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核幔構造

鎖定
核幔構造是變形晶粒被細小的亞顆粒和重結晶新顆粒環繞組成的構造。核幔構造是糜稜巖中常見的一種構造,是動態重結晶作用的結果。 [1] 
常見與糜稜巖碎斑礦物的邊部,被與其成分相同的亞顆粒或已重結晶的細小礦物所環繞,這些碎斑(即核部)和圍繞其邊緣的狹小礦物(即幔部)兩者構成了核幔結構。組成核部的碎斑中常發育波狀消光、變形紋、變形帶或顯微裂隙。核幔結構是動態重結晶的中間產物,恢復作用使碎斑的邊緣部分首先形成亞顆粒,隨着應變作用的發展,通過亞顆粒的旋轉及其邊界的遷移形成衝結晶新晶粒,如此不斷髮展,幔部逐漸向核部擴展,直到取代整個被應變的碎斑顆粒,全部轉變為重結晶新晶粒的集合體。赫曼結構的形成,反映了糜稜巖的細粒化過程,最後是通過動態恢復和重結晶作用完成的。
中文名
核幔構造
外文名
core and mantle structure
所屬學科
構造地質學
詞    目
核幔構造
學科:構造地質學
詞目:核幔構造
英文:core and mantle structure
釋文:核幔構造是指應變礦物顆粒及環繞其外緣的、由其細粒化而形成的細小亞顆粒和(或)重結晶顆粒組合而形成的顯微構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