的2顆原子彈。核航彈在美國的核武庫中佔有重要作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後,遂進入核航彈的研製,並於1965年5月14日成功的進行了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標誌着中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武器。
中文名
核航彈
外文名
Nuclear aerial bomb
別    名
原子彈
概    念
由轟炸機運抵目標上空投擲
出現時間
1945年8月
MK-41直徑
1.32m
使用者
美國
用    途
軍事戰略威懾
種    類
MK-28核航彈與W-28核彈頭 MK-41核航彈(威力增強版)等

核航彈概念

這種航彈通常由戰略轟炸機戰術轟炸機運抵目標上空投擲。

核航彈介紹

現代核航彈一般有降落傘。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的2顆原子彈,是最早使用的核航彈。美國裝備有5種類型核航彈,核航彈是美國核武庫中的重要武器,佔有重要作用。首次襲擊就是從核航彈開始的。

核航彈中國相關試驗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後,核裝置與運載工具結合、形成有實戰威力的核武器的任務,擺上了重要的位置。美國人説中國在5年內解決不了運載的問題,西方記者也説中國人“有彈無槍”。
其實,核武器研究所早在研製第一顆原子彈試驗裝置時,就已經充分考慮到機載核航彈的問題。朱光亞主持制定的核武器研究所1960年科學研究計劃中,安排了航彈氣動外形、彈體結構和引爆控制系統的研究和設計項目。
1962年,朱光亞參與起草的“兩年規劃”和由他主持制定的“兩個綱領性文件”中,也對核航彈作出了安排。朱光亞與郭永懷、龍文光等一起組織科技人員與航空部、電子部、國防部五院(航天部)等部門協作,開展核航彈的研製工作。
到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時,航彈氣動外形、結構和總體佈局以及引爆控制系統設計都已確定,運載航彈的飛機也已改裝完成。隨後,他們又在首次核試驗的基礎上,對核裝置的理論模型和結構做了設計改進,最終完成了首顆核航彈的研製。
1965年5月14日,在羅布泊成功進行了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這標誌着中國開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武器。為了表彰和鼓勵從事核武器研製和試驗的人員,5月30日,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賀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宴請參加首次原子彈爆炸和核航彈空爆試驗研製人員和有關部門代表,朱光亞作為科學家和部門代表之一受到了親切接見。

核航彈種類

MK-28核航彈與W-28核彈頭
MK-28系列最早於1958年進入服役,它可以以五種不同的配置進行部署。最初,MK-28的外形分成內掛型(Internal,IN)、外掛型(External,EX)以及減速外掛型(Retarded External,RE)。MK-28核航彈最終於1991年才退出現役。除了在博物館中的空空的外殼以外,再也沒有MK-28存在了。MK-28是美國曆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核武器,同時也是產量第二大的核武器。
MK-28IN主要掛載於彈倉中,包括F-105的彈倉,而MK-28EX則設計用於所有的轟炸機以及戰鬥轟炸機,這兩者都是用於進行戰略打擊。而MK-28RE則是在MK-28EX基礎上增加了減速傘(4英尺的引導傘,28英尺直徑的主傘)。
在這些類型之後,還出現了Full Fuzing Internal型,用於60年代出現的新的低空轟炸方式,可以空爆、地爆或者延遲引爆。Retarded Internal型(RI,減速內掛型),是第五種也是最後一種變形,它採用一種不同的、更大的減速傘裝置,以適應低空投擲。
MK-28核航彈直徑20或者22英寸,長96~170英寸,重1700~2320磅,威力110萬(Y1)、35萬(Y2)、7萬(Y3)或者145萬(Y5)噸。在1958年1~3月以及8月到1966年5月之間製造,共製作了4500枚。Y4型則是一種純裂變彈,威力20000噸級。MK-28總共有20種改型與變型。
MK-41核航彈(威力增強版)
MK-41對於美國人來説是一個里程碑般的產品。因為它是美國在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估計以後也是了),其威力達到了2500萬噸,而且是有史以來效率(威力-重量比,它每噸重量的威力達到了520萬噸)最高的核武器。
1955年,USAF發出了一種Class B級(重量超過10000磅/4545kg)大威核武器的需求,由此導致了MK-41的誕生。很快,僅僅大概一年以後,在1956年5月27日的“紅翼-祖尼”(Redwing – Zuni)核試驗中,MK-41就驗證了自己的威力。在計劃中,還要發展一種用於ICBM的核彈頭型號,但是計劃於1957年被取消了。
MK-41是美國的一種三段原理的氫彈。它有一個氘-氚爆炸核心,據推測可能使用固體富鋰-6核燃料用於聚變反應。它有兩種型號,Y1型是“髒”型,使用鈾-238第三級,而Y2型則比較“乾淨”。MK-41重4850kg,它擁有其它核武器所沒有擁有的高威力-重量比。
美國政府曾經於1963年宣佈要發展威力3500萬噸級的熱核核彈頭用於武裝“大力神”Ⅱ彈道導彈(有效載荷為3700kg),如果發展成功,其威力-重量比將幾乎到達MK-41的兩倍。
MK-41核航彈採用長圓柱體外形,重4850kg,採用“泰勒-烏拉姆”( Teller-Ulam)型設計,使用一個4~10萬噸級的高濃縮鈾裂變前級來引爆固體的富鋰-6(含量達到了95%)熱核燃料,其有500~1000kg的固體鋰-6在一個天然鈾的長圓形容器中。
MK-41是一種典型的裂變-聚變-裂變型熱核武器,常被稱作“三倍高熱核反應恐嚇”( thermonuclear triple threat),也常稱為“髒”氫彈,這是因為它們在爆炸後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塵埃,人一旦接觸會導致癌症等放射性病。
MK-41是有UCRL設計,作為一種里程碑般的武器,其經過了兩次理論核試驗。第一次就是前面提到的“紅翼-祖尼”(Redwing-Zuni)試驗,其採用了“Bassoon”裝置,直徑39英寸,長135.5英寸,重12158磅,預計威力2~300萬噸級,實際威力達到了350萬噸,證明了設計的成功。這次試驗可以説相當的乾淨,85%的能量來自於聚變反應,只有15%來自裂變反應。
第二次試驗是在不到兩個月後的7月20日進行的,代號“紅翼-特瓦”(Redwing-Tewa),使用代號“Bassoon Prime”的裝置,尺寸與前一次的相同,但是重量增加到了15735磅。預計的威力6~800萬噸,但是實際只有500萬噸,這表明在那個年代核武器的設計還是很不穩定的。這次試驗非常的“骯髒”,只有13%的威力來自聚變反應,而87%的能量來自於裂變反應。這次試驗的裝置聚變威力只有65萬噸,而Zuni試驗達到了300萬噸。
這兩次試驗都是隻是概念性設計的試驗,在根據這兩次試驗的結果進行了武器化再設計以後的實際產品在投入服役前又進行了附加的試驗。
在1957年8月31日的“鉛垂-煙霧”( Plumbbob Smoky)試驗中測試了第一與第二級,預計威力4.8萬噸,實際威力為4.4萬噸,這次試驗中只有少量的聚變成分。
原型的TX-41炸彈的“潔淨”型在1958年5月31日到7月27日間進行了3次試驗,分別是Hardtack 行動階段1中的Sycamore、Poplar與Pine試驗。
在Sycamore試驗中,使用了2級潔淨型的TX-41,直徑50英寸,長112.6英寸,重9723磅,預計威力500萬噸級,有200萬噸來自於裂變,實際威力只有可憐的9.2萬噸,第二級只探測到了低層次的引爆。可以説是一次失敗的試驗。
在7月12日進行的Poplar試驗中,是第一次試驗的重複,但是試驗用的炸彈進行了修改,尺寸有所縮小,直徑48.2英寸,長112.1英寸,重9316磅。預計威力為500~1000萬噸級,只有45萬噸來自於聚變反應。這次試驗獲得了成功,實際威力達到了930萬噸(是Hardtack I行動中威力最大的一次試驗,也是美國曆史上威力第5大的核試驗)。
7月27日進行了最後一次的Pine試驗,這次是一枚三級爆炸的型號,炸彈直徑50英寸,長112.6英寸,重量減少到了8752磅。這次試驗的預計威力4~600萬噸,其中只有20萬噸來自於聚變反應。實際威力只有200萬噸,而這枚炸彈還被認為採用了兩個初級。
最終的設計是在1960年10月完成並投入了生產。
4英MK-41直徑尺4英寸(1.32m),長12英尺4英寸(3.76m),重4850kg。由於重量的原因,只能由B-52“同温層堡壘”或B-47“同温層噴氣”式轟炸機攜帶。它可以採用自由落體式或減速傘式兩種結構,通過設置可以選擇空爆、地爆或者延遲引爆三種不同的引爆方式。
MK-41(1968年後稱為B41)於1960年9月到1962年6月間生產,共生產500枚,並於1961年開始服役,但是從1963年11月就開始退出現役,但是最終退役已經是1976年7月的事情了。它是由MK-53/B-53核彈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