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核聚變研究

鎖定
核聚變研究 [1]  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
中文名
核聚變研究
外文名
ITER
屬    性
重大國際合作計劃
目    標
實現聚變能商業化

目錄

核聚變研究簡介

核聚變研究 [1]  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與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規清潔能源不同,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不污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是人類未來能源的主導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認識到的可以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核聚變研究內容

ITER計劃是實現聚變能商業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其目標是驗證和平利用聚變能的科學和技術可行性。ITER計劃集成了當今國際受控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主要科學和技術成果,擁有可靠的科學依據並具備堅實的技術基礎。國際上對ITER計劃的主流看法是:建造和運行ITER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基礎已經具備,成功的把握較大,經過示範堆、原型堆核電站階段,可在本世紀中葉實現聚變能商業化。ITER計劃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有機會參加的最大的多邊國際大科學工程合作項目。參加ITER計劃有利於大幅度提升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參加國際合作的層次;有利於推動我國聚變能研究開發,加快我國聚變能開發進程;有利於我國學習掌握大型國際科學工程項目的建設、管理、運行和維修經驗;有利於提高我國超導技術、稀有金屬材料技術、高電壓技術等眾多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有利於鍛鍊和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為我國聚變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人才基礎。2003年1月國務院批准我國參加ITER計劃談判,經過三年談判,2006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標誌着ITER計劃進入全面實施的準備階段。(霍裕平院士ITER計劃中國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鄭州大學教授,潘傳紅研究員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李建剛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6年5月24日,國家科學技術部代表我國政府與其他六方一起,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草簽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聯合實施協定》。這標誌着ITER計劃實質上進入了正式執行階段,即將開始工程建設,也標誌着我國實質上參加了ITER計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