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柴雲升

鎖定
柴雲升(1882—1936),字春霆,乳名書經。因在楊山與王天縱、關金鐘、憨玉琨張治公等10人結拜為兄弟,排到第八,故稱“柴老八”。家居嵩縣潭頭鎮石門村南坡(現在屬欒川縣)。後,遷往黨村。 [1] 
本    名
柴雲升
春霆
出生地
嵩縣潭頭鎮石門村南坡(現在屬欒川縣)
出生日期
1882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柴雲升人物生平

柴雲升青少年時期

柴年幼家貧,跟梁五子教師讀私塾數年,後輟學。其父早亡,與母親宿住兩間破草房,租種半分山坡地,母給人家紡棉線、織布維持家中生活。柴十四五歲時,即上山拾柴、賣柴禾,以補生活不足。稍長便給人家背運木材。20歲時與鄰村劉書生之女結婚。但家境十分窘迫,食不能自給,衣不能換季。是年嚴冬,新年將臨,柴欲給老母、妻室添件新衣,將家裏自織土布扯了丈餘,送到潭頭街梁雲珠染坊店。送布多日,因手中無錢,不敢前去取布。眼看新年即到,節近時迫,他硬着頭皮到染坊店同梁雲珠商量,乞求取布,請寬待三兩天後再來繳款清帳。梁為人小氣、刻薄,在柴收布取出行至大街時,梁又產生疑心,即追上柴雲升將布奪回。柴回到家裏,抱頭大哭説,我身為男子漢,堂堂大丈夫,連老母、妻室都養活不了,這日子有什麼過頭。他憶古觀今,又説,天下英雄都是闖出來的,難道我柴雲升就不能呀!在怨恨之下,他砸折扁擔,發誓説“今後我柴雲升闖不到別人前頭,誓不為人。” [1] 

柴雲升走“上梁山”之路

柴家西邊段凹村,有一位青年名段燕,為人豪爽,不甘貧困,常結合四、五個青年到附近村莊富户家搶劫財糧,柴慕名入夥,後來,段燕患霍亂病故,他又與本村倪振川、倪振魁等40餘人合夥。1904年,二倪先後死去,柴雲升被眾友推為“杆首”。其杆眾糧餉,由潭頭富户王世卿慷慨資助。
柴就任杆首後,首先向大家宣佈:我們的目標是,劫富户、豪商財物,搶清廷衙署武器。一不準私入民宅,向窮苦農民取財物;二不準調戲婦女,違者嚴加。有一次,其部下雷明均、馬老三率眾到獅子廟街打地方團丁獲勝,雷、馬乘機將張明均的妹妹和馬德純的女兒搶來,分別收作偏房。在秋扒舉行婚禮,大擺宴席,索取鉅額禮金。柴聞聽此事,使雷、馬二人率部回到潭頭街後,立即解除雷、馬的武裝,並殺頭示眾,所搶婦女讓其家屬領回。從此,柴部聲威大振,深受農民歡迎。
1907年秋,柴杆已結百餘人,為解決糧餉不足,他親率杆眾到盧氏範縣,將範裏鉅富劉基之母當“票子”搶走,柴命令幾個兄弟用轎將劉母抬回潭頭,設宴招待、安慰。並認劉母為乾孃,如親孃一樣侍候周到。他還親自陪劉母看戲,並派人抬轎讓母出外遊覽,到温泉洗澡。劉母深感柴為人忠厚,待己如親生兒女孝敬,願傾家蕩產資助柴部。遂寄信叫兒子劉基用牲口馱10袋銀子,20支快槍送來交給柴雲升。劉母在潭頭住了三個月,劉基遵母命,按時將銀錢、槍支如數送交柴部。柴雲升立派專人用轎子將劉母送回原籍。後來,雙方多年保持友好往來。 [1] 

柴雲升楊山結盟,襲擊清廷衙署

1909年,王天縱約嵩縣杆首關金鐘、憨玉琨、柴雲升、張治公、張屏、陶福榮等10人到楊山,經過商議,心同志合,結拜為十大弟兄。後來,柴雲升因關金鐘(老九),被王天縱殺害,他深感王為人多詐多疑,殺死關老九沒有確鑿證據,盡屬謠傳,忘掉了結義之交。柴、憨二弟兄對此事認識一致,心意相合,走而近之。對王有戒心,疏而遠之。從此,楊山弟兄產生裂隙。使王把關母接上楊山,祝如親母對待後,楊山兄弟間的關係始得好轉。
1911年,在同盟會會員石又騫的引導下,楊山弟兄響應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之壯舉,才口徑一致,擴大實力,並擬定了分別襲擊清廷衙署的計劃。這時,柴雲升率部經五成溝、重渡,直抄欒川巡檢署,搗毀了文武衙門。接着又去朱陽關,趕跑了“鎮山侯”。
清廷為了維持統治,河南府派謝老道(名寶勝)率兵到潭頭一帶鎮壓農民武裝起義。柴雲升的智囊王槐清(今欒川人)讀過《孫子兵法》,建議説:“要避其鋭氣,擊其疲憊。”柴雲升將部下全部分散隱蔽,埋伏在潭頭鎮。周圍深山密林中,柴雲升化裝成儒生,隱蔽在潭頭街王世卿家裏暗中指揮。謝老道率兵至潭頭,見集鎮空虛,風平浪靜,便紮營休息。次日拂曉,柴部將謝四面包圍,殺聲震天,謝老道見勢不妙,丟盔棄甲,竄逃。河南府又增調援兵,令謝指揮再次進剿。謝共分兩路:一路從魯山進軍嵩縣合峪(今屬欒川縣轄)圍攻楊山王天縱;一路沿伊河進兵嵩縣。柴雲升、憨玉琨等率千餘人應敵於嵩縣城西一帶,激戰數日,清兵慘敗,退兵嵩縣城,閉門不出。
武昌起義後,柴雲升等先後響應同盟會嵩縣分部石又騫和同盟會河南支部劉純仁號召,協同楊山弟兄參加攻嵩縣城、打洛陽之戰。由於攻洛泄密,未達目的。柴隨眾赴陝西潼關,參加張鈁領導的秦隴復漢東征軍(後更名為秦隴豫東征軍),柴雲升任第三標標統。在東征中,柴雲升率部從靈寶南側擊清兵毅軍,佔靈寶,攻澠池,直至東征軍。在張茅失利,損兵800人,柴、憨告假返嵩招兵(時楊山弟兄間裂隙重現)。 [1] 

柴雲升在鎮嵩軍中

1912年,民國建立,袁世凱下令將陝軍縮編為一個師,其編余3000多人是豫西起義民軍。時陝西省督軍張鈁,有感於豫西民軍在東征中英勇善戰,功績卓著,若遣返歸裏,定會影響社會秩序。遂與河南省督軍張鎮芳商議,將這批民軍推薦給袁世凱,改編為鎮嵩軍。柴雲升任第一標標統。同年,豫西匪患四起,社會秩序混亂,民不安寧。10月中旬,鎮嵩軍奉命由陝西返豫鎮壓。時柴雲升被派到嵩縣清剿,他見張治公把自己的叔伯兄弟殺掉,憨玉琨把自己二胞兄憨玉琳打死在舊縣城隍廟外,均受到河南督軍張鎮芳的表彰後,柴下定決心,為鞏固自己現有的地位,表現出真心剿匪,將自己過去 的“二架杆”李永魁殺死於橋頭,受到上級賞銀10錠。
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元帥,旋即誓師北伐。這時豫西立即響應孫中山的主張,成立了靖國軍,於佑仁、張鈁分別就任正副司令,並派胡景翼、楊虎城、樊鍾秀等聯合功打陝西省督軍陳樹藩。聲討陳投靠皖系軍閥,依靠北洋政府,叛變辛亥革命。陳樹藩孤軍難抵,以省長一職為條件,電邀鎮嵩軍劉鎮華出兵援陝。次年二月,柴雲升隨鎮嵩軍入陝,駐兵潼關。在與靖國軍交戰中,鎮嵩軍在華州、臨潼、灞橋獲勝,西安解圍。劉鎮華當了陝西省長,柴雲升任陝西陸軍第一師師長。1925年10月,吳佩孚在武漢就任14省討賊軍總司令,劉鎮華任討賊聯軍隊陝甘總司令。這時,吳佩孚讓劉到陝南召集舊部,進軍豫西,企圖消滅在河南和陝西的國民二軍,佈防在陝州、靈寶、閿鄉、函谷關一帶。國民二軍李虎臣、嶽維峻等將領集合鄭州,商討對策。李虎臣堅決主張撤退陝西,再圖恢復。次年2月,嶽維峻、李虎臣率兵從鄭州至陝州、靈寶時,鎮嵩軍柴雲升、王鎮等部已堵住函谷關及其以南要道,激戰五晝夜,國民二軍嶽維峻、李虎臣全部繳械。在國民二軍8萬人集中陝州向鎮嵩軍受降繳械之際,嶽維峻隱名埋姓,逃渡黃河,被晉軍俘獲成為階下囚。李虎臣化裝成士兵混過函谷關,率部佔據西安。在這次繳槍和亂收槍支之時,柴雲升同駐防遠獲槍甚少。同年4月,鎮嵩軍10萬大軍乘勝入陝,圍攻西安李虎臣、楊虎城。圍困8個月未克。適值廣東革命政府號召北伐,馮玉祥在蘇聯急馳回國,9月17日在中原集結舊部組成國民聯軍響應北伐,率兵南下,與李虎臣、楊虎城合擊鎮軍。鎮嵩軍慘敗,撤兵離陝返豫。柴雲升時率部由華陰退至豫西潭頭一帶。劉鎮華收容殘部,經過整頓,把鎮嵩軍縮為兩個軍,柴任第一軍軍長。1927年春,河南形勢極其複雜,奉系張作霖打着援助吳佩孚的旗號,領兵南下,向南抵達駐馬店,向西進駐鞏縣。時吳非常驚慌,趕緊避到孝義兵工廠,敗退到豫西的鎮嵩軍東邊是奉軍,西邊是馮軍,南邊是北伐軍,深感四方被包圍,既不能靠吳,又不能自立。是投奉或投馮,內部爭吵不休。劉鎮華經過四方遊説,八方求援,鎮嵩軍高級將領分岐意見始終沒有統一。爭論結果,張治公猶豫不決。柴雲升、王鎮等與劉鎮華決裂,辭去軍長職務,離開鎮嵩軍,先到山西找閻錫山,再到北京見張作霖,最後到直魯聯軍張宗昌部下任軍長。1928年,直魯聯軍張宗昌大敗於馮玉祥。從此,柴雲升一厥不振。1931年,柴雲升下野,閒居天津。1936年,柴雲升病故於天津,靈柩運回嵩縣,葬於潭頭鎮黨村。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嵩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嵩縣文史資料 第3-4輯,,1989.08,第15-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