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葉沙棘

鎖定
柳葉沙棘(Hippophae salicifolia D. Don),是胡頹子科沙棘屬植物。落葉直立灌木或小喬木,枝頂端具短刺;幼枝纖細,伸長,密被褐色鱗片和散生淡白色星狀柔毛,老枝灰棕色;葉紙質,線狀披針形或寬線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或鈍形,基部鈍形,邊緣甚反捲或不反捲,上面深綠色,散生白色星狀短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氈狀灰綠色短柔毛,無鱗片,中脈在上面凹下,呈槽狀,下面褐色,明顯凸起,微被星狀柔毛;葉柄褐色,果實圓形或近圓形,多汁,成熟時橙黃色;果核闊橢圓形;花期6月,果期10月。 [6] 
柳葉沙棘產中國西藏南部(吉隆、錯那),生於海拔2800-3500米的高山狹谷山坡疏林中或林緣,尼泊爾、錫金、不丹也有分佈。 [6]  柳葉沙棘採用播種或扦插繁殖。 [7] 
柳葉沙棘植株高大,無刺或少剌,果實品質好,它的果汁豐富,含糖多,含酸量高,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高達1700毫克/100克以上。其綜合品質優於其它種類,具有很大栽培和引種價值。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表明,柳葉沙棘果實在百粒重、含汁率、可溶性固形物、有機酸含量及維生素C的含量方面都是比較穩定的,與中國沙棘相比,柳葉沙棘的維生素C含量要高出33.3%(1642.3-1232.3毫克/100克)。 [8] 
中文名
柳葉沙棘
拉丁學名
Hippophae salicifolia D. Don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胡頹子科
沙棘屬
柳葉沙棘
命名者及年代
D. Don,1825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

柳葉沙棘植物學史

柳葉沙棘是1825年由Don,D.根據在尼治爾採集到的標本而命名的。自那以後,沙棘屬內的種和亞種幾經變動,但柳葉沙棘作為一個獨立的種,始終沒有變動過。1990年以前,對柳葉沙棘的研究很少,大多集中在分類學,形態學、細胞學等方面。1988年以後,才有關於柳葉沙棘的化學成分方面的報道。1988年以後,呂榮森等從西藏南部的錯那縣原始森林地區引種柳葉沙棘,並種植於四川省茂縣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試驗站,自此,開始了對柳葉沙棘的系統研究。 [3] 

柳葉沙棘形態特徵

柳葉沙棘
柳葉沙棘(8張)
胡頹子科沙棘屬 [6]  落葉直立灌木或小喬木,高5米,枝頂端具短刺;幼枝纖細,伸長,密被褐色鱗片和散生淡白色星狀柔毛,老枝灰棕色。葉紙質,線狀披針形或寬線狀披針形,長45-80毫米,寬6-10毫米,頂端漸尖或鈍形,基部鈍形,邊緣甚反捲或不反捲,上面深綠色,散生白色星狀短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氈狀灰綠色短柔毛,無鱗片,中脈在上面凹下,呈槽狀,下面褐色,明顯凸起,微被星狀柔毛;葉柄褐色,長2毫米。果實圓形或近圓形,多汁,成熟時橙黃色,長8毫米,直徑6毫米;果核闊橢圓形,長5.5毫米,直徑3.2毫米;果梗長約1毫米。花期6月,果期10月。 [6]  [9] 

柳葉沙棘產地生境

柳葉沙棘產中國西藏南部(吉隆、錯那),為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有植物,生於海拔2800-3500米的高山狹谷山坡疏林中或林緣,尼泊爾、印度(錫金、旁遮普、Lahauland Spiti)、不丹和克什米爾地區也有分佈。 [2]  [6] 

柳葉沙棘繁殖方法

柳葉沙棘採用播種或扦插繁殖。 [7] 

柳葉沙棘主要價值

柳葉沙棘植株高大,無刺或少剌,果實品質好,它的果汁豐富,含糖多,含酸量高,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高達1700毫克/100克以上。其綜合品質優於其它種類,具有很大栽培和引種價值。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表明,柳葉沙棘果實在百粒重、含汁率、可溶性固形物、有機酸含量及維生素C的含量方面都是比較穩定的,與中國沙棘相比,柳葉沙棘的維生素C含量要高出33.3%(1642.3-1232.3毫克/100克)。 [4] 

柳葉沙棘保護現狀

柳葉沙棘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1] 

柳葉沙棘保護措施

通過遷地保存,把柳葉沙棘從中國西藏錯那縣(海拔3500米)引種到四川茂縣(海拔1850米)獲得成功。通過10年觀測記錄,柳葉沙棘生長髮育正常,已經完成世代交替。其生物學特性與其原產地基本相似。1989年播種育苗,1990年定植,1995年開始結果。其單株產量平均為3-5千克,與原產地野生植株的產量也很相近。 [4] 
參考資料