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校,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3]  此字最早字形見於戰國文字。本義是指古代桎、梏一類的刑具。引申指田獵時用來攔阻野獸的木柵欄。 [1]  [4] 
中文名
拼    音
xiào;jiào
部    首
五    筆
suqy(86),sury(98)
倉    頡
dyck
鄭    碼
fsoo
字    級
一級字(編號:1847) [3] 
平水韻
去聲·十九效 [2] 
注    音
ㄒㄧㄠˋ;ㄐㄧㄠˋ
四角號碼
40948
筆順編號
1234413434
總筆畫
10
部外筆畫
6
統一碼
基本區 U+6821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從木,交聲。1.音jiào。本義指古代桎、梏一類的刑具。《説文》:“校,木囚也。”王筠句讀:“囚從口,高其牆以闌罪人也。木囚者,以木作之如牆也。桎梏皆圍其手足,情事相類,故得校名。”《易·噬嗑》初九爻辭:“屨校滅趾。”又上九爻辭:“何校滅耳。”邵雍注:“屨校,桎其足,桎大而沒趾。何校,械其首,械大而沒耳也。”引申指田獵時用來攔阻野獸的木柵欄。《漢書·成帝紀》:“(元延二年)冬,行幸長楊宮,從胡客大校獵。”顏師古注:“校,謂以木自相貫穿為闌校耳。……校獵者,大為闌校以遮禽獸而獵取也。”又引申指古代軍隊的一種建制。《漢書·衞青傳》:“軍大捷,皆諸校力戰之功也。”顏師古注:“校者,營壘之稱,故謂軍之一部為一校。”《資治通鑑·周紀五》:“正月,王陵攻邯鄲少利。益發卒佐陵,陵亡五校。”胡三省注:“校,猶部隊也。”又指軍職級別。《集韻·效韻》:“校,木為欄格,軍部及養馬用之,故軍尉馬官皆以校為名。”《後漢書·順帝紀》:“(漢安元年,冬十月)癸卯,詔大將軍、三公選武猛試用有效驗任為將校者各一人。”《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六》:“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胡三省注:“校,諸校尉也。”(按:以上二義亦讀xiào。《廣韻·效韻》:“校,校尉,官名。又音教。”《集韻》為“後教切”。前引《通鑑》胡注均言“户教翻”)又指對抗,較量。《韓非子·外儲説右上》:“臣乘君則主失威,下尚校則上位危。”《史記·春申君列傳》:“韓魏之強,足以校於秦。”又指校對,比較。《漢書·張安世傳》“後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六》:“以吾擊晉,校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落葉。”又指計算,清點。《荀子·王霸》:“暗君者必將急逐樂而緩治國,故憂患不可勝校也。”《漢書·賈捐之傳》:“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校。”2.音xiào。學校。《集韻·效韻》:“校,教學之宮。”《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杜預注:“鄉之學校。”陸德明釋文:“校,鄭國謂學為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iào
名詞
古代刑具。枷械的統稱
fetters
屨校滅趾。——《易·噬嗑》。
何校滅耳。注:“若今枷項也。”
大校重牢,五木被體。——《新唐書

柵欄
railing
天子校獵。——《漢書·司馬相如傳》。

校樣
proof

一校;二校
“校人”的省稱。養馬官
horsekeeper official taking charge of horsekeep
六廄成校。——《周禮·校人》
校正屬焉。——《左傳·成公十八年》。注:“主馬官。”

xiào [11] 
名詞
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
shool

學校;校園;技校;院校;軍校;校長;轉校
古代軍營的一種建制。亦指“軍營”
barrack
常護軍傅校獲王。——《漢書·衞青傳》。注:“校者,營壘之稱。”
五校大夫。——《戰國策·中山策》。注:“軍營也。”

jiào
動詞
訂正,改正
proofread
校,度也。——《廣雅
後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漢書·張安世傳》
年逾八十,猶乎自校書。——陳壽《三國志

考核,考察
examine;check
比校民之有道者。——《國語·齊語
以實校之。——《資治通鑑

較量
contest
校武票禽。——揚雄《長楊賦
不與諸弟校競。——李延壽《北史

對抗;抗衡
oppose;resist
韓魏之強,足以校於秦。——《史記
而與奧同盟之德國,示威脅俄,俄不敢校,而塞卒吞聲。——梁啓超《歐戰蠡測》

計較;考慮
fuss about
犯而不校。——《論語
其間得失何足校。——宋·歐陽修《寄聖俞

裝飾
decorate

校飾;校具;校體
計算
calculate

校計 [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古孝切
木囚也。從木交聲。 [5] 

説文解字注

校,木囚也。囚、繫也。木囚者,以木羈之也。《易》曰:“屨校滅趾,何校滅耳。”屨校,若今軍流犯人新到着木靴,何校,若今犯人帶枷也。《周禮·校人》注曰:“校之言挍也。主馬者必仍挍視之。校人,馬官之長。”按此引伸假借之義也。陸德明曰:“比挍字當從手旁。”張參《五經文字·手部》曰:“挍,經典及《釋文》或以為比挍字。”案:字書無文,張語正謂《説文》無從手之挍也。唐石經‘考校’字皆從木。用張説也。但訂以《周禮》鄭注,則漢時固有從手之挍矣。“比挍”字、古葢矣正文。較榷等皆可用。”
從木。交聲。古孝切。二部。 [6]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古孝切。《集韻》《韻會》居效切。並音教。《説文》:木囚也。徐曰:校者,連木也。《易·噬嗑》:屨校滅趾。疏:謂梏其行,即械也。
又角也,報也。《論語》:犯而不校。
又考校。《禮·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又比校。《周禮·天官》:小宰比官府之具。注:比校次之。疏:使知善惡足否也。
又檢校。《前漢·食貨志》:貫朽而不可校。
又遮木以闌禽獸曰校。《漢·成帝紀》:大校獵。又訂書曰校。《前漢·劉向傳》:詔向校中五經秘書。
又《小爾雅》:戰交曰校。 
又《唐韻》《韻會》胡敎切。《集韻》後教切。《正韻》胡孝切。並音效。學宮名。夏曰校,校者,教也,鄉學為校。《左傳·襄三十一年》: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前漢·平帝紀》:郡國曰學,侯國曰校。
又支木為欄格以養馬曰校。《周禮·夏官》校人之職:六廏成校,校有左右,為十二閒。
又軍部有闌格者亦曰校。《前漢·百官表》:司隸校尉,城門校尉。《刑法志》:內增七校。《釋名》:校,號也,將帥號令之所在也。
又姓。《統譜》:唐校傑,天寶中士曹。 
又《集韻》吉巧切。《韻會》《正韻》古巧切,並音絞。疾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引之則縱,釋之則不校。 
又《集韻》《類篇》並何交切。音餚。枋也。豆中央直者為校。《禮·祭統》:夫人薦豆執校。 
又《集韻》下巧切。音骹。幾足也。俎幾之下橫木為足者。《禮·士昏禮》:主人拂幾授校。注:胡飽切。 
又《集韻》丘交切。音敲。義同。 [7] 
古籍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校”字書寫演示 “校”字書寫演示

書法賞析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ŏɡ
王力系統
k
eau
董同龢系統
k
ɔɡ
周法高系統
k
raw
李方桂系統
k
ragwh
兩漢
西漢


東漢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au
擬音/王力系統

k
au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au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au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au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ɔu [8-9]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胡教切/音教
ɣau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古孝切/胡教切
kau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何交切
ɣɪau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丘交切
kʰɪau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古(吉)巧切
kɪau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下巧切
ɣɪau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後敎切
ɣɪau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居效切
kɪau
韻略


去聲





胡孝切



去聲





居效切

增韻


上聲





古巧切



去聲





胡孝切



去聲





居效切

中原
音韻

去聲
蕭豪



全清

xau

去聲
蕭豪



全清

kau
中州
音韻


去聲
蕭豪





奚呌切



去聲
蕭豪





江效切

洪武
正韻

上聲


全清
古巧切
kau/kiau

去聲


全濁
胡到切
ɣdu/ɣau

去聲


全清
居效切
kau/kiau
分韻
攝要

陰去








陽去






[9-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