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柿樹科

鎖定
雙子葉植物綱的一科。喬木或灌木,常綠或落葉,以觀葉和果實為主。極耐寒至耐寒。喜全光照,在炎熱的夏季生長最好,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通常雌雄異株,秋季播種繁殖。葉為單葉,互生,全緣。 [1] 
中文名
柿樹科
拉丁學名
Ebenaceae
二名法
Ebenacea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柿樹科
柿屬;假烏木屬

柿樹科介紹

柿樹科 柿樹科
柿樹科 (Ebenaceae) 喬木或灌木,落葉,少常綠;單葉互生,稀對生或輪生,全緣,無托葉。花單性,多雌雄異株;單生葉腋或簇生,或為聚傘花序。花萼3-7裂,萼片宿存,果時增大;花冠合生,裂片旋轉狀排列,多為3-7裂;雄花具退化雌蕊,雄蕊常為花冠裂片數的2-4倍,稀與其同數而互生,花絲短;雌花常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中軸胎座;漿果,種子胚乳豐富,子葉葉狀,種臍小。。約5屬300多種,分佈熱帶、亞熱帶;我國僅有柿屬 [2] 
柿屬(Diospyros),落葉或常綠,無頂芽;雄花為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花萼、花冠常4裂;漿果球形或橢圓形,種子大而扁平。約200多種,廣佈熱帶地區;中國約50多種,主產南部。 [3] 

柿樹科特點

柿樹科 柿樹科
柿樹科僅有兩屬約500種,中國只有一屬約40種,都是喬木或灌木,大部分生長在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柿屬有幾種也生長在温帶地區,假烏木屬只有20種,都生長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本科植物的木材多為黑色或褐色,單葉互生,無托葉;花單性,雌雄異株,花瓣下部連接成鍾狀或壺狀,3-7裂,雄蕊常生於花冠筒的基部;果實為漿果。其中柿子是重要的水果或乾果,烏木是名貴的木材,此外有的品種可供藥用或提取染料,柿漆是傳統塗布漁網和雨傘的塗料。 [4] 

柿樹科形態特徵

柿子花 柿子花
雙子葉植物綱的一科。喬木或灌木,常綠或落葉,通常雌雄異株;葉為單葉,互生,全緣。花通常單性,雌花腋生,單生,雄花常生在小聚傘花序上;萼片合生,宿存,常在花後增大;花瓣合生;雄蕊下位或着生在花冠基部,常為花瓣裂片數的2~4倍;花絲離生或兩枚連生成對,在雌花有或無不育雄蕊;子房上位,3室至多室,每室有珠1~2顆;雄花有退化子房。果為漿果;每室具1枚種子。 [2] 

柿樹科價值用途

柿樹為著名果樹,品種很多;果生食、釀酒或制柿餅;柿葉富含維生素C,可代茶飲用;柿霜(柿餅外的灰白色蠟粉狀物)、柿葉及柿蒡(宿存花萼)均入藥;柿漆供油傘及漁網用;木材質硬,可作傢俱等用。君遷子(D. lotus L.),果均較小,也可食用。上述種類的果實均可提柿漆,或作柿樹的砧木。本屬植物心材黑褐色,統稱“烏木”,是一種名貴木材,以印度產的烏木(D. ebenum Koeing.)最著名,中國台灣產的台灣柿(D. discolor Willd.)也是烏木的材源。
柿子的品種有1000多個,又根據其在樹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澀分為澀柿和甜柿兩類。後者主要是來自日本品種中的“冬柿”,成熟時已經脱澀。而前者(我國上市的柿子大多數屬於此類)必須在採摘後先經人工脱澀後方可供食用,引起澀柿澀味的物質基礎是鞣酸(又稱單寧酸)。 [5] 
催熟柿子的方法有多種,如將柿子與其他成熟水果放在一起,成熟水果釋放出的乙烯等氣體能促進柿子脱澀。農村一般用石灰水浸泡,這樣獲得的脱澀果品脆一些,北方人稱為“懶柿子”。

柿樹科分佈及生產

全世界有Euclea、柿屬(Diospyros)、Lissocarpus 3屬500餘種,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尤其是以東南亞種類為多;在亞洲温帶和美洲北部種類極少。 [6] 
中國僅有柿屬1屬,約60種。 廣佈熱帶地區,主產南部。柿(D. kaki Tunb.),原產長江流域,現黃河以南廣為栽培。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產柿最多的國家,年產鮮柿70萬噸。柿子品種繁多,約有300多種。從色澤上可分為紅柿、黃柿、青柿、朱柿、白柿、烏柿等;從果形上可分為圓柿、長柿、方柿、葫蘆柿、牛心柿等。在長期的風土馴化和生產實踐中,人們培育出不少優良品種,特別著名的有:產於華北的“世界第一優良種”的大盤柿;河北、山東一帶出產的蓮花柿、鏡面柿;陝西涇陽、三原一帶出產的雞心黃柿;陝西富平的尖柿;浙江杭州古蕩一帶的方柿,被譽為我國六大名柿。此外,還有陝西臨潼的火晶柿、華縣的陸柿、彬縣的尖頂柿;山東青島的金瓶柿、益都的大萼子柿等都是國內有名的柿子。

柿樹科食療

柿樹科營養價值

柿子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C、瓜氨酸、碘、鈣、磷、鐵。
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未成熟果實含鞣質。澀柿柿子中含碳水化合物很多,每100克柿子中含10.8克,其中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及果糖,這也是大家感到柿子很甜的原因。新鮮柿子含碘很高,能夠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另外,柿子富含果膠,它是一種 水溶性的膳食纖維,有良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對於糾正便秘,保持腸道正常菌羣生長等有很好的作用。

柿樹科功能

柿餅具有澀腸、潤肺、止血、和胃等功效

柿樹科特色品種

柿樹科--柿樹 柿樹科--柿樹
是柿樹屬(學名:Diospyros)的統稱,果實部分俗稱柿子,為柿樹屬植物柿樹的果實。其樹為落葉喬木或灌木,樹冠優美,可以作為防護林帶,綠化樹種,秋季柿樹葉子經霜變紅,非常美觀。一般種植柿樹要以同一屬的黑棗做砧木,黑棗又名“猴棗”,果實比柿子要小得多。
柿子,扁圓,不同的品種顏色從淺桔黃色到深桔紅色不等,大小從2釐米到10釐米,重量從100克到350克。柿樹,木材細膩堅硬,心材黑色,也稱為“烏木”,可製作傢俱等器具。

柿樹科食用

甜柿可以直接食用,澀柿則需要人工脱澀後方可食用。 脱澀的方法一般有放置一段時間,和用温水或石灰水浸泡等方法。 除鮮食外,柿子整個曬乾之後可以製成柿餅。柿餅外部有一層白色粉末,叫做柿霜。柿霜並不是澱粉,主要是由內部滲出的葡萄糖凝結成的晶體構成。這些晶體並不易同空氣中的水分相結合,因此柿餅表面通常會保持乾燥。這也有利於柿餅的保存。柿還可以釀成柿酒、柿醋,加工成柿脯、柿粉、柿霜、柿茶、凍柿子等等。
空腹吃柿子可能會引起“胃石症”,柿子含有大量的柿膠,當空腹進食柿子時,柿膠會與胃部分泌的胃酸在胃內凝聚成硬塊;當硬塊越積越大時,可能導致無法排出,醫學上稱為“胃杮石病”。
此外,患有缺鐵性貧血和正在服用鐵劑的患者不能吃柿子。因為,柿子含有的一種物質會妨礙鐵的吸收。

柿樹科習俗

在中國一些地方的民俗中,有過年食柿的習俗,取“事事如意”之吉利。

柿樹科柿樹

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鱗片狀開裂,葉橢圓狀卵形、矩圓狀卵形或倒卵形,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下面淡綠色,有褐色短柔毛,上面深綠色。葉柄長1-1.5釐米,有毛。花雜性,雄蕊成短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花萼4深裂,隨果長大,花冠黃白色,4裂,有毛;雌花中有8個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漿果卵圓形或扁球形,直徑3.5-8釐米,橙黃色或鮮黃色,花萼宿存。柿樹的分佈範圍很廣,北以長城為界,南達廣東、廣西以至台灣,西從陝西,東至沿海,蹤跡累累。在我國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年平均温度l0℃的廣大地區,到處都有柿樹。尤以黃河流域的陝、晉、冀、魯、豫等5省最盛。柿子樹性耐寒,耐旱,樹大強健,壽長果豐。 柿樹品種繁多,全世界約有1000多種,中國有800多種。

柿樹科修剪技術

柿樹科幼樹園整形修剪

整形
柿樹常採用主幹疏層形,幹高0.8--1米,主枝一般分為三層,第一層留三個主枝,三主枝方位角保持在120度,基角60--70度。每主枝保留2--3個側枝。一般第一側枝距主幹60釐米,第二側枝距第一側枝50釐米,第三側枝距第二側枝40釐米。同級側枝分佈在同側,側枝角度為70--80度。層內距40釐米,層間距0.8--1米左右。第二層主枝2個,每個主枝上下錯落分開,第三層分枝1個。基角60度左右,向北迎風生長。
修剪
為了培養好各級骨幹枝,開張主枝角度,在中心幹60釐米處短截,促發新枝,調整骨幹枝的主從關係。結合夏剪,當枝條長到40釐米時進行摘心,對冠內的密枝、細弱枝及時回縮更新。

柿樹科盛果園修剪

7--8年生柿樹進入盛果期。此期要更新培養結果小枝,增加冠內通透條件,防止結果部位外移。修剪中心應以短期為主,結合疏枝,留一定數量的預備枝和結果枝,以利於交替結果,同時疏去交叉重疊枝。已經結果的枝條,在2--3年生部位進行回縮,以便於復壯骨幹枝,延長結果年限,推遲進入衰老期。

柿樹科老齡樹園修剪

老齡樹的樹冠內膛光禿,結果小枝大量死亡,落花落果和大小年現象嚴重。此時修剪的主要任務是,回縮各級骨幹枝,抬高主枝角度進行復壯。冠內衰老的下垂枝重回縮,使之更新。保留樹體下部的結果枝,短截促發新枝。此外,應加強土肥水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適當補植幼齡樹,逐步更換老樹。

柿樹科本科重點特徵

木本,單葉全緣,常互生,花單性,萼宿存,花冠裂開旋轉狀排列,漿果。 [7] 
參考資料
  • 1.    柿樹科  .《世界園林植物與花卉百科全書》[英]克里斯托弗·布里克爾 主編;楊秋生,李振宇 主譯[引用日期2017-02-03]
  • 2.    柿樹科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2-03]
  • 3.    柿樹科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05-28]
  • 4.    柿樹科  .花卉知識植物網[引用日期2017-02-03]
  • 5.    柿子樹的種植和管理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7-02-03]
  • 6.    柿樹科  .人文網[引用日期2017-02-03]
  • 7.    吳國芳,馮志堅,馬煒梁,周秀佳,朗奎昌,胡人亮,王策箴,李茹光.植物學(第二版)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