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柿巖

鎖定
柿巖是博山城區西十五里處,有域城鎮的一個村莊,這裏本名柿巖,一名鹿嶺,俗稱和尚坊,現稱和尚房,出自《南征記略》。
中文名
柿巖
地理位置
博山城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三十餘畝

柿巖環境

和尚坊地處懸崖深谷之中,面積三十餘畝,四面環山,羣峯夾峙,溝壑相連,林木遮天。
走進和尚坊山峪,先向西,後北折,再西行即到達和尚坊村。沿途山峪兩邊,山高陡峭,峯巒疊畦,各具特色。步人山村,即聞百烏合鳴相迎,間帶山泉流瀉之聲。山村座落在四面環山,羣峯夾峙之中,周圍林木叢生,花果繁茂,片片葱籠。房屋依山而建,高低遠近、錯落有致。山峯山谷樹株連片,民宅前後,綠樹成蔭,村前壁下,泉水長流。

柿巖命名由來

清代初期的學者孫廷銓在《南征記略》中記述此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窮崖合,中更開布,有柿林千樹,高下扶疏。雖四面林泉殊態,而高深同在一巖。”這大概就是“柿巖”之名的來歷。

柿巖旅遊資源

和尚坊保留下的古建築尚有石王殷、佛爺殿、石樓等。

柿巖石王殿

石王殿建於和尚坊村東口外裏許,依崖傍水,殿前有數株翠柏環列,並存留明代萬曆年間重修的石碑。電視連線劇《武松》中的《二進十字坡》一場戲,選這裏拍的外景,增加了古典劇目背景的真實感。

柿巖佛爺殿

佛爺殿建在村莊中間,民宅環抱正殿三間,四梁八柱,碧瓦朱薨,粉壁青磚,雕飾精細,房屋保存尚好。
石樓
和尚坊村西北峭壁上建有古蹟“石樓”。石樓為清初孫禹年所建。峭壁上有一大洞壑,高約三十餘米,寬五米。石樓依山勢洞壑建有五層,憑曲折的石階而上。石樓因洞築室,因勢設階,臨崖鑿窗,洞房相連,石階狹窄,曲回陡峭,連接各室。攀登石樓遠眺,一層一番景色。
孫禹年築樓柿巖後,孫廷拴曾賦詩《柿巖贈禹年》:“彗彗初蟬靜處分,石門小築掩斜曛。山從屋上炭煙合,水抱村流澗響聞。北諸漁樵通遠望,西疇巾駕逐歸雲。看山卻憶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石樓是少見的奇特古建築,也是遊人慕名必到的地方。

柿巖豹泉

山林之奇總與泉水相連,和尚坊有三個令人留戀的山泉。一個在村口,潭而不流;一個在村南山谷中,水量較大時直流村外;另一個則在村南峭壁之下,長年不涸,潛瀉石池之中,出亭後為趵泉,此泉是沙溝河的源頭。

柿巖燕子石

和尚坊村北坡,層層疊疊的峭壁岩石中有兩億年前節肢動物三葉蟲的化石“燕子石”。此石“燕子”清晰,躍然紛呈,姿質青潤,叩如鍾磐。用燕子石可製成硯台等文具和擺件飾物,古樸多趣。

柿巖八子寨

和尚坊村外南谷中的八子寨也是遊覽景區之一。博山舊志記述:“八子寨、縣西十五里,北為深谷,西為門,東南皆懸巖。”八子寨前後山岩壁立,西南有一幾起的高峯名為“虎頭”。沿虎頭順山嶺東下即是“虎身”,至四里路外又有一山頭叫“老虎屁股”,再向東北丘陵地段就是“虎尾了”。整個山勢像一隻卧虎。

柿巖植被資源

和尚坊植被綠化面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山林資源豐畜,有流蘇、黃連、國槐、楓樹、側柏等樹種,還有珍貫的後孃棍樹,學名刺楸,幹壯葉肥,虯枝四布,樹冠如傘,為稀有的觀賞樹種。
拐拐棗樹為我市所僅有,樹齡悠久,果實如枴棍,紫紅色,味道香甜,性能解酒,又可入藥,為罕見的樹種。在村口的卧牛石上有一株古柏,本地人叫它紅柏村,學名儈柏,它植根二石縫之中,背倚黃崖石壁,虯枝勁挺,冠高三十米,胸徑一百三十釐米,筆挺偉岸,越三百載,系淄博市少見的古柏。

柿巖開發利用

和尚坊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又是省級有名的健康村,是博山區有待進一步開發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