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邊紀略

鎖定
《柳邊紀略》是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楊賓編寫的一部全面敍寫東北的地理學專著。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南宋洪皓的《松漠紀聞》之後又一部全面敍寫東北的專著。給當時國人揭開了關東神秘的面紗,給後來史家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史料。
書    名
柳邊紀略
作    者
楊賓
類    別
地理學專著
出版時間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柳邊紀略名稱

楊賓取名《柳邊紀略》的原因在於他要寫的是“柳條邊”以外的寧古塔地區。所謂柳邊者,插柳為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掘壕於外,呼為‘柳邊’,又曰‘條子邊”。它是從清初順治年間開始分段修築,至康熙時陸續完成的一條柳樹籬笆,是用來禁止關內居民越過籬笆打獵、採人蔘和放牧的。以後又起着限制漢民族出邊墾荒的作用。它南自今遼寧鳳城起,東北經新賓折西北至開原,又折而西南至山海關北接長城的一條,名為“老邊”。又自開原東北與老邊相接吉林市北的一條,名為“新邊”。初設邊門21座,後減為20座。每門常駐官兵為十數人,稽查行人出入,這就是歷史上曾名著一時的“柳邊”。當時柳邊以外的地方主要是寧古塔轄境,黑龍江也屬寧古塔管轄。 [1] 

柳邊紀略主要內容

楊賓寫作《柳邊紀略》的態度極為嚴謹。他曾兩去寧古塔,對由京師至寧古塔計算出2 878裏,經過115個地方,各地與各地之間的距離都有記載,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他考察明代在東北設立的384衞,24所,7站,7地面,1寨,所有名稱無一遺漏,全部記載下來,這對以後研究明代衞所設置很有幫助。
柳條邊 柳條邊
《柳邊紀略》中,對寧古塔的記述極詳。新舊城的設置、新城的住户、房屋、廟宇,寧古塔的官員和兵丁人數及寧古塔附近的五國城(今依蘭)、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唐代渤海龍泉府都有考察。特別記述了寧古塔西“有大石曰德林”,實際就是火山口森林至吊水樓瀑布間的石龍。這些是瞭解寧古塔真實歷史情況的可信史料。
楊賓還用較多篇幅記述了寧古塔的風俗民情。這裏人民的生活雖然並不富裕,但民風純厚,有的居民缺衣缺食,鄰人自動救助。每家街門為木柵,只為阻擋牲畜,人可自由出入,夜無盜賊。交易用銀,但無錢,價錢夠一兩銀子的要交,不足一兩銀子的謝一聲即可拿走。這裏對老人十分尊敬,稱之為“馬法”(老爺爺)。滿人相見,以屈躬為禮,久未相見則相抱或執手。一般人皆以魚皮、獸皮為衣,官員和富者以麻布為衣,以穿白布者為尊貴。漢人多為流人,有文化,也有的懂貿易,一般較富;而滿人較窮,向漢人借貸,到期必還,對流人從不歧視。這種民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柳邊紀略》還記錄了邊外的特產,有東珠、人蔘、貂、獺、猞猁猻、獵鷹、鹿、鱘鰉魚、大馬哈魚等。清朝規定,貂皮皆為貢品,遠地三年交一次,近地一年一交,交時賞以布、綢及生活用品,當地都統副都統,對一年交一次的,宴一次;三年交一次的,宴三次。在參、珠採集季節,“設官督丁,以時採捕”,或“遣大人監督,甚重其事。”進山海關要檢查, “宗室有定額,超過納税”,走山者(私挖人蔘),多時年達百人,派兵堵截,但不能禁。對這些特產有的已經絕跡,有些產量大減,是很可惜的。 [1] 

柳邊紀略歷史影響

《柳邊紀略》是一部比較全面記述黑龍江地區乃至全東北的歷史地理名著。梁啓超認為此書是“開創邊疆地理研究風氣之名著”,對我們研究黑龍江地區和東北歷史有不可缺少的貢獻,對當前的實際工作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隨着時間的流傳,歷史越久,越會顯現其非凡的價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